寓创造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2011-08-15 00:50李来根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员创造力创造性

李来根

(武警上海政治学院语言教研室,上海 200435)

寓创造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李来根

(武警上海政治学院语言教研室,上海 200435)

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教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呼唤学员的创造本性,激发学员的创造潜能,培养学员的创造才能,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教育;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创造潜能

创造教育是20世纪初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是创造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在教育学中,凡是确立学员的创造志向,激励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造精神,增长其创造才干的活动,都可称为创造教育。[1]它是创造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相通的。因为“创造”中包含着新颖、独特的意思。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特征表现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其本质的不同在于:创造教育是师生合作的富有创造性教育活动,教员为培养学员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因素)而教;学员的信念是“我是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主人”,为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学。

一、呼唤学员的创造天性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创造的历史。创造,是人类最可贵、最高级的本性。人类在不断的创造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所以,创造性、创造性思维乃至创造力,不限于少数智者拥有,更不是天才者的专利。除了个别的白痴低能者和严重精神病患者外,几乎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创造能力。创造之于人不是有与没有的问题,而是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差别的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实际上就肯定了“人人都有创造力”,即肯定了创造力的普遍存在性。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创造力并不神秘,每个神智健全的正常人都存在着一种变革事物的创造性潜力。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对于未形成稳定的创造人格的人来说,它只不过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在《创造的进行》一书中,伯格森将创造潜力的发挥称之为“生命力的激发”。

大量的事实表明,不仅像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具有创造力,而且每一个普通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因为在人生的旅程中人们总会解决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如:工人在修理一台机器时,发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故障,经过琢磨找到一种特殊方法迅速排除故障,从创造学的角度来说,他就具有创造力。

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至颇具影响的发明的诞生,到处可以看到创造力的魅力;从充满稚气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充分自由的个性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个性化程度越高,所剩余的创造力就越小。因此,教员要以人为本,尊重、爱护学员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有较大的宽容度。能容忍不同的答案和观点,哪怕是标新立异的观点;要鼓励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从多角度去思考认识问题,甚至放下架子承认学员做得比自己好。只有营造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学员才能充满自信,高扬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发挥潜在的创造力。

二、激发学员的创造潜能

创造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强烈欲望。但人的创造本性在通常情况下是平静的、潜藏的。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人的意识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两种,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浮出水面的是显意识,只占1/9;而潜在水里的是潜意识,却占8/9。可见人的潜意识占人的意识的绝大部分。他又把潜意识比作一间房子,房内蓄积着、拥挤着许多意识,但只有一个门坎(意识阈),冲出去了的便是显意识,大量仍留在房内的意识就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显意识的基础,只有开发学员的潜能,打开学员意识的门坎,才能使学员的潜意识更多地托出水面,更多地冲出“门坎”,实现创造性的学习。学员意识中的创造性潜能需要教学的启发,主要做法有:

(一)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任何创造性思维的起始都源于好奇心。如,牛顿对苹果落地好奇,它为什么不朝天上飞?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沸水的水蒸气推动水壶盖好奇,水蒸气为什么不能用作动力呢?他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惊异于鸟的翅膀能够飞行,如果能制造像鸟的翅膀那样的机器不也可以飞行吗?于是他们发明了飞机。没有好奇心的推动,就难于爆发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惊异、怀疑,它促使人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以强烈的欲望去追求,以巨大的心理推动力去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教学中,教员要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员的好奇心,“燃起学员的渴望和学习热情”,从而开发学员的创造潜能。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31年在《创造的心》一书中提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灵的能”。教员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引起学员的惊异,使学员把“心灵的能”释放出来。

(二)通过问题引发学员的潜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促使学员思考。特别是提出一些比较性、矛盾性的问题,更能开发学员的创造潜能。课堂上,对学员的提问要给予鼓励与支持。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对你的学员说,我们没有工夫讨论你这种愚蠢的想法。”教员对学员人格的尊重也体现在这里。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问题实质是新旧信息之间存在着的空白,它不能让接收者形成合乎逻辑的链接,故会产生困惑心理,引起定向探究欲望,出现力图统一矛盾大致心理平衡的内在需要。根据这个原理,教员提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即新旧信息之间必须出现一定的空白,才能刺激学员的思维和认知内驱力。但它又需要有一定的坡度,富有层次,难易适当。信息间的空白过大时,教员要妙于过渡:或以旧探新,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或迂回包抄,各个击破。

(三)培养学员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并非凭空创造,无中生有,而是以相关的客观事物,或者相关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依靠联想和想象力才能产生。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创造性思维四阶段(或称解决问题的四段模式):(1)准备(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联想,比较筛选,仔细检查其中一些观念,逐渐明辨问题的特点,发现解决问题头绪);(2)孕育(介于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需要进一步联想和想象);(3)明朗(顿悟,在联想和想象中突然意识到如何解决问题);(4)验证(解决问题后,再度联想和想象,进行检验证明以至应用)。联想和想象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创造思维便无法产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员听、说、读、写的能力,每一项都不能离开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其他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脑生理解剖学证实了人脑有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四个不同功能的部位,前三个区域使用较多,而想象区的使用频率只有15%,有着极大的潜能等待开发。因此,对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

三、培养学员的创造才能

进行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把学员培养成为善于创造的人。因此,教员要结合教学教给学员创造的技法,通过训练形成他们创造的本领。

(一)比较法。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而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中引导学员辨别好坏、优劣,区分高下、得失,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发现了优点就学习、弘扬,发现了缺点就改进、避免,扬长避短,就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较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对比、类比的分别,类比中又有直接类比、象征类比、因果类比、综合类比等具体分类,但其核心就是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由此产生新知识、新设想、新方案,获得创造性成果。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无处不在。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文体比较,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体裁的比较,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己的命运比较,一个单元内几篇课文的写法比较,等等,即使是一句话、一个词,也可用置换的方式进行比较。比如,《天上的街市》中有句话“天上的明星现了”,将“现”换成“亮”行不行?一揣摩,不行,用科学知识来解释,星星不是由暗到亮的过程,而是由隐到现的过程,天黑了星星就现了。可见作者用词的精确。像这样进行比较,自然会有创新的收获。

(二)反向法。对事物从相反的角度看,换一个方向从反面看;或者把人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加以思考,反过来想一想,反其道而行之,常会带来创新的结果。炼钢厂有热轧,从反面看便有冷轧;烫发一般是热烫,从反面看便有了冷烫;大彩电有巨无霸,从反面看创新了袖珍彩电,等等。大小、上下、前后、左右反向,功能、因果互易,优劣、得失错位,科学技术中许多发明创造几乎都来自反向思维。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如能反向思考同样能出新意。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吃掉,她的命运会如何?《孔雀东南飞》中,假如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那结局又会怎样?这些都能激励学员的创新思维,让学员异想天开,争红斗绿,一展自己的聪明。作文中反向思考也能出新意,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反面立意,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反面立意,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火可利人也可毁人,等等。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摈弃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夕阳芳草寻常物,解悟化作绝妙词”,就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新境界。

(三)组合法。组合法,是在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形成新事物,带来新成果。系统论指出,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只要组合方式不同,便会带来不同的功能。7个音符的不同组合,便产生了无数优美的乐章;红、黄、蓝三原色的不同组合,创造了无数优美的画图;语言文字的不同组合,创造了浩如烟海的优美诗章。王国维将宋词中晏殊写离情的《蝶恋花》、柳永写痴情的《凤栖梧》、辛弃疾写恋情的《青玉案》三首词中各抽出一句,重新组合,竟带来了治学三境界的新意,教学中,既要学习课文种种最佳组合的匠心,也要指导学员在写作中进行最佳组合而出新意。如,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组合;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组合;表现方法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的组合;文章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的组合,等等。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四)立体法。又叫多向思维法、多角度思维法、网络思维法。它指以事物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进行思考,考察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多种联系,谋求新的发现。[2]它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相关性,是全方位的综合思维,继承和发展了辩证思维。这种创新方法要打破一路一路想问题的方式,不要在“一条道上摸到黑”。当某一个方式行不通时,就要另辟蹊径,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关山度若飞”越过思维障碍,总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取得创造性的收获。

[1]周道生,陶晓春.实用创造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9).

[2]韦志成.语文课的创造教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J].2000,(7):60.

〔责任编辑:刘金友〕

G424.21

A

1002-2341(2011)02-0148-03

2011-03-18

李来根(1968-),男,江西南昌人,副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员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