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清代陕西地方志修订的因素

2011-12-10 09:46赵永翔
关键词:县志修志志书

赵永翔

(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二、地方精英的支持是志书修订的根本保障

志书修订作为地方上重大的文化工程,通常数十年才修一次,工作量很大,每次都需要州县吏员、教员、生员,及地方贤达耆老等,众多人员通力合作。修订地方志,除了知州知县作为名义上的主要修纂者,起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之外,往往还会选出一、二位作为重要副手,实际负责具体工作。这些人往往是声望学识俱隆的地方贤达,他们起着联络地方,共辅修志的作用。如雍正年间,蓝田知县李元昇修志时,请邑人李大捷为助手,大捷认为修志“博采故老,访询舆评……必令邑之缙绅先生谋之而后可,”元昇赞同,“遂诣邑之缙绅,”[6]2聘请了周琬、张士淳等八位乡绅作为重要参与者,分头负责联络各自熟悉的基层乡社。一般来说,地方志的凡例中会标明参与修志的名单及身份,而更多在志书中所没有写明的背后参与者,是有雄厚实力的地方社会精英,包括在职及去职的官员、地方望族、财势雄厚的商人等,他们在修志过程中的智力、财力、物力支持至关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地方精英主导了地方志的修订。征聘名流,委任绅士,组建修志局,对于推动修志进程自然大有裨益,但同时也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即修志者评价时人时事时,可能会论非公出,带有修志者个人的情感好恶,以致“剽取百端,雌黄万状,因而毁誉出其唇吻,高下在其毫端,所亲原者必曲滕冉闵之称,所仇疾者遂巧织萋菲之锦。”乡邑之人,倘能被写入地方志,当然是带给他本人和他的家族莫大荣耀的事,一些办事人员抓住他们这种心态,乘机勒索钱财,“更有啖金谀讥”,“久而,酬贿之纠节义……遂成秽史。”以致“近道光时,国家重修一统志,下谕州县,报节孝义行甚少,皆由吏书索费故。”[7]369另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就是,作为入选志书的地方权势人物,当其人在势时,“乡里歌功德者百千亿万,日盈其门,可谓可以惊当时而传后世矣。适一旦时移事殊,公论始出庸人,孺子皆能出而攻其短,使珥笔之士,瞻顾彷徨,莫能搓手。”[8]808乡里社会这种趋炎附势,攀慕权贵的社会风气,使乡评的好坏取决于被评者的权势存亡,可能昨天还被人歌功颂德,今天则成为人人皆讥讽的对象,从而使修志者在评论这些人物时难下定论。修志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正常现象,使美丑混淆、善恶颠倒,大大损害了志书的真实性,也使它宣扬教化的政治功用大打折扣。一些有识官员力图革除此弊,如康熙年间,周至知县杨仪修主持重修县志,“以痛惩斯弊,不欲假手一人,虽广咨询,咸归独断,夫修废举坠必核其真,兴利除弊务书其实。乡贤名宦实不轻加,匹夫寒士力为蒐採,死节义者虽微必录。”[9]3历来地方志中的人物志是修志者最难下笔之处,如果不分贫富贵贱客观而论,则可能使修志工作失去缙绅的支持;如果一味鼓吹缙绅家族,则志书又有形同缙绅家谱之嫌。相当多的情况下,修志者会综合权衡两种情况,尽力使德行高尚的寒微之士与缙绅望族的事功并行彰显。

道光年间,紫阳县知县陈僅的《重谕紫阳采访志事实诸缙绅士文》,可谓道出了作为全权主持县志修订者的知县的无奈和困惑。他在谕令中说:“紫阳县志自康熙戊辰以来,历百五十余年矣,……乃自去年设局已历年所矣,告谕之频再而三矣,采访之任择贤而俾询,谋佥同诸贤士大夫非不足与有为,何视邑志为一家言,因循废弛,不乐为之赞襄也?令之宰斯邑将五年矣,区区之心不见信於诸君子,自愧且不暇,其敢有责言,然使令不修志。诸君子未必见,尤令令汲汲於修志,诸君乃以为紫阳可以无志,尤令为多事乎?……若诸君因循废弛,不乐赞襄,则令虽老死斯邑,终无补也。”[10]323紫阳的这部县志,修订过程颇为曲折,断断续续数年,几欲夭折,幸赖陈知县持之以恒的毅力,志书终成。这则重谕既可见地方官的修志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地方精英消极应付给修志带来的困难。地方官非本邑人,对当地的民风民情并非都十分了解,如果没有地方精英的支持,而仅靠官员及官府的力量修志是十分困难的。

三、重大事变是地方志修订的客观需要

地方上的重大事变除了剧烈地撼动原有的地域社会局面之外,往往还会导致作为文化载体的图籍、方志的损毁散失。这成为官绅考虑修志的客观要求。晚清时期的关中,“其遭大故者二,一为同治元年之兵燹,一为光治之年旱荒浩劫。”[11]254其中对关中影响最重大的事变,是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这场回民与官府及其所支持的地主团练之间的剧烈冲突,是关中地区自明末农民军起义以来所遭受到的最惨烈的摧残,导致关陕大多数地方人口大量折损,城邑化废墟,田园变荒芜。该事件也同时造成了巨大的文化灾难,表现之一就是关中诸县志书图册大量失散,版籍严重损毁。事件平息之后的数年间,地方绅衿有感于“阙内为墟……无以识世,何以图经久,此今日志所不容亟亟亏也。”[12]350他们纷纷主张修志,关中各县因此而掀起了一轮修志热潮,既是为修补在战火中损毁的版籍原志,更是因为这短短数年间的巨大社会变迁,也是必须载入志册以资纪念的。这一时期的华县、同州、蒲城、蓝田、富平等,陆续设立修志局编修新志,均是为补救兵火之毁中的志书损失。

乾嘉时期,陕南诸县重修新志的一个重大社会因素是白莲教起义。乾隆末年爆发于湖北、河南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势力,在清军强大的压迫下,由鄂西北进入陕西南部山区继续抵抗,陕南因为成为双方激烈战斗的重要战场,而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义士执戈卫国,蹈白刃而不悔,子死孝,妇死烈,志中所载不得三四也,”而自咸丰以来的五、六十年间,该地“川匪发逆叠相蹂躏”,版籍遭毁,在社会大动荡之后,形势大变,修志“特有司之责,抑亦都人士之修也。”[5]9与这一时期紫阳县情况相似的宁陕、石泉、宁强、白河等县,都是本着兵火之后为地方保留志书版籍而重修新志。

重大事变不仅使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也使修志经费,包括资料征集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以及方志材料搜集完成后刊刻过程中的费用,成为考验地方财政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县而言。光绪年间,宁羌县修志所需,“统计前后采访设局,费用共银五百一十两,付梓工钱三百余两。此项盖十年流摊六百金,皆官所捐廉,余则生息所出也。”[5]35陕南白河县自明成化二年设县起就从未修志,主要是因为该县恶劣的社会状况所困。明末,由于该县处于明军与张献忠军交锋的主战区,以致当地人民散亡,十室九空。入清后至雍正年间以来的近百年,该县一直忙于招垦,无暇他顾,即使有志昌修者,亦难如愿,“盖以土瘠民贫故也。”[13]20再如宁羌(强)县,地贫民穷,旧志续自明万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已失修二百余年。”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事,祸连该县,致使县志版籍毁,历任每欲重刊,“率以经费难筹,因循有待。”光绪十四年再修时,县库银两不足,知县带头捐廉三百金,大小官员均捐俸,仍不够,乃多方劝谕县内贤达捐款。事后该县知县感叹:“此次大功告竣,全仗邑绅甘肃平凉府陈春亭太尊,四川铜梁县李雨三明府。高义如云,各助银一百两,汇寄前来,始克成事。”[5]6

对于大部分关系到基层的民隐、民事,因为时过境迁,社会变化,而使修志者有了新的论题。撰修新志时,除了参考旧志新档,以及群书采录外,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采择新资料,添加新纪录。如清末,陕北的保安县续修新志时,首先“检阅府志及延绥镇志,旁引经史子集,凡有合于保安者悉录之,惜携书不多而山川民物沿革变迁,往往有今不若古所云者,继取县房卷宗考求政令条教,所从出以为或可参稽。”但该县自同治年间兵灾之后,志书版籍毁于兵火,“存者仅近年各档案,他乃无征出,而访诸邦人士,则琐尾流离,耆旧凋谢,间有一、二文人皆学植荒落,数典旧忘其祖,虽欲志之,乃无志也。”为新志补充资料,该县知县亲自下乡调查,“访求宋元遗址,途遇山农野叟,樵夫牧竖,便籍草坐谈,访求遗事。凡方言俚语、奇说旧闻,但与志乘有相发明者。晚宿山邨茅屋,辄撑灯琐记,参其异同,往返逾数十日。”[14]163终于使山川、人物、掌故材料略具,后又经过五个月的艰难撰写,保安县新志终于修成。

四、上宪催征是地方志修订的外在动力

一邑之志除了作为本邑历史档案之外,还是为府志、省志、一统志及国史提供文献支持的资料库,所谓郡县志为一统志之本,一统志又为国史之本,“故近人有谓方志为储蓄史家材料之渊海。”[15]347许多地方志长年失修后复得重修,正是地方官为了应付上宪资料征集之需。即便省志、一统志已有,然其与基础社会的联系紧密程度均不及郡县志。“皆略而不详,概而不备,盖纪录浩瀚,虽欲详且备焉,势所不能。故简严之大不免撮其大而遗其细。兹欲详尽而不遗其实,非郡志不可也。”[16]10

一统志及省志的体例都与郡县志相似,它们修订所需的资料主要从各县志中辑取,因而为应付上宪修志的资料采集檄令,就成为一些长期不修志的州县重修新志的启动因素。如康熙四十九年,时任凤翔知府的朱琦柯为该府新修府志写序时提道:“今天子御极之四十有九,政通人和,年丰物阜,海内外蒸蒸向风,天下治平久矣。我皇上博采文献,扬扱风化,征郡邑志书,汇付史馆,纂入《大清一统志》,凡以垂信史诏来,兹盛典也。”[16]8再如康熙年间,陕北米脂县的旧志残缺已久,新志尚未重修,适逢“皇兴混一,四海永清,圣天子命儒臣征搜天下郡县遗书,纂修《大清一统全志》,斯邑将何以应招,于是开馆延贤谋辑补成书,等诸梨枣,以垂永永。”[17]303方志有资审疆域察风土,镜古今,辨因革。关中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但自北宋宋敏求修《长安志》而外,七百年来几乎无复有考献征文以继其文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官员毕沅主政陕西时,非常注意地方的文教事务,他痛惜各县志书严重失修,因于“乾隆丙辰夏入觐避暑山庄,以各属旧志多简而不详,浮而寡要,奏加增辑。天子谕其请。”[18]3同样,陕西韩城在乾隆四十九年新志修成之前,已经八十余年未更修,这次修新志也是“适大中丞毕公有缮治之命,於是与邑绅征文考献。”[19]2在毕沅的督促下,陕西的许多县志得以新修。

地方志究竟多少年一修为佳?并无固定答案。从大量清代陕西各州县志的序、跋、记等的反映来看,大体上有三四十年一修者,有七八十年一修者,还有上百年一修者。若地方无事,三四十年一修者因据事较近,修志者对地方的集体经历和识记清晰,从而可使志书真实性较强。七八十年一修者,差不多正好逝去一代人,但时间还不算太久远,修志者通过下乡采访、案牍整理,仍能较大程度地保持志书真实性。上百年才一修者,则可能会存在修志人员距事过远,资料存备缺失方面的问题,志书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会受到影响。从大量的清代方志修成时间看,清代地方志长期失修是一个普遍现象。翻阅其他省份的县志,同样存在类似于陕西的现象。例如山西省,潞安府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新志时,此前的旧“郡志修于顺治庚子,百有余年。”[20]1山西临县,“旧虽有志,然自康熙至今(民国八年),失修已二百年。”[21]347河北保定府在乾隆二十七年修志时,距明嘉靖旧志已一百八十余年。广东惠州府光绪五年修志之前,只有一部在明嘉靖志基础上续加修辑的康熙旧府志,中间竟然有二百年未续志。张仲礼先生引用他人根据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所藏中国方志目录的研究成果,发现“至少有五十个地区在十九世纪不同时期数次重纂方志,大部分情况下,同一地方志的两次编纂相隔的时间不足三十年。”[22]56当然,中国是如此之大,地域情况差别很大,修志工作自然会有勤有惰,这个结果更多地是指人文发达的江南地区,而且五十个地区与清代总共近两千个县相比,实在是太小的比例,因此这句话反面的意思恰好是说,更多地方志书的修订都间隔三十年以上。

清末民国之际,曾多次参与和主持修志工作的关中文化名士刘安国先生,把地方志失修的原因归结为三类十条。他认为:首先,就修志人员配备而言,一些官绅虽为资深望隆的一邑之翘楚,按理而言,应是参与修志者中身份条件最佳者,然由于这些人常年宦游侨居在外,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家乡的沧桑变化了;一些乡绅怕在志书中的言论会得罪某些地方强势集团,出于拒祸上身考虑,而不愿意参与修志;邑中的老成之士精气衰弱,彩敛光韬,无力修志;年轻后进之人,智识有限,无法修志;而一些知识修养不足的吏员,却能凭借仅有的权力插手修志,并以己意褒贬志中人物。其次,就志书撰修本身而言,因为修志如修史,需要大量的资料,一些资料采集人员不辨真伪,以致资料前后抵牾矛盾,纷歧纰漏;而学识有限的编校者面对这些资料时,不由得怀疑顾虑难以辨别取舍;执笔撰写者则考虑到志书为一地之青史,因而在撰写时惧有纰漏,不得不慎之又慎,结果久久拖延,难以按时修成;而督修志书者也可能视修志为不急之务,不能严加督促,使修志工作无限期地拖拉下去。再次,就修志的社会条件而言,地方上难免有旱涝疾疫的天灾和干戈扰攘的人祸,在这种情况下,时尚不宁,逞论修志。这十条因素既包含了人事人文因素,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可以说是清代地方志长期失修的集中解释。有此十因,志书失修愈久,愈无人问修,而经年累月访册散失,遂使志书停而不修。志书关乎世道人心、资乎军国大用的社会功能被淡漠,也就不足为奇了。

[1]王志沂.陕西志辑要[M].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0.

[2]王穆.城固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69.

[3]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4]李希龄.榆林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5]马毓华.重修宁强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69.

[6]郭显贤,李元昇,李大捷.雍正蓝田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7]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8]刘荫枢.韩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9]杨仪,王开沃.乾隆周至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0]陈僅,吴纯.紫阳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1]周铭旗.大荔县续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2]吴炳南,刘域.光绪三续华州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3]严一青.嘉庆白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69.

[14]侯昌铭.保安县志略[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5]刘安国.民国重修咸阳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6]达灵阿,周方炯.乾隆凤翔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7]宁养气修.康熙米脂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8]舒其绅,严长明.西安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19]傅应奎,钱坫.乾隆韩城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20]张淑渠,姚学瑛,姚学甲.潞安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21]胡宗虞,吴命新.民国临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2007.

[22]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县志修志志书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县志里的乡贤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情系志书藏古今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