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文与当代写作教学

2012-04-07 17:10戴元枝
关键词:八股文文体文章

戴元枝

明清八股文与当代写作教学

戴元枝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八股文;写作;教学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称制艺(或制义)、时艺(或时文),因题目主要来源于《四书》》,又被称为四书文。而八股文是就其文体结构特点而言的一种称谓,《明史·选举制》云:“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经义。”

八股文是以“四书”“五经”为依据的命题作文。其内容要求“代圣人立言”,题目出自“四书”,材料来自“四书”“五经”及其历代注疏,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其形式要遵循所谓的“功令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结语”等部分组成,“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为正式展开论述的股对部分,又各自分为两个字数相等、虚实相对、句式相同的小段落。

因为八股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严格限定,所以多数士子只读儒家经典而将其他经典束之不观,有些富人更是雇人代笔而供其子弟背熟应考。结果,所选拔出来的多是一些于现实社会无用的官员。为了改革八股取士的积习,选拔适应现实需要的人才,1901年清政府下令“以策论试士禁用八股文程式”:“科举为抡才大典,我朝沿用前明旧制,以八股文取士……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剿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1]八股文正式被废除。八股文被废除的四年后,即1905年9月,清政府下诏废止科举考试。至此,八股文伴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失去了其现实功用,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清末终结之后,批判之声一直不绝于耳,如清代颜元认为:“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2]顾炎武更是猛烈抨击八股文:“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3]今人王凯符在《八股文概说》中认为,八股文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社会在世界上由先进逐步走向落后的原因之一,对桎梏人们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暴力镇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八股文是中国封建社会趋于没落时期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服务的工具。统治阶级用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对知识分子进行镇压,结果是压而不服。但八股取士的推行,以功名为诱饵,却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趋之若鹜,心甘情愿接受其束缚,其在束缚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4]

当历史走到八股文终结一个多世纪之时,对八股文的是非功过,应该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考察人们对八股文的批判,则会发现主要集中在八股文和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上、和科举制度的联系上。在他们的批判中,八股文不仅指文类,而且涵盖了八股取士的选拔制度和八股文规训中的道统思想。如果人们把八股文与八股气区别开来,撇开八股文与科举制度的联系,单看其文体,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种格律文,和格律诗一样,是一种能体现汉语文体特点的文体样式,本身并无什么罪过可言,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本身并无善恶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曾用它来做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繁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的谑谥,不但这种文体不负责,还可以说它是这种文体本身被人加上的冤案。”[5]客观地说,八股文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八股文文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其文体形式是汇集了古代各种文章技巧逐渐整合而成的,是一种很注重写作技巧、体现汉语文体特点的文体样式;八股文训练分步、渐进的过程,符合人们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因此,就连一直对八股文基本持否定态度的王凯符也承认:“就一些写作技巧而言,对我们今天的作文写作还有某些值得借鉴之处。”[4]鉴此,本文试从八股文文体的优点和训练方面的经验入手,探讨其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借鉴价值。

一 八股文的功令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

章法结构是对文章谋篇布局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涉及文章各部分的组合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的安排问题,对写作者而言,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章法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客观事物逻辑性的结合。八股文在形式上讲究功令格式,文章的各个部分的安排都要按一定的程式处理,可分为三大部分:题前部分、正题部分和题尾部分。题前部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主要是点明题意,解释题目,说明题目所包含的内容;正题部分是八股文的主体,包括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要根据题意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以及作者的见解、认识;结语为题尾部分,总结全篇,照应破题。这种功令格式只是其外在形态,其深层结构则遵循着“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论述八股文布局一节时指出:“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合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6]他没有过多地阐述“起、承、转、合”本身的意蕴,而只是略谈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过,根据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刘熙载至少认为“起承转合”是一种布局方法,也就是现代写作学中所说的章法结构。依据八股文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分析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破题是解释题意的,这是八股文的“起”;承题、起讲是进一步阐发题意,从而引出入题的文字,承题、起讲、入题就是八股文的“承”;用排比、对偶写的八个段落,阐述发挥作者的认识,这是八股文的“转”;文章末了的结语收束全文,这就是八股文的“合”。八股文的这种章法结构,并非是横空出世或古人臆想出来的,而是古人从许许多多文章里总结出来的。启功先生在《说八股》一文中分析完八股文的基本形式之后写道:“无论一百分钟的‘两节课’,三小时的‘大报告’,小组会的即席发言,乃至酒席之间评论一项菜肴的烹调做法,或运动场上解说员对某项比赛的实况解说。假如有人给它录下一段一段全部的原词,然后分出局部,各立一个名目,恐怕并不少于‘破承起讲,提比后比’之类。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来的。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导游者向旅游人介绍:‘今天游燕京八景’(破),‘八景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承),‘它们有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都很方便’(讲)。A景、B景(提比),‘太液秋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小比),C景、D景(中比),‘卢沟加了新桥,蓟门换了碑址’(后比),‘今天天气很好,六景全都看了’(收)。哪个旅游人会向这位导游抗议说他作了八股呢?”[5]

目前,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经常发现,虽然一些教师会就文章层次等提醒学生注意,但学生习作的结构安排的逻辑性常明显欠缺。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的章法结构模型供参照。而八股文的这种“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法,则为写作者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思维操作模型。

八股文的这种从许许多多文章里总结出来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式其实是文章深层结构的最优框架。不仅文章如此,甚至是优秀诗词的内在结构框架也是如此,如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结构:那株枯藤引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是“起”;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系列意境相同的凄苦事物进一步重复和渲染了最初的悲凉感受,是“承”;“小桥流水人家”则与以上事物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了游子思乡之苦,是“转”;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结,点出游子悲秋思乡的心境,揭示出本诗的题旨,则是“合”。这种起承转合的框架,在重复和对比中,充分鲜明地突现了主题。这种结构框架不仅存留在优秀古诗文中,甚至存在于现代的很多优秀文章中,例如孔庆东对钱钟书的散文《笑》进行分段解说时,把其五个段落分为“起”(开门见山)、“承”(草灰蛇线)、“转”(交代文眼)、“合”(挥洒自如)、“补充(首尾暗合)来阐述其作品的幽默特点。[7]

可见,借鉴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理论进行写作教学,将会使阐释理论、分析作品、指导写作等环节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对引导学生选择章法结构、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会有一定的益处。

二 八股文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

八股文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代言”,即“代圣贤立言”,根据经文的语境、章旨,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代圣贤立言。“代言”并不是八股文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诸子散文以及史传文学中都能找到其踪迹,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以思妇的口吻追述与游子的离别、相会的困难、相思之苦,最后勉强自我宽慰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全篇使用了代言。《庄子·逍遥游》说鸠笑大鹏,代它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不过这是古诗文创作过程中不自觉而形成的,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艺术手法,然而八股文是人们最早有意识明确规定的一种代言文体。如清代管世铭说:“前人以传注解经终是离而二之,唯制义代言,直与圣贤一,不得不逼入深细。”[8]此处道出了八股文必须“代圣贤立言”的硬性规定。

八股文在“代圣贤立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内容上尊经守注,经是原文,注从朱注。既然写作的内容出自儒家经典,那么士子们必须对“四书”“五经”以及“朱注”加以反复地阅读和理解,要达到烂熟于心、成诵于口的程度。否则,便不知道文题出于何处、原文的含义是什么,最终必然无法“代圣贤立言”。特别是面对那些为防抄袭而出的“截搭题”,如果经书不熟,便会茫然无措。清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云:“罗长源论字学云:‘胸中无数千卷书,日用无忠信之行,则虽趸尾银钩,八法备举,求其落玉垂金,流奕清举者,乃至一点亦不可得。’尝服膺此言,以为论文之善,莫过于是。”[9]王夫之将作文之法与书法类比,认为作八股文前必须要胸中有积累,否则,即使技巧掌握地再全再好,也写不出优秀的八股文章,他强调了前期的读对写的重要性。

虽然“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并不是专门的语文教材,不过若从写作的角度看它们就是文章范本。学习者在学习其内容的同时,自然会学到一些章句知识和表达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习得各种文章图式,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一种内隐学习的过程。写作中多数知识往往不是可以用言语、图示等外显方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方式存在的,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就提到了这种学习写作的原理:“创作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另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写作应该从名作中去发掘、领悟,“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除了阅读儒家经典,士子们还需要阅读和记诵大量的古诗文名篇,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当然,为了写作八股文,他们也需要阅读一些八股范文,直接学习和模仿八股文的写作方法。不过,有的人因急功近利而只孜孜于研读经书和坊间所刻的制艺时文,以致不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最终成了学者的末流、被嘲笑的对象。即便这样,那些八股文出身的饱学之士还是举不胜举的,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所说的,“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八股文出身的”。[10]现代写作中几乎没有哪一本写作教材在论述写作主体素养时,不提到阅读的重要,用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八股文写作强调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的一致性,开启了我国现代写作教育中读写结合的基本做法。

另外,在“代圣贤立言”的过程中,八股文行文上要求“入口气”,除了要应试者熟知被代圣贤的身份之外,还要能够追想前贤的处境,体会圣贤的心理,并用肖似之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虚拟其实是对前贤形貌的再创造,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谈到:“八股古称‘代言’,盖揣摩古人口吻,设身处地,发为文章;以俳优之道,抉圣贤之心。……窃谓欲揣摩孔孟情事,须从明清两代佳八股文求之,真能栩栩欲活,汉宋人《四书》注疏、清陶世徵《活孔子》皆不足道也。”[11]他对优秀八股文中对人物的虚拟塑造评价可谓高矣。正因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必然虚拟性,所以才被其他文学形态借鉴,如小说、戏剧等,更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明清两代小说戏剧的繁荣。而要做到代什么人像什么人,神、气、声、貌逼肖其人,就需要写作者有相当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的培养一旦不再受到八股文体外在形式的限制,进入到其他文本的创作中,其正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明清两代众多的经典小说、戏剧就是明证。

三 八股文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

刘熙载云:“经者,题也;先之后之依之错之者,文也。”[6]“文莫贵于尊题”[6]作文应围绕题目展开。刘熙载在解释为什么强调“尊题”时认为,从客观层面而言,文章的题目与其局势、柱法、句调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即“因题而为”,具体来说,“文无一定局势,因题为局势;无一定柱法,因题为柱法;无一定句调,因题为句调。不然,则所谓局势、柱法、句调者粗且外矣。”[6]他又认为从主观层面来言,为文者只有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才能“将题说的极有关系”,才会“文非苟作”。[6]八股文是一种命题作文,题目是八股文的灵魂,它决定了八股文基本的写作内容。“尊题”是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凡题义里有的,文章里必须有,否则就是“减题”;凡题义里没有的,文章里则不能有,不然就是“添题”。“减题”“添题”都是不符合八股文的写作要求的,被认为是违式的。八股文在破题时首先要明确中心,写出全文要点提纲,“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御,射非鹄不志也。”[6]即确定文章主脑后,要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就如同现在说一切围绕中心、主旨。

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特别是具体明确的题目都有其一定的范围、界域,因此写作时应力求在指定的范围内发挥、探索。这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要求,在选拔性考试中是需要的。不过,自从1999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话题作文”以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三自”原则深入人心,一时间,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的考试,无论是其中平时还是升学考试,话题作文几乎一统天下。话题作文在高考写作能力考查上有过贡献,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考查形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展示才华的空间。不过,由于话题的泛化,甚至消解了作文题目,造成了学生审题的弱化,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偌大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方便程度随意拈取一点来作文,在开头或结尾用超级链接一下话题,什么文章都在话题范围之内了。既然“话题作文是个筐,啥都能往里面装”,写作时就根本不需要多动脑筋去审视题目,去领会命题意图了,导致学生的审题能力急剧下降,宿构、抄袭之风愈演愈烈,以致2002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不得不加上“不得抄袭”这一要求。

如果我们撇开八股文对“尊题”的死板僵化的限定、拘于阐发圣贤之义的要求,就会发现,其对尊题的要求对我们规避话题作文所带来的审题弱化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种围绕题旨进行选材组材,端正写作态度的要求,既是写作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也是现实所需要的。

四 八股文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

八股文属议论文体。作为议论文体,其内容必须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事物、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章法结构安排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然就耳闻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愈八股文者也。”[12]清初的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十三中说:“予尝见一布衣有诗名者,其诗多格格不达,以问汪钝翁。钝翁云:此翁坐未尝解为时文故耳;时文虽无与诗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终不分明。”他认为通过后天的八股文练习,可以提高自身思维的条理性,这对写诗是有益的。如上文所述,八股文有一套严格的写作程式,明清士子们在长期的八股文写作过程中,为了掌握八股文特定的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格式,必须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如“破题”就可以训练写作者思维的概括性、全面性、准确性等。八股文的题目有小题也有大题,甚至有时是一百多字的连章题,然而不论题目有多长、内容有多复杂,在万历中期以后均要求写作者只能用两句话将题目破开,并准确地概括出题意,如题目“子曰”被破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每句解释一个字,概括准确,分析全面,显示出写作者极强的概括能力。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还必须处理好“起伏”“开合”“直曲”“正反”“虚实”“急缓”“详略”“顺逆”等若干对辩证关系,处理好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衔接,这就更锻炼了士子们思维的辩证性、周密性和条理性,提高了他们的理性思维水平。正如邓云乡所说,“八股文的作用,是在于强化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明锐性、全面性、辩证性。先天的聪明才智,再加后天的八股文教育对思维能力的特殊严格训练,这样明、清两代八股文科举考试,仍能人才辈出的历史之谜,就完全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可以清楚的理解了。”[13]明清两代的文坛并不寂寞,尤其是清代散文创作流派纵横,何以八股文天下独尊,而被明清两代封建王朝钦定为选拔国家栋梁之材的考试文体呢?这只能说明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自有它的合理性。科举所取之士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所以这些人的思维应该有很强的严密性、逻辑性,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偏于理性的。八股文作为一种有特定形式规范的议论性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写作者思维的上述特点。所以以此作为考试文体自然能甑别、筛选出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思维类型的人才。有学者提出当代的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主时,就是从这种理性思维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角度立论的,如称:“就现实需求来说,议论性写作远甚于叙事性写作。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议论性写作关系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议论性写作的忽略,意味着理性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降低全体公民的思想素养。”[14]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大概就是汲取了以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的历史经验。

五 八股文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八股文的功令格式决定了其写作恪守渐进的分步训练方式,写作时按照八股文的基本内容结构: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结语进行训练。先学“破题”,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一看见题目就能熟练地破题,然后再进行第二步,练习作承题,一步步下去,最后学作全篇。这种方式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对写作者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有一定的作用。进士出身的蔡元培先生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就提出现代写作教学可以吸收八股文“由简而繁”的训练方法,即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由简而繁、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共两句,先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得及格了,乃试作承题,约四五句。承题作得及格,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先作领题,其后作八股(六股亦可),每两股是相对的。最后作一结论。由简而繁,乃是一种学文的方法。”[15]在初步写作练习中,适当地划分步骤是有效的,正如学画画的人先练习基本的笔法,练习画山,练习画树,练习画石头,逐步地练习画由山、石、树构成的整幅画。在当代写作教学中,有些教师就借鉴了这种渐进的分步训练方式,如常青的“写作分格训练”,就先训练说话、写话、片断写作再训练篇章写作,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到选材组材,从语言表达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能力到发展语言,就是把众多的作文观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训练的“格”。“格”可以用公式表示,如对话训练中有这样的公式:人+话;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等。训练的进程可按基本格→叠加格→强调格→综合格的次序,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这种分格训练法在当代写作教改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分格训练到综合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八股文,既不能忽视其对写作者思维的限制、对写作个性的扼杀等消极影响,也不能漠视这种诞生于中国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生存几个世纪的文体中所含的合理成分及其对现代写作教学的借鉴价值。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中专门讨论八股文的问题时就提出要“以披沙拣金的态度透过那些作法去挖掘一下,里面也还包含着某些值得研究的东西”。[15]因此,本文本着这种“披沙拣金”的态度,从八股文文体上的优点和训练的经验两大方面入手,探讨了其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希望能为写作学研究者和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1]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7.

[3]顾炎武,黄汝成,秦克诚.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4:591.

[4]王凯符.八股文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310.

[5]启功,等.说八股[M].北京:中华书局,1994:1,1.

[6]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7,172,173,182,173,172.

[7]温儒敏,姜涛.北大文学讲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09-235.

[8]转引自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15.

[9]戴宏森.薑斋诗话笺注·夕堂永日绪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0.

[10]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0:134.

[11]钱钟书.谈艺录(补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

[1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230.

[13]邓云乡.清代八股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

[14]潘新和.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J].语文学习,2010(10).

[15]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33,134.

The Role of Eight-part Essa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the Contemporary Writing Instruction

Dai Yuanzhi

The eight-part essay was one of special style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values of the eight- part essay in contemporary writing i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namely ,the specific format of eight- part essays accorded with general article’s“starting,reinforcement,transition and conclusion”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of the eight-part essay is the one students have to acquire.The restriction on“Speak for the Sage”reveals that writ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eading,and it is certain to have imagination;The requirement of“Zunti”means writing have to be tailored to the theme;As a discussion style,the eight- part essay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rational thinking step by step,which is conform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learning.

eight-partessay;writing;instruction

H193.6

A

1672-6758(2012)03-0035-4

戴元枝,硕士,讲师,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邮政编码:245000

Class No.:H193.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八股文文体文章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猴年贺岁
猴年贺岁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