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导向法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

2012-04-18 03:22孙艳平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实务国际贸易导向

孙艳平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系,江苏 镇江 212003)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然是世界贸易大国。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09年济南职业学院张彬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4%的企业需要的是初级贸易人才,58.73%的企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国际贸易实务人才[1]。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获得一些对高职教育有益的启示。

1 行为导向法概述

行为导向法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教师的行动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学中做、做中学,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做不断循环的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等行为能力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明确指出行为导向法适合于三大类领域:经济类(如贸易、秘书、会计等),工程技术类(如汽车、机械制造、电气技术等),社会服务类(如家庭教育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偏重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包括商务谈判、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广泛的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既要熟练掌握贸易业务流程,又要能独立分析国际汇率变化、成本变动等相关趋势。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法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技能,即“怎么做”,同时又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为什么这么做”[2]。本文基于行为导向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设计,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内涵建设。

2 基于行为导向法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设计

2.1 教学知识整合,建立教学工作计划

国际贸易实务涉及面广,为了便于教学项目的顺利展开,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企业专家的帮助下合理地整合知识点,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1.1 改编教材

正式出版的各类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是其编写小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班级,固定的教材并不适用,这就需要主讲教师按照本校不同专业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编,形成自己的教学讲义,并按照授课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如物流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不必将提单的填写作为重点,因为会与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发生交叉重复。

2.1.2 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项目设计要具备可行性,是学生能够操作并且能够完成的,可以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项目的设计和编排。

2)项目设计要合理,以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业务流程为教学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成教学阶段目标,再逐级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子目标,依次下去直至最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和简单任务[3](见图1)。

图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图

2.2 创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模拟一个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4],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运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情境可以通过3种途径来实现:

2.2.1 角色扮演

将授课班级分组分别模拟成出口商、进口商、银行、承运人、保险公司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缺点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扮演所有角色,因此可能只对所扮演的某一角色研究比较透彻。

2.2.2 操作软件

在应用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时,在不同的操作阶段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业务流程的运作。缺点是1人担任角色太多,学生极易混淆知识点,操作失误。

2.2.3 网上真实演练

在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达到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情况下,可适当在网络环境中让学生自行演练业务流程。缺点是寻找目标客户的时间会比较长。

2.3 分组学习和成果展示

将所教班级按照教学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至少6人,设立1名组长,1名监督员[5]。教师将教学规则和项目下达到每个小组,并对组长进行教学环节培训,随后学生自主学习,可借助图书馆、网站等资源平台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归纳,最终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并展示成果、汇报总结。

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组成员的动态,不能把自主学习变成“休闲福利”,同时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引导和解决;小组汇报总结应由成员轮流发言,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小组成员分工一定要明确,以免互相推诿。

2.4 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成绩大都是由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构成,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见图2),由企业、教师和学生3方面共同评定学生成绩,重视学生参与过程的表现,建立客观、合理的评分系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图2 课程评价体系

2.5 评价反馈,改正计划

整个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循环与渐进的过程(见图3),在所有项目完成后教师一定要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总结,补充相应的知识点,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从而让行为导向法更为完善。

图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流程图

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立一支合理的教学团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打破由1名教师进行授课的传统方法,建立起一支专业教学团队。建议团队由1名具备双师素质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负责,吸收商务谈判、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教师,同时聘请长期从事实际贸易工作的企业(包括保险、银行等企业)一线服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6]。这样的团队建设有利于理论、实践以及技能的结合,可以完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2 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行为导向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对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较高,同时互动交流需要更多时间去准备相关材料,而大多数查询工作只能在课后完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持有应试态度而参加学习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先易后难、少讲理论,重点放在实践中,用情境模拟抛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将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提炼出该项目所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层次的知识点,增加学生成就感。同时多种教学手段配套使用,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整个专业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行为导向法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步骤让学生从自主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要注意学生因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其掌握的理论内容深浅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教师在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这一环节要对照学生的报告补充相应知识点,并以编写活动报告的形式反馈课程教学结果,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用行为导向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设计,整个设计环节中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讲解、总结、评价国际贸易实务各项技能,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入了企业专家和其余相关课程的教学合作,企业、教师、学生3方面相互密切沟通、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学”和“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实际教学条件的制约,该教学模式并未全面展开,只进行了教材改编、项目设计和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初步改革,整体实施效果还不明确,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张彬,杨龙.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现代商业,2009(20):287-288.

[2]徐斯.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187-189.

[3]王淑芳,陈瑞阳,方新.行为导向项目式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5):16-18.

[4]郭竑晖,周安.将行为导向融入高职教学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8):161-162.

[5]王茂玲.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文秘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2011(4):50-51.

[6]李和平,姬瑛洁.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4):107-108.

猜你喜欢
实务国际贸易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偏向”不是好导向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