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跳丧舞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特征

2012-05-15 01:29熊晓辉
关键词:巫师土家族舞蹈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土家族跳丧舞流行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老人过世时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舞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区,在这里,老人去世时,其亲属会请来许多人,聚集在灵堂前,在巫师的带领下,人们围绕棺木跳舞,目的是抚慰死者的灵魂。跳丧舞在土家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表演时,巫师及其他的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歌唱,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悼念死去的亲人。有研究认为,土家族跳丧舞的产生与古代土家族人崇敬祖先及崇拜白虎有关,土家族跳丧舞是古代土家族人宗教活动及社会生活的写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尤具特色,如果说图腾崇拜是一种自然崇拜,那么祖先崇拜则是一种鬼魂崇拜。[1]49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比较发达,表现为祭祖活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和祭祖意识的普遍化等等。土家族跳丧舞最大的特色就是表现对本族祖先的崇拜,人们在丧葬仪式中运用朴素的舞蹈形式,咏唱祖先及去世亲人的功绩与事迹,或表达亲人对去世老人的怀念之情。土家族跳丧舞以舞为主,以唱为辅,舞姿富有庄重的祭祀意义,曲调简单明晰。从跳丧舞的形式与内容上观察,它已经成为土家族举行丧葬典礼的必要程序,跳丧舞从基本、普通的层面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土家族跳丧舞的起源

土家族跳丧舞虽然是一种祭祀性与风俗性的活动,但它承载了土家族千百年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意义。关于土家族跳丧舞的起源,民间有许多说法。笔者通过对跳丧舞及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考察发现,跳丧舞起源于土家族先民原始祭祀活动,起初有着“祭祀”、“崇拜神灵与祖先”的性质,后来才逐渐有了固定程式,形成了具有宗教性的艺术形式。

樊绰在《蛮书》卷十一《夔府图经》中记载了土家族先民举行丧葬仪式的一些活动,“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槃弧白虎之勇也”。又记载“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有余日”。王协梦在《施南府志》中记载了土家族先民“丧葬前夕,绕棺歌唱,谓之打丧鼓。即挽歌之遗。”湖南桑植县土家族老艺人毛宜之在传授“跳丧舞”时强调,“跳丧舞是在年长的人死后,其亲属请来很多人,聚集在灵堂前,先由一道司念一通祈词后,人们围绕棺木跳舞,用这种形式来抚慰死者的灵魂,不必孤独泪丧,死者在众人的喧闹下,愉快地到阴间,过天堂之乐的生活。”[2]92这些文献资料简要地记叙了土家族先民在丧葬仪式中跳舞、踏歌的由来及活动方式。其实,跳丧舞在土家族地区是非常盛行的,只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呼,如湖南、贵州称为跳丧、跳丧鼓,湖北长阳称为“撒叶儿嗬”。跳丧舞、唱丧歌等都是土家族先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世相承袭。跳丧舞不仅是一种民俗,也表达了古代土家族人特有的生死观。土家族人认为,人死只不过是灵魂离开躯体,在另一意义上它又是再生。因此跳丧舞哀而不悲,往往以欢快的歌舞来表现,这就是土家族跳丧舞形成的思想基础。

经过考察,笔者发现土家族跳丧舞的形成与其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跳丧舞应该是傩文化的分支,是土家族人独特的民间艺术。土家族崇拜白虎,出于图腾的观念,土家族部落首领廪君的死被看作是魂魄化作了白虎,白虎在土家族人中被视为廪君的化身。在跳丧舞中,无不彰显白虎图腾崇拜的影子。对亡人进行隆重的葬礼,是土家族人崇拜和祭祀祖先的具体体现。土家族人办丧事,程序相当复杂,但跳丧舞这种集体性的祭祀活动,在表现形态、组合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在土家族原始宗教演化过程中,跳丧舞作为一种外化的形态,与土家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传承着土家族文化的血脉,至今仍然保存着远古祭祀仪式的痕迹。

二、土家族跳丧舞的表现形式与表演形态

土家族跳丧舞主要是在灵堂前表演,由丧家选择吉日进行。由于灵堂场地的限制,跳丧舞一般由五人或七人表演,至少有三人,成奇数跳唱。跳丧舞是丧葬祭祀活动的高潮,此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一盏长明灯,巫师口念法咒,昭告亡灵,跳丧舞就开始了。表演由巫师领头,俗称“引导开路”,跳舞的人都要围绕棺木,不能离开灵堂。土家族人也把这种舞蹈形式叫“绕棺”,可见,“跳丧舞”与“绕棺”都是土家族古老丧葬仪式的重要内容。学者们经过考证,认为土家族“跳丧舞”和“绕棺”乃是古代巴人的一种军事葬仪[3]203,它能反映出土家族“天性勇劲”的民族特性。

(一)基本程序

土家族跳丧舞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湘西自治州土家族地区,凡老人终寿,不问男女,都要遵循“红喜要报,白喜要赶”的风俗,主动赶到死者家里,为死者“跳丧”。跳丧舞一般分为七个程序,即待师、跳丧、摇丧、跩丧、穿丧、退丧、哭丧[4]103,人们跟着巫师,脚踏鼓点,头、手、肩、腰、臀一齐扭动,移动并变化着舞姿,唱着古老粗犷的曲调,围绕在棺木灵前,向死者祈祷告慰。

1.待师。入夜,死者家属烧菜备烟买酒,升火点灯,铺排好跳丧场地。适时,主人请土巫师或道士给亡人“开路”,死者子女、媳、婿、内侄都要穿戴五尺长的白布孝衣,脚穿草鞋。行礼时,每个孝子手握哭丧棒一根。为了表示谦虚和客气,在跳丧时必须等待巫师先跳,以便边跳边等待巫师临场指教。

2.跳丧。待巫师入场后,由另一巫师击鼓,跳舞者随着鼓点应声起舞。整个跳丧舞的仪程都是由击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跳的舞姿也随仪程而变化,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既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子姐筛箩筛。跳丧开始后,跳舞者有时不必等舞蹈完毕,其他人可争着上场替换。

3.摇丧。跳丧的人在舞蹈中进行“穿花”,他们膝部松弛,含胸下沉,出跨,手脚不断颤动。所表现的内容多为其先民原始狩猎生活、古代军事战争、日常生活及农事生产劳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湘西地区,土家族人办丧事,若灵堂宽敞,凡是来参加操办丧事的人和观看热闹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跳丧队伍中。

4.跩丧。跳丧的场所也是人们显示歌舞才能的舞台,同时也是土家族人传承文化的地方。跳丧者摇完丧后开始跩丧,跩丧能活跃气氛,其配合舞蹈与歌唱,伴以鼓、锣、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5.穿丧。死者的子孙在巫师的带领下,背披白麻布,不停的变换舞姿,犹如山中飞禽走兽,不时迸发出狂呼吼嚎,双脚踢跳,离地三尺,犹如猛虎下山,配以激人的鼓点,场面壮观、热烈。

6.退丧。巫师主持着祭祀,并收鼓送歌,将祭请来歌丧的歌郎歌娘送回仙府,为主人家解丧降喜。

7.哭丧。众亲属在灵堂前痛哭,哭颂老人生前功德,歌声低沉委婉,十分凄凉。前来祭奠的人都要在死者灵柩前烧香作揖,跪拜三下。祭奠者为女人,就进帷帐在棺材边拜哭死者,并由死者家属女性陪哭。哭丧时,对不同的死者,有各种不同的哭丧要求,哭丧词亦有所不同。

(二)舞蹈形式

跳丧舞虽然是丧葬性的歌舞活动,但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祭奠死者、唱颂神灵的,而且有表现本民族风土人情等诸多内容。跳丧舞蹈的动作一般有一定仪式程序,它根据巫师的鼓点变化着仪程,舞姿也随着仪程发生变化。在表演过程中,巫师有时也进行即兴创作。在湘西古丈土家族地区,跳丧舞是有一定程序的,有老人过世,亲人为之设立灵堂,在灵柩前的左右分别开两扇门,八个跳丧的人正步站立,右臂胸前屈肘上举,握香油灯,左臂自然下垂,①、② 、③三人原地右转身,同④、⑤两人按顺时针方向“碎步”走到灵柩前,⑥、⑦、⑧三人不动,然后进行“插花”。如图1。

图1

1.表现祭祀性的舞蹈。当土家族老人去世时,其亲属和朋友都要来为之“跳丧”,在死者的灵堂前,立放着一面牛皮大鼓。三声鼓响过后,巫师唱着“通祈词”,参与跳丧的人跟随着巫师围绕棺木开始跳舞,其舞蹈的基本动作有“童子拜观音”、“猛虎下山”、“单滚柱”、“双滚柱”等,跳舞的人右臂胸前屈肘上举香油灯,左手托右肘,左右移动。此类跳丧舞是由祭祀白虎祖先向王天子的“白虎舞”发展而来,这种“虎舞”中同样包含有模拟老虎的动作。由此可见,跳丧舞虽然是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形式,但其原始形态与白虎图腾有关。

2.表现民俗生活的舞蹈。在跳丧舞中,有许多是表现民俗生活的舞蹈形式,如“水牛抵角”、“牛擦痒”、“两手种油麻”、“栽秧”、“美女梳头”、“美女晾衣”、“天女散花”、“巧女踢鸡”等。还有表现男女爱慕、相思、离别等,如“十爱”、“探郎”、“绣香袋”等。土家族非常重视农耕工具,牛成了象征五谷丰登的吉祥物,牛角也成了镇邪和驱邪的工具。在此类舞蹈中,有人扮演“春官”,“春官”手牵纸扎的春牛,来祈祷主人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3.表现古代军事战争的舞蹈。此类舞蹈所表现的全是军旅作战、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等场面,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土家族军事战争葬仪,其主要有“怀弓抱月”、“猛虎下山”、“黄龙缠腰”、“鹭鸶伸腿”、“将军拔剑”等动作。现今流行于湘西凤凰、泸溪地区的“打廪”、“跳牌”就是典型的表现土家族古代军事战争的丧葬舞蹈,人们在表演时必须化装成冲锋陷阵的士卒,他们自称“廪兵”,手握竹子,巫师肩扛祖师环刀,站于死者灵前,鼓声一响,一齐呐喊,“跳牌”开始了。“跳牌”的得名就是因演跳盾牌军士的缘故。

4.表现神话传说的舞蹈。跳丧舞中,人们扮演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比比皆是,有扮演“八部大王”、“田老官人”、“廪君”的,有扮演“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开路将军”的等等。主要动作有“观音坐莲”、“参禅打坐”、“挖心见佛”、“天地誓盟”等。从此类舞蹈中不难看出,跳丧舞除显现出对祖先、神灵崇拜以外,同时表现了极强的娱神特点。舞蹈除直接祭奠死者外,还映射着对祖先、神灵的敬畏。

(三)唱词形式

跳丧舞中的唱词是土家族珍贵的口传文学之一,也是珍贵的民间艺术文本,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与价值观。跳丧舞中的唱词有固定的程式与句式,也有巫师的即兴创作,既唱土家族起源、崇拜神灵和祖先,也唱农业生产、民间故事等等。跳丧舞中的唱词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经不断加工修改,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形式,有的唱词还加上了一些衬词,使原来的内容更趋于艺术化。如这首在跳丧舞开始时就唱的“叫歌”:

走进门来借鼓(儿的)打(啰),要打(那个)三六一十八(啰)。

左打(那个)三槌(他就)发现(啰嗨)爪(啊),

右打(那个)三槌虎现身(啰)。

在现今的巴东地区,人们在跳丧时所唱的“摇丧”就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如这首“摇丧”:

打上二,打上二,还上二,

二月香袋,二月香袋二,

有人还我,有人还我三,

打上三,打上三,还上三,

三月香袋,三月香袋三,

多多拜上,多多拜上刘。[5]81

在对跳丧舞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跳丧舞的唱词有的内容直接来自民间演义小说与传说故事,至今还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如流行于鄂西长阳土家族地区的“跳丧歌”,它就叙述了屈原、鲁班和猎神张五郎的故事,唱词片段如下:

屈原相公请高师,请来张郎鲁班两个人。

张郎拿斧前面走,鲁班拖锛随后行。

去了粗皮来下墨,锯了两头要中间。

大板锯了千千万,小板锯了万万千。[6]229

土家族人在对生与死的认识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生死轮回观念,有生即有死,死是以灵魂的形式在另一种时空领域中的生存,从生到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7]136如这首流传于重庆秀山的“孝歌”:

堂前打起行儿好,万盏明灯紫高挂;

他屋油死是梨山老,要做一个是超(哦);

清了几个是颠三倒,准备做个化纸烧;

上头祭起幽冥教,两边拱起是十殿(哦)……

从目前保存的跳丧舞唱词来看,大量的丧歌多为明清时期以后所创作的,古老的歌词并不多见。

(四)音乐形式

土家族跳丧舞的音乐基本形式是:音乐旋律以“三声音列”结构为主,节奏多为2/4、4/4、6/8等;行腔手法为人声真声演唱,与鼓“夹敲夹唱”、“以敲代唱”;伴奏乐器为牛皮鼓,有的地区的伴奏乐器还加上了钹(头钹、二钹)、大土锣等。湖南桑植土家族地区的跳丧伴奏乐器配上了唢呐,夹在打击乐中进行。

1.旋法。跳丧舞的音乐及唱腔旋律都是以土家族民歌为基础的,以五声音阶为主,大多数属于“三声音列”结构,同音交替、同音重复、级进和连续级进是跳丧舞音乐常见的旋律发展形式。既然跳丧舞的音乐思维是建立在“三声音列”结构之上,那么,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其固有的手法,确定其独特的个性。跳丧舞的音乐往往在“同音重复”、“级进”中得到引申,鲜明特征才得以展示。如这首跳丧“叫歌”的旋律:

1=D 3/4 2/4

32 1 12|3 3 33|2 23 12|321-|3 2-|1 1|1-|23 23 21|23 12 1|1 12 1|32 1-|1 1-|11|1-||[8]523

由于在旋律运动中,增加了调式主音上方大二度,它使旋律调式更明确,旋律进行时,每个音重复的次数也越多。跳丧舞音乐的调式简单,以羽、宫、商调式最常见,在调式发展方面也非常简单,主要表现在平行调式的交替上,转调极为少见。“三声音列”序进是土家族跳丧音乐旋律的基本发展手法,似断又续,绵延不断,听起来平和自然。[9]31

2.唱腔。在土家族的大部分地区,唱丧歌的人在演唱中除了有鼓作为间奏形式插入外,没有任何伴奏乐器为之“包腔”,所以它是清唱的。其实,语言声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都是行腔的基础。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区,跳丧音乐必定受到语言声调的制约,此时的歌唱恰好是巫师举行仪式过程的一种语言声调的美化。土家族唱丧歌有多种形式,有一人击鼓一人或多人演唱的,有自己敲鼓自己演唱的,也有对唱的,且是用真声演唱。因地域文化、语言的差异,各地的丧歌唱腔都带有口语化的音乐特征,所以用地方及本民族语言演唱又成了丧歌唱腔的基本特征之一,且民族音韵浓厚。另外,一些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土家族地区,其丧歌唱腔风格出现了模仿汉族民歌和其他民族戏曲唱腔的现象,唱腔唱词带有乡土文学色彩,更便于朗诵吟唱。在土家族丧歌唱腔中,加尾腔的旋律特征最为明显。由于丧歌旋律平缓、起伏不大,在丧歌句尾加上尾腔,类似其他民族民歌中的拖腔,它也能起着一种哀鸣、婉转、思念的作用。在丧歌唱腔中间加一些衬词,也是土家族丧歌的重要特征,经过专家考证,认为土家族丧歌中的一些衬词,是土家族民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文化符号系统源于土家族原始宗教的驱神咒语。[10]9在丧歌中,有许多歌词加上了衬词、衬腔,如“金二锁”、“幺姑子嗦”、“花儿神仙嗦”、“嗬吔嗬”、“吆里儿嗬”、“七不咙咚嗦”等,它们本身就是变了形的巫师咒语,起着对祭祀中巫性模仿和对情境渲染的作用。

3.节奏。跳丧舞节奏是根据歌师鼓点的快慢轻重而发生变化的,打鼓人不断用鼓点指挥误导、交换曲牌、调整情绪。其常见的节奏为:

(1) 光光 七卜七卜|光光 七卜七卜|光才 光才|光才 光才||

(2)卜才 卜才|光 0|卜才 卜才|光 0|一光 一才|光 0|卜才 卜才|光 0|卜才 卜才|光 0||

(3)一光 一才|光 0|光才 光才|七卜七卜 光光|光才 光才|七卜七卜 光光|七卜七卜 光光|七卜七卜 光||

(4)七卜七卜 光|光光 七卜七卜|七卜七卜 光光|七卜七卜 光光|七卜七卜 光|七卜七卜 光|光光 七卜七卜|七卜七卜 光||

一般来说,跳丧舞节奏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土家族语言节奏的基础上逐步提炼而来,因为土家族语言本身的音韵美就是土家族音乐旋律形成的主要因素。二是受到人们长期劳动生活的影响而形成的。

4.伴奏乐器。跳丧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牛皮鼓,因地域的原因,有的地方跳丧表演的伴奏乐器只用鼓,其它乐器一概不用,舞蹈者只需跟着巫师的步伐与鼓点摆动舞姿。有的地方在跳丧时运用了鼓、钹、土锣、木槌以及唢呐等乐器。在鄂西,跳丧舞的伴奏乐器只用一面牛皮鼓,乐器不帮腔,只走过门,人声真声演唱。在湖南桑植土家族地区,跳丧舞的伴奏乐器用了鼓、钹(头钹、二钹)、土锣、唢呐、牛角等,在人声演唱结束时,伴奏乐器随后加入并帮腔,此时锣鼓伴奏、众人帮腔,错落有致。在湘西自治州,人们在跳丧时常运用桐木树制成的土唢呐,因土唢呐构造特殊,使其与鼓配合,会产生具有独特土家族风味的效果,牛角也是土家族人在跳丧舞中常用的乐器,牛角本是古代土家族用于战争的号角,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祭祀音乐的主要乐器,继而发展成为一些宗教、民俗歌舞活动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湖南省凤凰县吉信镇都吾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村里若老人去世,其亲人必须为之去请“流落”(巫师)来做法事,“流落”及来吊丧的人会“打廪”、“跳排”,伴奏乐器由小鼓、锣、钹、唢呐、木渔、竹篙等组成,这些乐器不仅可作为“套腔”,也就是与唢呐等乐器结合在一起,对帮腔起到烘托作用。

三、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传统祭祀舞蹈,土家族跳丧舞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悼念死者,它是土家族先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不仅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在土家族跳丧舞中,不难发现土家族人炽烈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生命意识,跳丧舞又是土家族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家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心理特质。

(一)原始宗教文化特征

在跳丧舞流行的湘鄂渝黔边邻地区,是相对封闭落后的多民族聚居区,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缓慢,但一些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保存下来的原始遗风与古朴楚俗不少。在这里,巫傩风气浓厚,原始宗教文化保存地比较完整。从土家族跳丧舞的内容与形式上观察,其仍然以原始宗教祭祀为主,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特征。首先,跳丧舞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比较恶劣,山多地少,境内多为高山峡谷,信息不发达,文化交流少,交通极不方便,这就造成了这里与外界隔绝的局面。正因为这样,也保持了其原始宗教文化特征。其次,秦灭巴楚后,定居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虽历经王朝更迭与战争动乱的干扰,但基本上没有大的迁徙,一直比较稳定地生活着。后来历代的封建王朝对土家族实行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采用“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办法,对土家族进行统治。在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地区还实行“土蛮不出境,汉人不入峒”的政策,客观上保存了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其三,跳丧舞与土家族原始宗教、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土家族信仰的八部大王、田老官人、傩公傩母、土地神等,作为一种宗教活动,这种原始信仰与社会生产活动、娱乐活动及民族习俗是融为一体的。跳丧舞在发展过程中,最先的表现形式还是宗教祭祀,后来才发展为娱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其四,从跳丧舞的程序中观察,奔丧的人踏着鼓点和唱着丧歌高歌狂舞,舞姿雄浑刚劲、粗旷豪放,其源头可以从《巴渝舞》和武王伐纣时的巴人军阵舞中找到关联。[11]93湘西土家族跳丧舞中表演的“打廪”、“跳排”,表演者必须手持竹弓,配以盾牌,从当晚掌灯时辰开始,到第二天拂晓结束,这是部格局很大的“军葬战歌”,它承接了原始的楚巫祭祀仪程,承载着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信息。

(二)地域文化特征

跳丧舞在土家族地区普遍存在,但各地的程序、方式与内容又有区别,名称不一。跳丧舞在土家族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目前大量的史籍记载了跳丧舞的来源、活动目的等,从一些地方史志中可以得到与此相同的印证。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跳丧舞的风格也出现了差异,如湘西土家族的跳丧舞与鄂西土家族的跳丧舞就有一定的区别,其表演程式、表演内容等略有不同,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1.多元性。跳丧舞在各地方虽然风格稍异,但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土家族人喜爱。因跳丧舞表演的场合比较特殊,为此,不同的地区,不同地位,不同性别等,都有不同的讲究,并呈多元性。湖北长阳的跳丧舞(撒叶尔嗬)与湘西古丈的跳丧舞在形式与内容上就有很大区别,长阳土家族每有老人去世,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并且气氛热烈;其所唱的内容多是歌颂死者生平事迹和民俗生产生活。古丈土家族老人去世后,亲属请来巫师,巫师包场,入夜,跳丧时只能允许直系亲属参加;巫师唱的内容主要为祭神与安慰死者灵魂,场面比较悲哀。在鄂西,女人不能跳丧,他们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习俗。再者,由于死者生前地位的不同,跳丧的场面也不同,比如在家中停放的期限,不仅与地位有关,而且与贫富等级有关。

2.交融性。土家族人都把丧事作为喜事来办,并融合到自己民族歌舞中,不论地区,人们都使跳丧成了悲哀与欢乐、颂亡与慰生、肃穆与热闹的统一体。跳丧舞实质上是一种农耕社会固有的“鬼神崇拜文化”,土家族崇尚“万物有灵”,其无论是动作还是仪程,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交融性。如湘西土家族跳丧舞中的一些动作,是从原始的“巴渝舞”和军葬仪式中提炼出来的。贵州思南土家族的跳丧舞,吸取了先民们农耕生活、生产的动作,舞蹈中有“插秧”、“薅草”、“摸鱼”等动作。湖南桑植土家族的跳丧舞音乐还运用了土家族民歌,舞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民俗文化特征

跳丧舞有别于土家族其他舞蹈,从仪程、舞姿、装饰及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是一种典型的祭祀舞蹈,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跳丧舞宣扬的是自己的民俗文化,展现土家族丰富的民俗生活,从舞蹈动作来看,舞姿自然,具有对民俗生活的模拟性,如“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猴子爬岩”、“古树盘根”、“狗吃月”等,表现了土家族浓郁的民俗文化,这些动作也是土家族繁衍意识的表露和性崇拜的反映。同时,在跳丧舞中,还可以看到土家族人丰富的情感内容,传递着土家族人炽烈的乡情、恋情。在跳丧时,他们唱道:

天地相合生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

龟蛇相合生黄龙,姊妹相合生后人。

这里,歌中叙述了土家族人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有的歌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叙述了丧歌的来历。很明显,跳丧舞成了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符号。跳丧舞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它与其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的养成密切相关。土家族先民在渔猎与农耕中,长期辛勤劳作,养成了善于交流与学习的民族性格,他们开放豁达,诙谐洒脱。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汉化程度的不同,土家族民俗文化也就出现了差异,比如湘西与鄂西,跳丧时都是通过巫师来沟通神灵的,巫师所用的道具也一样,但祭祀神灵的类别就不同,祭祀仪式所用的语言(湘西多用土语)不同。

(四)教育性与传承性特征

土家族跳丧舞的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涉及到民族起源、民族迁移、民族生活、宗教祭祀等,而且格局宏大,篇幅长。湘西土家族跳丧所唱的《廪歌》,就长达万行,对土家族历史、发祥、战争、民俗、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等作了详细的记录。可见,跳丧舞成为了土家族传承文化的载体,表演跳丧舞其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按照自己民族文化模式去生活,它具有一种教育功能。跳丧舞原本是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是对祖先与神灵的崇拜,如跳丧舞中所表演的动作及所唱的内容,都显示了土家族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勇气,而且详细交代了农作物耕种的时令特点和生产特点,人们可以在观看表演中学会许多农业知识。跳丧舞中人们所唱的内容比较广泛,教育内容特别多,凡是祖先所关心的事都可以在舞蹈中唱出来。在研究土家族跳丧舞的过程中,有的学者认为土家族“巫师”就是教师,“鼓槌”就是教鞭,“平场”就是课堂,整个歌唱的进行过程就是教育实施过程。[12]123跳丧舞表现与所唱的内容处处体现了其教育和教化的作用,他们唱自己民族的历史,唱大自然,唱一些关于劳动生产与狩猎祭祀的歌谣,并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歌舞中能接受到各种知识教育。

跳丧舞集歌、舞、乐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娱乐性,在娱乐中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土家族地区,每当有人办丧事,亲属与乡邻必须主动参加,并为之“跳丧”。那天,来者不分贫富,来吊唁的人没有限制,只要是附近的土家人都应该去,场面热闹壮观。同时,在跳丧仪式中所表演的舞蹈充满了民族风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正因如此,土家族地区跳丧舞非常盛行,它甚至超过“跳丧舞”本身的范畴,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郑英杰.湘西文化特点略论[J].云梦学刊,2001(2).

[2] 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资料卷[M].内部资料.

[3] 杨选民,杨昌鑫.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5] 龙泽瑞,向熙勤.中国土家族牛角腔民歌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 彭继宽,姚纪彭.土家族文化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7] 宋仕平.鄂西土家族跳丧习俗的文化意蕴[J].青海社会科学,2005(3).

[8] 苏璇.湘西金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9] 熊晓辉.湘西土家族民歌旋法探微[J].民族音乐,2009(1).

[10] 蔡元亨.土家族民歌衬词解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1] 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 李继国.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巫师土家族舞蹈
懒巫师的谢礼
土家族情歌
神秘的北部巫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土家族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