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构建

2012-07-13 02:00李建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学习者设置

李建红

(湖南工学院外语系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外语系,湖南 衡阳 421002)

一、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现状

在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之重要已经不言而喻。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占5%,世界上众多的其它语系只占5%。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下大力气、投大资金进行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文化教学方面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综合了一些中国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列表如下:

表1 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论理论,制定与修订课程目标有三个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钟启泉等2008)。由于全国英语教学质量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明显,新生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比以前增大。而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迅速扩大,高水平外语人才的缺口不仅没有弥补,反而出现加大的趋势(董伟2010)。目前世界上用英语交际的非本族语者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本族语者人数。有学者如Seidlhofer(2011)甚至提出用“英语国际语”(ELF)替代EFL。

由表1不难看出,即使在中国顶级的高等学府中,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结构显然不够合理,文化教学的内容仍然以介绍和引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的课程和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课程极少或没有。这样,中国文化的精髓无以推介,英语学习和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既有违语言经济学的初衷,也与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不符,不能体现“民族性和国际性”融合的特点,没有达到通过英语这一语言载体学习广博知识的“通识性与综合性”的目的。

二、基于文化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的输入比重,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那么,培养“懂专业、会外语、通文化”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关键。同时,要求学习者能用本土化的英语来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仁义礼智信”、“中庸”等。

(二)需求性原则。笔者对所在城市的5所高校进行了走访,发放问卷480份,收回446份,调查大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中国文化输入的必要性的认识,得出了表2的结论:

表2 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中国文化输入的认识

从表2可知,学习者已经意识到在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同样重要。

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国整体国力提升,海外利益迅速拓展,急需大批懂专业、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端人才,而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严重匮乏。满足社会需求也应是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的。

(三)系统性和发展性原则。英语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考虑本学科发展的动态、留心其与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的学科的交叉性,又要考虑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合理性,符合语言经济学的原则。注重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英汉语文化解读能力的培养,形成较高的智商、情商和职商,加强对母语文化习得的认识,树立对待母语文化的正确态度,意识到肩负的文化传播重任。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输入和输出,强化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改变学习者的文化接受意识,避免在国际交往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三、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框架构建

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复杂系统。在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时,要求尽可能全面、科学、高效。

(一)教学内容方面:以语言知识的构建为主导,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在设置课程时,首先必须提供夯实语言知识的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职业,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中,选择不同的组合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集中时间和精力,不必做全能型的学习者,但前提必须是能用、会用、够用。其次,必须提供与学习者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相关的ESP知识的学习内容,以确保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拥有丰富的外语知识和掌握某些外语技能成为一种资本和资源,在求职或日后岗位升迁时就占据优势。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生存的需求(文秋芳,2012),同时,也为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打下基础。再次,务必提供中国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学习材料,英汉双语的材料均可。这不仅能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母语文化,将优秀的部分应用于生活实践,还能让学习者在适当的时候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推介给西方,确立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话语权。

(二)教学时间方面:以集中学习时间为抓手,使大学英语文化学习不断线。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着人文思想教育的重任,因此有必要确立大学英语的必修课地位。在新生入校时根据其不同的层次,选择将前2-3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以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主,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英美概况”、“中国文化概论”、“国学导读”等双语选修课;将后3-8学期作为提高阶段,开设学术型的文化选修课,如“英汉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学”、“国际法”、“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使学习者在大学校园不间断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人文魅力。

在大学英语两年的教学总时数不超过300学时,不足英语专业的三分之一。要达到语言和文化知识自如输出的要求,必须在课余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选择学习。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给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方式方面:以课堂学习为切入点,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成为主导。课堂学习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形成风格的重要学习途径。因而在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人本主义教学法等,使学生将语言学习的过程与实际生活结合,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将课堂延展至实际生活,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用已学的英语和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李建红,2011)。

语言作为无形的社会资源,对传播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极其重要。英语的“全球语言”优势使得世界各国都必须借助它获取前沿、先进的理论和信息。必须十分注意课堂外英语学习语言环境和校园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并适当提供实践操练的机会。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传统课堂与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教学平台的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

《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可见,文化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四)评估测试方面:以英语知识的测试为主体,重视文化知识和案例的处理。语言学家Kramsch(1998)曾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在课程设置时,务必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紧密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可选择以课堂提问、小测试、课后作业等形式,针对学生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生疏,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比较为话题的辩论、陈述、写作或阅读,计入评价体系,提高学习者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使其更加重视英语学习的过程和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完善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合理、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注意教学手段、方法的使用,树立对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正确态度,避免在国际交往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同时加强教学的主体和主导双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明确文化教学的纲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学习者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眼光;能出入各种文化,又坚持中国立场;既能够用英语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又能够用英语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中国特色介绍给世界(文秋芳,2012)。

[1]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UP.Malinowski.

[2]戴炜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我们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J].外语界,2008(3).

[3]董伟.人才板块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 [N].中国青年报,2010-7-8.

[4]李建红.学英语文化教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5]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6]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学习者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