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深处梦幻境

2012-08-15 00:51
当代贵州 2012年18期
关键词:碧江区锦江铜仁

文 本刊记者 戴 聪

桃源深处梦幻境

文 本刊记者 戴 聪

河网密布的锦江流域,自古以来,以水美鱼肥著称。

明代参议刘金在《过铜仁》一诗中赞曰:“长流碧水泛仙舟,更看丹山在山头”。2011年10月22日,铜仁撤地建市,原来的县级铜仁市更名为“碧江区”,取碧江之名正是“山水合璧、碧水丹山”之意。

十里画廊 梦在锦江

发源于中国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的锦江河贯穿碧江区全境,塑造了碧江独特的景。

相传,一渔夫在铜仁城内的锦江铜岩水底打捞起三尊铜铸的人像,分别为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和佛家的释迦牟尼。三位“仁”者之尊同时出现于这座山城,为这座小城镇凭添了夺目的光彩,其思想文化渗透于这青山绿水间,铜仁因此而得名。

铜仁既根植了“儒、释、道”的文化思想,也有巴蜀文化的源流,又有湘楚习俗的遗风,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铜仁也因此以“仁义之城”而著称。承载这一切的便是那九曲回环的“十里锦江画廊”。

画廊全长20余公里,集青山、溶洞、翠竹、深潭、绝壁、田园乃至古建筑、桥景于一身,形成了一道美不胜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两江春色”、“东山楼阁”、“金鳞游泳”、“鱼梁夜月”等景点组成的“锦江十二景”是十里锦江画廊最传神的点睛之笔。

锦江绕城而过,城内的东山与之相衔。

东山,被誉为城区第一胜境。据府志载,山位于府衙之东,故名东山。新编《铜仁市志》赞其为:“寄情的最佳宝地,育志的最初摇篮,乡曲的最高音符。”

占地26000平方米的东山,拥有各类古建筑1400平方米。自明朝正德年间修建“澄江楼”、“川上亭”后,东山古建筑相继拔地而起。明嘉靖时建“大观楼”,清顺治时建“双峰阁”、“兼隐庵”。乾隆年间于山巅建“东山寺”,道光时再建“奎星阁”。临江绝壁,山势巍峨的东山,林木苍蔚,古建群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明代铜仁籍进士陈珊的《晚登东山》诗云:“向晚东山寺,徘徊着意看。雨余城廓净,月上浦烟寒。胜友期相会,高谈兴未阑。一声清夜馨,身在碧云端。”一首五律,清晰地道出了东山神韵。

碧江文化词典

周逸群烈士故居 位于碧江区共同路22号,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徐向前、廖汉生分别为故居大门和陈列室题写了匾额,肖克将军的题词: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陈列于故居大门过道。1997年10月,烈士故居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休闲之城 人景合一

碧江城区三面环水,新城四水穿流其间,十多座跨江大桥,素有“两岸清水半城桥”之名。形形色色大桥小桥,连接东西,贯穿南北,把锦江两岸巧妙连接,如城市的骨架,使江与城、人与江构建了亲密交融的关系。桥,成了城市的亮色,锦江的点缀,组合成了美景。

河网密布的锦江流域,自古以来,以水美鱼肥著称。古人曾吟咏“满江银鳞如童话,渔人弄舟水中央。”亲水、亲鱼、亲渔的民风源远流长。

因为桥多,锦江水清澈,水流平缓,桥梁自称钓台,衍生出集悠闲、娱乐、锻炼为一体的独特的锦江桥钓。每每经过,只见一群垂钓者,手持渔具,或倚栏垂钓,或盘坐与栏杆之上,或俯身于桥墩之下,姿态各异,悠然自得,锦江、桥与钓人浑然一景。

有着深厚渔文化背景的“中国天然钓都”铜仁,还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中国传统龙舟之乡”。每年端午,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大雨滂沱,锦江上数十只龙舟,如箭似飞,两岸更是人山人海,挥手狂呼,其情其景,恨不得自己跳上那一叶叶轻舟,甩开膀子拼搏一番。

以水、船、鱼为媒的龙舟文化,千年来在锦江两岸生生不息,明代诗卷中留下的锦江“划龙舟”:“烟横古渡双江暄”和“画船齐逐万人看”的场景,至今依然。

在碧江,只要有“坝子”就有舞蹈和音乐,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些碧江市民自发组织舞蹈队,听着苗家、土家歌,跳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舞蹈,把民俗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类学家克拉森说:“人的感觉不仅是一种生理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视听触味嗅觉不但是把握自然的手段,也是传递文化价值的孔道。”无论是竞划龙舟、桥钓风景还是广场文化,碧江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景中,身处锦绣之江,生活在仁义之城,人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形成一种“城在水中现、水在城中流、人在景中乐”的景象。

(责任编辑/付 松)

猜你喜欢
碧江区锦江铜仁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护好梵净山讲好绿色铜仁发展故事
唱响美丽铜仁 助力自然遗产保护
诗书画苑
铜仁市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探讨
铜仁学院李秋焘作品欣赏
铜仁市碧江区珍珠花生中10种农药残留测定
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船期表
1978-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之《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