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净土 弥勒道场
——铜仁梵净山佛教文化综述

2012-08-15 00:51张军
当代贵州 2012年18期
关键词:佛国道场金顶

文 张军

梵天净土 弥勒道场
——铜仁梵净山佛教文化综述

文 张军

如果说“海天佛国”是浙江普陀山,“清凉世界”是山西五台山,“仙山佛国”是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是安徽九华山,那么“梵天净土”则是贵州梵净山。

梵净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 “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同时还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弥勒道场”。

佛教名山

梵净山的山名本身即有净土信仰的意义。梵,是梵文Brahma(梵摩)的略称,意为清静、寂静、离欲之意,佛教用之称呼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如梵宇、梵钟、梵音、梵行、梵呗等。净,即无染无秽、洁净纯真之意,佛教把与五浊(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恶世浑浊不净相对立的清静世界称为净土。以 “梵净” 作山名,意此山即梵天净土。“净土”是清净庄严的世界,佛法的净土含有美妙与圣洁的意思。大乘佛法的净土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众生的清净,二是国土的清静,小乘所重的是众生身心清净,着重在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而大乘则不但要求众生的清净,还要刹土、国土的清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成就有情。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只有依正不二,清净庄严,才是真正的佛国净土。梵净又指涅槃寂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和极乐世界,梵净乃梵天净土的略称。

明清时清,梵净山区佛教活动极为兴盛,逐渐形成以金顶正殿为中心的“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人间佛国净土。明代万历年间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把梵净山与帝王封禅之所的“东岱、西华、南衡、北常”四大名山并列,称之为“天下众名岳之宗”。

作为“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逐渐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 “梵净山”山名,其后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现任会长传印大和尚都派出弟子传教于梵净山,并分别为梵净山多处寺院题词。传印大和尚还担任了梵净山承恩寺名誉方丈。2004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在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指出:“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历史渊源

梵净山佛教始于唐,沿袭于宋元,盛于明清。但梵净山受佛教影响可能更早,距梵净山金顶仅百余公里的今重庆酉阳县万木乡城子头镇存有一座建于东晋永和年间的古寺永和寺,说明东晋时期佛教已经传至梵净山附近。唐朝贞观十三年(639),侯弘仁开辟牂牁道,佛教文化遂逐渐溯江而上,传入牂牁江两岸。据唐义净《求法高僧传》载,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道牂牁而出”。刘禹锡《送义舟却还黔南诗》引文中有“适有沙门义舟师道黔江而来”的记载。据《贵州通志》记载,唐朝天宝年间,通慧和尚在宁夷(今石阡)建般若寺。据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唐时有僧人在沿河长官司建有永佛寺。这些记载表明,梵净山周边区域在唐朝已经有佛教存在。宋元时期,佛教向梵净山地纵深地区发展,地方土官土酋开始热衷奉佛兴寺,据嘉靖《思南府志》等文献记载,宋代,思南县境内的中和山建有华严寺,印江县境内有西岩寺、大圣礅铁瓦寺,沿河县境内有沿丰寺、中胜院。元时,碧江区境内有正觉寺,万山区境内有中华寺等。

明清时期,梵净山以天冠弥勒信仰为尊的佛事活动极其兴盛。明万历三年(1575),贵州都察院发给《火牌告示贴》,批准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山中寺宇:“重招善人,开砍道路,通行朝觐,起竖庵殿。”雷学皋即于同年招善人信士开砍山道,修建山寺。二十四年(1596),印江知县张镕又倡修了朝山道路。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杨应龙叛乱,贵州巡抚郭子章领兵征讨,次年杨应龙残部退守梵净山,官军进剿,山区寺庙在战乱中毁坏殆尽。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神宗下旨钦命妙玄重建梵净山金顶,李太后“捐资倡义重修”,妙玄和尚主持,官绅僧民参与。户部郎中李芝彦特撰刻《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立于老金顶脚通明殿旁。碑文称“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早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时敕赐“古茶殿”为“圣旨敕赐承恩寺”,又称“金顶正殿”。妙玄受钦命住持承恩寺,受赐镇山印统辖全区佛教,并铸弥勒、释迦铜佛像各1尊,分别供于弥勒和释迦二殿中。其时山间梵刹庄严,晨钟暮鼓,香雾缭绕,经幡飘拂,佛法盛极一时,传响海内,因之四方信众香客朝山,蜂拥而入,如蚁之聚。“三郡朝谒,岁如蚁聚;邻省如西蜀、湖南,亦络绎弗绝”。现存于梵净山天马寺的一口大钟,铸于明万历元年,重达四百余斤;天庆寺遗址里四合天井里的石板,最大的一块,长达7.70米,宽2.10米,最小的一块长5米,宽2.60米,足以见证梵净山佛教曾经的兴盛。

弥勒道场

梵净山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历来是黔、湘、鄂、川、桂各省市信众朝山拜佛的名山。

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时最为流行。中国流行弥勒信仰,是从晋代开始的。随唐时期,弥勒信仰几乎流行中国各地。所谓弥勒信仰,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弥勒上生兜率天与弥勒下生成佛救世。据《佛说弥勒下生经》言,佛陀涅槃后,世界陷入苦难,经过数十亿万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绍继佛位,三行法会,以救世人。梵净山地区的广大人民饱受战乱和天灾人祸之苦,渴望太平安宁和快乐长寿,弥勒净土与弥勒下生救世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道场”原指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坐的金刚座处,后来引申为修行佛法所在的地方。弥勒道场,即是指传说中的弥勒菩萨修行或化现的场所。与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源自蒲公采药见普贤瑞相的民间传说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源自金乔觉修炼化身的民间传说一样,梵净山为弥勒道场之说也源自古代民间传说。不仅梵净山的金顶上一直有弥勒佛的金身塑像和种种有关弥勒佛祖显化的传说。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称:“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表明梵净山“弥勒道场”的说法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人们分别在“红云金顶”上的金刀峡两侧修建有释迦、弥勒二殿,同时把梵净山视为弥勒道场。梵净山区域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起义,也常常打着“弥勒降生”的旗号。如咸丰七年(1855)至同治四年(1865)间发生在梵净山区域的红号军起义便以“真主出世,弥勒降生”为旗号。

梵净山“弥勒道场”不仅是历史现实与心灵需求的实际结合,而且还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朝拜最盛的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神奇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这就是“佛祖显灵”、“弥勒现身”,莫不虔诚跪拜。从梵净山西麓的棉絮岭向东眺望,其三大主峰相连就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因缘殊胜,梵净山天然万米弥勒睡佛也是梵净山弥勒道场缘起之一。

梵净山寺庙群中有弥勒在兜率天宫中说法的菩萨供像(菩萨装弥勒),有弥勒下生人间净土的未来佛供像(佛装弥勒),亦有弥勒化身度众的布袋和尚供像(僧装弥勒),是梵净一山具足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由此展示了佛教之究竟与方便、真谛与世谛的圆融不二,接引众生,因而梵净山又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如果说“海天佛国”是浙江普陀山,“清凉世界”是山西五台山,“仙山佛国”是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是安徽九华山,那么“梵天净土”则是贵州梵净山。

2010年,梵净山佛教文化苑供奉了世界最大的金玉弥勒佛像。佛像安定祥和,瑞气纷呈,从佛台至“佛光”总高5米,用200多公斤黄金和数千颗名贵珠宝敬造。至此,梵净山形成山上有“金顶”、山下有“金殿”和“金佛”的世界一流弥勒文化胜地,组成丰富多彩的弥勒佛教艺术世界。

(作者单位:铜仁市民族与宗教委员会 责任编辑/戴 聪)

猜你喜欢
佛国道场金顶
金顶皇印
根宫佛国寻根探源
峨眉山金顶女背工,背负希望的坚强母亲
王蛰堪作品
探“佛国”珍品,度“乐于”时光
黄袍佛国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金顶钟
二间高夹新解
凡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