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

2012-08-15 00:47李艳艳罗文东
关键词:文化发展

李艳艳,罗文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

李艳艳,罗文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准则,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文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一、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思想史上,有人认为文化即人化,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也有人认为文化即教化,是对人性的塑造和提升。这类观点“从人的角度考察文化,把人与文化结合起来,原则上是正确的。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把人与文化割裂开来,既不能正确理解文化也不能正确理解人”[1]。可是,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的对象化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对人自身力量的否定,文化的教化功能则成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奴役人民的工具。如果仅仅在人与文化的两极结构中思维,脱离人与文化借以存在的社会关系,就容易使人与文化陷入背离之境。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立足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出发,把文化视为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这种科学的文化思想,一方面超越了文化即人化的抽象人本主义观点,凸显了文化受经济、政治所制约和决定以及三者间的互动关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超越了文化即人性教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从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社会实践来看,人的发展与文化进步不是彼此分割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的进步为人的发展推动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和不竭源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先验的既定的终极状态,而是通过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不断将蕴涵着这一价值目标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过程。换言之,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文化建设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并在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趋向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庄严地向世人宣告:“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4]663他还告诫人们:“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5]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而且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实践,转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在不同发展阶段包含有高低不同的实现程度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努力争取,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根据马克思以人的发展而作出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两大紧迫任务:一是将人民从由自然经济条件中产生的人的依赖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等级观念、专制作风、小农意识等落后思想文化,二是使人民从由商品经济条件中产生的物的依赖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物化”、“异化”倾向。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理想和现实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既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高目标,也不能借口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忽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和根本原则的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体现。

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为谁服务,以谁为主体,是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文化助力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文化推动下,整个社会为卑鄙的贪欲所驱使,“财富带来纵欲”,“那些产生快感的奢侈品导致了道德软弱”[8]。近年来,奢华、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成为某种时尚,浪荡、拜金的生活方式为许多人趋之若骛。始于2008年的西方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穿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皇帝新装”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陷入了少数人暴富享乐、多数人贫困受苦的紧张状态而难以自拔,进而表明资本主义文化的不可克服的内在冲突和深重危机。而以人为本的、人民群众共享共建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却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是由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昭示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理所当然有优越的条件和充分的权利创造文化、享受文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这一论断无疑也包括文化运动。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文化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遵循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与剥削阶级文化的本质区别之所在。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0]。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支持,不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为文化工作者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天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9,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将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改革发展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自觉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主体和目的在人民,根基和力量也在人民。要保障人民在文化改革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发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多为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准则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4]694。文化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然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服务。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统一,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衔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准则,不充许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如果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不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就会丧失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丧失它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正确贯彻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与完善。经济与文化紧密联系,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11]8,在遵循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难题,力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巩固和完善。有人说,政治是政治,文化是文化,呼吁脱离政治的所谓纯文化。对于此类观点,毛泽东同志早就做了深刻的批驳。他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2]。我们不要求文化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丝毫不意味着文化可以偏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可以不注意反映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要求,不表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严峻形势下,如若不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无异于向良莠不齐的资产阶级文化敞开大门,好的坏的文化思想一鼓脑儿地乘机而入。文化工作者决不能对亿万人民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漠然置之,更不能用所谓“零度感情”去“削平”它的价值,或者以“躲避崇高”,“反崇高”为幌子,把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当家做主、追求美好生活的宝贵精神贬斥为“虚伪”、“矫情”。那种否定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把文化工作者引向胡编乱侃的“沙龙”,引向闭门造车的“蜗居”,引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黑洞”的所谓“通俗文化”,“大众文艺”,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是很荒谬和有害的。

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实践的品格,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实践去实现。脱离了实践转化机制的文化价值取向就如同宗教中的天国彼岸,就如同镜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及。9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我国文化正迎来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李艳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罗文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陈先达.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1995(1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9.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7]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8]转引自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0]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212.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