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硬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2-08-15 00:47
关键词:实力文化发展

任 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软实力硬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任 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次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行动纲领。由于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认真部署,我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交流格局日益优化,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尚不能被冠以“文化强国”的称号,文化软实力仍需硬发展。

一、为何要软实力硬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是否拥有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和继承创新的发展能力,决定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决定这个国家是否具有重塑世界格局的实力。当依靠占领殖民地、掠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争夺制定规则的权力便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利益。而能否占领制定规则的制高点取决于国家背后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取决于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渗透力和吸引力,也即取决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使得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也使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复杂、更激烈。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九十多年,中华民族迈出了伟大复兴的步伐,开始了艰难中的蜕变与新生。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一脉相承,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如今,中国以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屹立世界,在国际体系中担当着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改革者的重要角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已然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

但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相应硬起来。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和丰富资源的文化大国,但却称不上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低端;我国的文化企业至今没有生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几乎为零;我国的文化贸易还存在严重逆差。可以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交流,凭借高科技的数字平台获得了更全面、更快捷的文化互动形式,触及到更深刻、更深层的文化内容。在文化贸易中,中国凭借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占有巨大的文化市场,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但是却欠缺雄厚的文化资本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所以依然处在文化产业链的低端。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和商业运作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位置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第二,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物质财富的积聚为人民精神生活的提高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但不必然意味着人民精神生活的满足。相反,当人们的经济生活得到改善并达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会更强烈。加之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存在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文化消费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一些地区群体的文化精神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发展均衡,文化成果普惠,是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二。

第三,当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衡量指标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承担的国家战略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说,文化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领导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政治范围内,信息与文化的优势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力量。美国富布赖特基金创始人富布赖特在《外交政策的第四方面》中说:“当今世界外交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外交活动,我们必须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影响其下一代。这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作用要远远胜过军事和外交上的作用。”[1]在“西强我弱”的文化局势下,西方国家利用文化的“势位差”大打文化牌,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文化交流,对我国实施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如何争夺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三。

二、如何软实力硬发展

无论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还是从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而言,我国都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关于发展文化软实力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一,强化关于发展文化软实力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综观现代国际格局和世界发展大势,文化软实力不仅不软,而且还需要国家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进行硬发展。现代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探索文化战略,推出“后殖民主义”、“历史的终结”等文化理论,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渗透,试图以本国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以文化之,文化的潜移墨化作用的确不可小觑。

对民族国家而言,文化也绝不仅仅是经济的附属因素跟随其后亦步亦趋。十年前《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2]一书已经把文化作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加以研究。马克思也曾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3]。当今世界,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智力保障和良好的文化软环境。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文化自身的发展也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文化发展的双重意义更凸显其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制定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对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当前的文化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现实,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须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概括来说,主要是要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传统与现代、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辩证关系。文化自身兼具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一方面,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物质属性、经济属性,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自身还具有精神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心理需求的任务,具有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功能,追求社会效益。文化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在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时,要树立明确的“划界”意识,当归政府的归政府,当归市场的归市场。留归政府的要确保其“公益性”,不可完全让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文化发展,尽量克服和弱化市场经济规律对文化发展产生的“物化”效应。这方面,政府要大有作为,要大力扶持和管理公益性文化事业,协调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对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政府要少有作为,明确其经营性特质,将其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实现文化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4]。在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辩证关系上,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互促互进和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起点。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人们活在“传统的掌心”之中,现代文化源自文化传统,不存在脱离传统的现代文化,不发展创新的文化传统没有生命力。

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导致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但是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这既是由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质决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不矛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一元引导,多元共存”的基本原则,既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又要构建形态多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没有指导思想的文化多样性是盲目的,没有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指导思想是空洞的。指导思想要在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第三,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原本内涵就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文化、政策或价值观念上的吸引力,而非依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使别国理解、认同其在国际社会的主张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内在要求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化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对社会文化生活有了新期待,审美情趣、评价标准等呈现个体性、多元性、多层次的特点。针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使文化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还要求我们在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国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运用现代科技和手段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

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大力创新传播手段。现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的独特新颖,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在开展文化交流时,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时,要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国际性的交流平台,加强文化产品的推介营销;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任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1]转引自杜丁丁.对文化国际化趋势的思考——浅析文化国际化趋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观察:哲社版,1998(5).

[2](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04.

[4]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11-10-15.

[5]乐黛云,勒·比雄.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9.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