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经济思想探析(1935-1949)

2012-08-15 00:47俞丽君
关键词:委会工业化经济

俞丽君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翁文灏经济思想探析(1935-1949)

俞丽君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作为民国时期学者从政的标志性人物,翁文灏致力于推动战时经济建设,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理论家与实践者。翁文灏的经济思想成熟于从政阶段,内容涵盖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工业化、经营管理等。翁文灏经济思想的实践对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翁文灏;经济思想

翁文灏,字泳霓,号君达,1889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属宁波)。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1912年获比利时卢汶(Louvain)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在从政前就以一个学者的姿态评论时政,获得广泛关注,被公认为“独立评论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学者参政的背景下,翁文灏于1935年正式参政,先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和院长,并长期担任国民政府领导工业建设的专门机构——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其经济思想成熟于这一时期,并得到广泛实践。作为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翁文灏在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工业化推进、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主张。

一、关于经济建设的宏观认识

(一)明确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翁文灏较早明确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经济为国家独立生存之基础。翁文灏服膺孙中山的遗教,认为要在中国实行民生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立国必有基础,最重要的基础,实为经济力量。”[1]他认为一个国家想要自立于世界,必须有健全的经济基础,“必赖有经济力量,方战时足以自存,平时更能发展”[2]136。翁文灏以管仲兴铁盐之利而齐国称霸、勾践卧薪而越国遂将的例子,说明经济建设为兴国图功的必要条件。他认为中国要想独立,首先必须实现自立,要想摆脱殖民地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建立巩固的经济基础,经济建设理应成为战后中国唯一重要的任务。翁文灏同时指出,这次抗日战争,中国虽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胜利,但这并不是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中国惟有经济自存,方能免遭继续侵略。因此,必须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如果中国不能自保自强,“即使抗战胜利,失地收复之后,强邻心计,并不稍怠,仍将于和平形势之中,积极侵夺,届时即以彼方种种经济力量,仍可操胜算而使我国处于次殖民地之地位”[3]。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成功不仅可以使国家自立于世界,也可以为国际和平的维护增添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确立了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统一国家。翁文灏主张:“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以整个的中国为本位,而不可以数个区域,或许多省份分开来各自独立为本位。”[4]72翁文灏强调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并建议兴建铁路干线及长途水运,纵横连贯,使各地产销互为贯通,连为一体,以此来防止各省为政,相互冲突,同时避免地方势力过大而对中央造成冲击。为实现这一目标,翁文灏主张由中央政府统筹经营关系全国利益的主要事业。具体而言,就是由国家来开发经营钢、铁、锰、铝、铜、铅等重要矿产,由国家来兴办石油、电力等事业,由国家来掌控重要物资的对外贸易,由国家来开发和发行纸币相关的金和银,并由国家来规划和发展全国的交通服务事业。翁文灏呼吁人们要清楚认识到地方行政单位与经济区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不可混淆,否则必然摧毁国家统一。为此他强调,各省的经济建设必须首先顾及到国家统一的大局,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以有国营、民营两类经营方式的区别,“而不可以有省营之特殊办法”,以使国家经济建设能充分平衡发展,防止出现地域发展的失衡,导致国家的分裂。

2.重视国防。在翁文灏看来,一国的国防力量至关重要,是国家得以自立于世界的基础,必须将国防建设置于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并以此为国家存亡的依托,“立国于今日世界,必须有坚强之经济基础及国防实力,方确能独立自存,而不受大国之侵凌,故凡各种关系国家安危之基本事业,吾国必须及早兴办。”[5]而他眼里的国防,不只是单纯的武器装备,更主要的还是发达的机械制造能力。为此,翁文灏强调,国防力量“在直接应用上固为陆海空军之武器装备,但在根本意义上言之,则首在全国机械制造之及主要物质之供应”[4]72。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时代,一国的武器装备很容易获得,但是,如果一国相应的工业制造能力不具备,“则虚有其表,不能支持,亦不易发挥”。因此,翁文灏认为:“吾国建设,务当特重生产运输皆充分使用机械方法,各处电力务必加强,燃料钢铁化工各业务求充分发展,使国家富有近代实力,然则平时既有推进扩展之基础,临时易得御侮保疆之器材,使国命得有所托,而列强咸为重视。”[4]72

3.健全事业。翁文灏指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规模庞大、项目繁多,所需资金数以亿计,资金负担十分沉重。因此,在建设上应该慎重筹划,区分各项建设事业的轻重缓急,统筹全局,认清全国经济区域的分布,谋求各地发展的大致平衡,这样才能使国富民强,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建设经费多来源民间,数目有限,必须随时注意节省开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所办事业的成效。否则,不但丧失民众的信任、失去资金的主要来源,还会导致洋货的大量入侵,动摇中国工业化的根基,最终导致中国经济建设的失败,重回殖民地的局面。为此,翁文灏强调:“无论事业之生存,或国富之保留,所有各项经济事业之组织管理运用各方面,皆不可不力求健全,使在国际贸易畅通无阻之时代中,确能物美价廉,顺利进行。”[4]73

二、工业化思想

翁文灏从政后,一直担任主管全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导职务。抗战爆发,翁文灏开始比较系统的阐述工业化的理论和政策,对战时经济建设及工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以工建国,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翁文灏提出,“近年来我国讲论国事皆认为经济建设最为必要,在经济建设中更以工业建设最为重要,建国能否成功全视中国能否工业化为关键”[2]137。他认为,工业强大的国家才能始终保持国力,而工业衰弱,仅有农业发展的国家,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所谓“工业兴盛者国恒强,工业衰敝或仅有农业国者恒弱”,中国只有尽快实现工业化才能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他反复强调工业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惟工业化然后运输方能通畅,惟工业化然后矿业始能发达,亦惟工业化然后农业方能进步。且工业化成功则生产集中,而散漫纷乱之病为之一清,制造力强,而农矿工商有所凭藉,即兵工军需,亦得有基础。建国之根本,厥在乎此。”[6]在他看来,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促进农业、矿业、运输业等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时,翁文灏认为工业化对中国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国家统一和自立于世界的前提,“惟工业兴盛,然后货物有无相通,销路盈虚相济,而国家统一方可完成”,“只有工业化才能使中国富强,使中国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员”[7]92。

(二)以农立国,平衡工农业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途径上,一直存在着以农为主,还是以工为主的争论,这一问题的解决也直接关系到战时国家经济的建设问题。为此,翁文灏提出促进中国工业化的“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辩证的工农关系主张。他指出,在经济建设中,农业和工业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发展。“我们在工业化途中,依旧注重农业,努力发展,以农立国与以工建国同时并举,并行不悖,那便是中国经济建设的真实方针”[8]。翁文灏强调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产值在全国国民总产值中占头等重要的位置,要发展经济必须实现中国农业的复兴。翁文灏把农产品分为粮食、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三大类。粮食关系国计民生,不可缺少;工业原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出口物资对换取军事物资、建设器材,维持抗战和发展工业都具有重要作用。他还以中国的对外贸易为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指出中国虽为农业大国,但在1938年贸易入超的8亿元中,粮食进口占了一半,沿海一带基本依靠进口粮食。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提倡现代农业,农业问题不彻底解决必然拖工业化的后腿。翁文灏强调,“惟有足食足兵,然后方能巩固国家基础,独立自存。只有农产品增加了,人人衣食无忧,建设的工作方能顺利推进。”[9]

(三)工业化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翁文灏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必须优先建设,才能在短期内,构筑经济的根基与国防的实力。他以日本为例,认为日本国内资源缺乏,但通过50年的悉心经营,钢铁、机械制造等获得长足发展,具备制造枪炮战舰飞机的能力,日本重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东亚强国,并成为其对外扩张的物质基础。同时,翁文灏还分析了苏联和德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其原因也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达到壮大国力、重振国威的目的。翁文灏因此得出结论:“凡此诸国,皆在数年乃至数年内突然奋兴,究其原因,实皆赖以重工业为核心之工业化工作为中心理由。”[10]因此,翁文灏认为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必须依靠有计划的建设和重工业地位的保障。

(四)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发展国营经济,为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翁文灏对于经济制度的思考最早源于他对中国过去工业失败的教训总结上,他认为“重大事业需要近代组织”,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中国需要的经济制度。翁文灏深知经济制度是一个敏感而政治性极强的问题,与一国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的思考更具现实主义的色彩。在翁文灏看来,好的经济制度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必须使国家经济在最短时期内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并尽早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为此,翁文灏认真考察了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认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苏联完全国营的计划经济,工业完全由国家建设;第二类是德意日的管制经济,国家控制部分工业领域;第三类是英美国家实行的自由竞争为主,以政府局部指导为辅的经济制度。在翁文灏看来,三种经济制度各有所长,其中苏联的计划经济以及德国的政府管制经济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特点。采计划经济和管制经济之长,才是中国短时期内实现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实现工业化,巩固政府地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可将翁文灏主张的经济制度概括为计划与管制经济。何谓计划,就是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所需时间,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得到总体控制。而管制的内涵相对丰富一些,“何谓管制?此其用意,可分为二部:一为保护,使民营各事业,皆有一定之规道可循,且与国营各事,密切配合,竭诚互助,而决不能倾轧摧毁;二为管理,使各种事业,不论国营,抑为民营,用途分配,价格标准,皆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支配调整,悉合机宜。”[11]具体而言就是以发达国家资本,节制民间资本为核心。翁文灏在此一方面强调“以国防意义为中心,由政府多负责任,促进国营事业”[2]138。因为这种经济制度可以消除资本足以国家生产不平衡、不景气等弊端,并通过彻底的工业化与机械化,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家实力。另一方面奖助民营工业,在大力发展国营经济的同时,对于民营经济不可偏废,“提倡国营者绝不是看轻民营或妨碍民营”,“国营与民营实有不分散的关系,在此时代的中国,尤为显然。”[12]

三、经营管理思想

翁文灏历来重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他认为大型企业管理,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制度,而决不是依赖某个人的力量。他呼吁中国的企业家“对于工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尤应孜孜研究,刻求改进,万万不可再带有过去浓厚的家族思想和封建色彩”[13]。在长期主持资委会所属企业的实践中,翁文灏提出了一整套经营管理理念。

(一)重视科技。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才是现代经济的脊梁。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类人才。学地质出身的翁文灏对人才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1941年10月,他在中央电台以《科学与人类进步》为题发表广播演讲,历述科学发明的历史,并赞颂科学家们参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他们为探寻真理所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毅力。翁文灏指出,中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就必须采取迎头赶上的办法,要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富强康乐的国家,首先要认明“必须经由的途径”,即用科学的精神,走科学的道路,因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原因,人类的进步亦几乎全靠科学”[14]。翁文灏主持资委会工作期间,更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努力寻求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的可能,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创造条件。他认为中国要迎头赶上,就不可能事事由自己的科技人员去摸索,要利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过自己的消化,然后再谋进一步的发展。战后,他更是号召眼光要放远大些,一切新式技术和科学管理,都要勇于采用。他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眼光,预见到了战后科学技术将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每五年、十年可能又是一个工业革命。为此,他明确指出:“如果对于最新式的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方法不能及时吸收采用,没有不受淘汰的。”[13]

(二)重视人才。翁文灏明确指出:“建设事业之基础,最重要者为资源与人才。而人才尤为一切事业之推动力。”[15]在《告本会附属机关主持人员书》中,他与钱昌照就特别强调办理厂矿最应注意的事项之一就是培训人才:“经营实业最赖人才,不特机械克能专精,且应管理悉皆合法。本会各厂矿向以培植人才为任务之一,然实行方法仍待妥为讲求。其间要领尤在每一部分皆宜延纳最有专长之人员,每一专才皆使领导若干青年有为之辈,务使有才者皆能尽其所长。”[16]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资委会开展了人才调查、培养等一系列活动。

1.开展大规模人才调查。资委会较早成立了人才调查组,制订各种表格,向全国文化、经济等各种机关团体和公私厂矿广为印发,调查对象是理工科及企业管理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到抗战开始时,已收回各种调查表格8万余份,在秘书处人事组吴福元的主持下,将调查材料分类整理,编写了《全国矿冶专门人才调查报告》及《全国机械专门人才调查报告》,供全国动员之用。1941年,调查报告经过再次的分类整理,扩充为《中国工程人名录》(Who’s who of Chinese Engineers)。这项工作对发现人才,动员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以后资委会选任技术人才提供了方便,资委会初期从事工矿建设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很多是据此招募的。

2.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抗战期间,资委会着眼于工业建设急需大量人才,采取了灵活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加强与大学联系,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奖学金,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并优先录用优秀的毕业生。第二,积极利用社会人才。在工厂内迁时,资委会吸收了一批内迁的技术人员,内地大规模建设重工业厂矿时,又从各国营、民营厂矿重挖走了一些人才。此外,资委会还主动从社会人员中吸收实习生。第三,大力培训中高级人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资委会开始派遣大批人员赴美考察和实习,其中大多为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他们中大多数成为国内工业部门不同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专门人才,为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建立健全人事制度。企业始于人,止于人,企业所有的活动都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因此,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是否有一套合理而完善的人事制度,去开发、管理和运用企业所拥有的全部人力资源。资委会成立初期就特别注重人事制度的建设,翁文灏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专家治厂。专家治厂是资委会管理经营厂矿的一大特点,资委会从高层领导人到下属各厂矿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与此相配合的是资委会奉行人事管理权下放,资委会仅掌管第一级人员的任免考核,第二、三级人员由第一级人员推荐或直接任免。资委会高层任人唯贤,附属机关的主持人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大胆用人。奖惩权与任免权一致,平时对于职员的考核不定期,凡是有特殊贡献或有突出成绩者,由所在部门主管人报请上级批准后,可以随时晋级。

2.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重,同职同薪。资委会在行政上是一个部级机构,在职能上是一个重工业主管机构,不仅拥有大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而且网罗了大批经营管理人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建设不仅依靠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资委会对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两者并重,均分为六等三十二级。技术人员分为助理工务员、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工程师、正工程师六等;管理人员分为助理管理员、管理员、助理管理师、副管理师、管理师、正管理师六等。这样不仅使技术人员可以逐级晋级,就是非技术人员也有步步升迁的机会。

3.加强考核。资委会在吸收国营事业人员时,要求严格,坚持品德才能兼备的标准,使具有爱国思想和强烈事业心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该会,同时避免鱼目混珠的人进入机构及企业。资委会于1938年11月制定了《资源委员会暨附属机关职员考绩奖惩规则》,根据职员的表现、学识及品德三项由各部门主管人评定,报送审批部门核定。人员考绩一般每年一次,于年终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惩处的参数。奖励分为晋级、升等、加俸、加年俸、记功、嘉奖等。惩处分免职、降级、记过、申诫等。员工的奖惩权与任免权一致,平时对于职员的考核不定期,凡是有特殊贡献或有突出成绩者,由所在部门主管人报请上级批准后,可以随时奖励或晋级。

(四)树立企业精神。翁文灏注重在资委会及其所属企业中树立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他呼吁广大员工要清醒的意识到每个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翁文灏经常向有关人员讲解国营事业的目的、前途,以及公诚为国、不谋私利的信条,更注意以身作则,树立奋发自强、民主俭廉的风尚,鼓励他们自相勉励,奋勇争先。在企业精神的灌输方面,翁文灏首先主张在资委会人事同仁中应有一种“普遍与深切的志趣”,即增知、增力、增效和节物、节人、节时,并将这“三增三节”视为资委会员工表现好坏的标准。同时,他还提倡所有职员应有“三个字”、“两句话”的职业精神。“三个字就是公、诚、拼。两句话就是坦白心地,活泼精神。”[17]在资委会内部,将“公诚”二字作为会训,还推出服务纪念证章活动。规定服务满5年的,发给银质一星纪念证章;满10年的,发给银质两星证章;满15年的,发给金质三星纪念证章。正是由于翁文灏的这一思想的影响,在资委会及其所属企业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企业精神,使得身处其中的所有员工,在通货膨胀、生活艰苦的情况下,斗志昂扬,勤奋工作,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1]翁文灏.国防经济建设之要义[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1,1(2):69.

[2]翁文灏.经建方向与共同责任[J].新经济,1942,6(7).

[3]翁文灏.在外国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N].中央日报,1945-10-4.

[4]翁文灏.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几个根本概念[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2,6(1).

[5]翁文灏.在资源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议上的演说[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6,3(2):81.

[6]翁文灏.中国经济建设前瞻[J].经济建设季刊,1942,1(1).

[7]翁文灏.以农立国,以工建国[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1,1(4):92.

[8]翁文灏.关于中国工业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建设季刊,1944,2(3):5.

[9]翁文灏.以农立国之道[N].中央日报,1945-10-1.

[10]翁文灏.国营重工业的意义与任事同人的责任[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6,3(2):76.

[11]翁文灏,顾翊群.中国经济建设与农村工业化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28.

[12]翁文灏.关于国营事业之意义[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6,11(6):35.

[13]翁文灏.关于战后经济建设应有的几点认识[N].中央日报,1945-10-10.

[14]翁文灏.科学与人类进步[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1,1(5):79.

[15]资源委员会编.中国工程人名录[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

[16]翁文灏,钱昌照.告本会附属机关主持人员书[J].资源月刊,1943,1(1):1.

[17]翁文灏.重工业建设之现在及将来[J].资源委员会公报,1946,3(3):54.

Study on Weng Wenhao’s Economic Thoughts(1935—1949)

YU Li-jun

(School of Economics,Politics and Law,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As an iconic figure who moved from academia to politic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ROC)(1912—1949),Weng Wenhao wa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during wartime.He was a theorist and practitioner in China’s early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Weng Wenhao’s economic thoughts became mature while he was involved in political affairs.His thoughts covered an array of aspects such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industrialization,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Use of Weng Wenhao’s economic thoughts to practice served as an impetus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reign of ROC.

Weng Wenhao;economic thoughts

K827

A

1009-105X(2012)01-0092-05

2011-12-05

俞丽君(1979-),女,湖北工业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委会工业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严冬过尽绽春蕾——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齐心协力战疫情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形势下检委会改革的路径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经济
关于完善检察委员会制度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