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煤炭历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2-08-15 00:47
关键词:煤层煤炭

薛 毅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8)

关于中国古代煤炭历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薛 毅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8)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曾产生过重要作用。煤炭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煤炭的来源众说纷纭,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在古代中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煤炭曾有数十个不同的名称。用手工生产煤炭的场所统称为煤窑。古人对煤炭的利用经历了饰物、装饰品、生产生活燃料等过程,煤炭在中国古代的用途相当广泛。

中国古代;煤炭;煤窑;发现方法;用途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煤炭的开采和利用为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提供了新的能源,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及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著作主要有夏湘蓉等编著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编写组著的《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李进尧等著:《中国古代金属矿和煤矿开采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资料汇编主要有章鸿钊遗著:《古矿录》(地质出版社1954年版)、祁守华等编的《中国地方志煤炭史料选辑》(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吴晓煜编著的《中国煤炭碑刻》(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等。论文主要有周蓝田:《中国古代人民使用煤炭历史的研究》(《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6年2期);赵承泽等:《关于西周的一批煤玉雕刻》(《文物》1978年5期);许惠民:《北宋时期煤炭的开发利用》(《中国史研究》1987年2期);李仲均等:《中国古代用煤的历史》(《文史知识》1987年3期);黄启臣:《万历年间矿业政策的论争》(《史学集刊》1988年3期);杨涛:《矿税大兴与明政权的解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官美堞:《古代工矿市镇——颜神镇的形成和发展》(《文史哲》1988年6期);李进尧:《中国采煤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1期);许惠民等:《北宋时期开封的燃料问题——宋人能源问题研究之二》(《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6期);华觉明:《煤、制团和烧结在中国古代冶金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4期);王开玺:《清前期矿务政策述评》(《安徽史学》1992年2期);元廷植:《清中期的北京煤炭不足和清朝的对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3期);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等。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煤炭的开发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十分可喜的成绩。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既有从纵向研究古代中国煤炭开采和利用的发展历程,也有侧重研究某一朝代对煤炭的开采政策。有的专注于某一个案的考证,有的就古代煤炭开采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论述等。根据以往研究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煤炭的形成、中国古代煤炭名称的演进、煤窑与煤矿的考辨、古代对煤炭的发现和利用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关于煤炭的形成

在中国,关于煤炭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代有人说煤是‘天火劫烧之灰’。唐代有人认为煤是‘天火烧石而成’,是由石头变来的。还有人则求助于神,认为煤是太上老君‘炼海烧山’的结果,甚至编造出‘神仙种煤’、‘老君爷撒籽种煤’、‘黑龙入地变化成煤’的种种神话传说。”[1]80

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相关专著和教科书认为:煤炭是一种化石燃料,它是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转化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蕴藏于地层之间。煤炭是由数亿年前植物大量繁殖生长之后形成的。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化成煤炭,经过了漫长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最终形成为煤炭。“随着近代地质学及生物地质学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煤层及其附近岩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可以鉴定属种的古代植物化石;在煤层中可以发现碳化了的树干;在煤层顶底板的粘土类岩石中可以发现植物根、茎、叶部的印痕和遗迹;如果把煤磨成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还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组织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留物。所有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腐殖煤是由高等植物变来的。”[2]2

除了植物条件,煤炭的形成还需要具备气候、地壳运动和地理条件,四者缺一不可。关于气候条件,潮湿是沼泽最主要的特征;只有温暖的气候才有利于泥炭的大量堆积;泥炭的保存需要适当的覆水条件,而覆水程度与湿度有关。关于地质条件,形成煤田最主要的地质条件是地壳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正是由于这种垂直运动,在地球上才出现了高山和海洋、陆地和湖泊。当地壳下降得不太深时,就形成了沼泽。在沼泽中生长的水生植物死亡后就堆积在沼泽中,这种沼泽就逐步变成了泥炭沼。泥炭化作用是在泥炭沼中进行的,在自然界中进行着植物的生长和死亡,死亡植物堆积起来,其残骸与空气隔离,加上有足够的水分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泥炭。泥炭在地下热力和压力的作用下逐步形成褐煤和烟煤。地理条件是指成煤场所。地史上有相当多的植物死亡后,因没有有利的堆积场所而被氧化分解。所以,要形成分布面较广的煤层,还必须有适宜于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场所,如滨海平原、内陆盆地、山间盆地等。同时具备植物、气候、地质、地理四个条件的时间越长,形成的煤层就越厚。“其中地壳运动为主导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及其遗体的保存、气候的形成、成煤场所、煤层厚度等都有控制作用。”[3]116

关于植物演变成煤炭的时间,古代学者多语焉不详,多以“洪荒以来”、“古之山林洪荒之世”、“太初之世”、“无算年代”等一笔代过。清代学者檀萃在分析云南煤炭生成原因时认为:“滇多地震,地裂尽开,两旁之木,震而倒下,旋即复合如平地,林木人居皆不见,阅千年化为煤”。[1]81

关于植物演变成煤炭的时间,美国学者约翰· R·麦克尼尔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埋在地下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力就会形成煤炭。”他还认为:“如果时间不够,就是泥炭。大部分的泥炭都是在过去6000年形成的,湿冷的气候是泥炭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泥炭都蕴藏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如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和西伯利亚。”[4]

中国学者向英温和杨先林认为:“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在缺氧和某些细菌的作用下,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在温度、压力及地质化学作用条件下而变成的。”[5]1

总之,煤炭起源于植物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并根深蒂固的观点,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对煤炭的解释:“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固体,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氮。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按形成阶段和煤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主要用做燃料和化工原料。”[6]928这个解释可以视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煤炭的基本认识。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和长期从事煤矿工程技术的人员对煤炭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观点,质疑并挑战传统的观点。王成学先生认为:“如果煤炭真由树木堆积而成,那他的顶底板就不会那么平,光滑的如镜子一般……树木的根部约占整个树木体积的1/4~1/5左右,这不是个小数字,如果有当地树木参与形成煤炭,那它根部所形成的煤炭则应在地板内,而且地板就不可能那么平,更不用说平滑如镜的顶板了。”他还认为:“有的煤层特别厚,而有的煤层又特别薄,薄的地方厚度仅几厘米甚至几毫米,想想看,如果是1cm厚的煤层那是怎么形成的?难道是由6cm厚的树木形成的吗?难道当时茂密的森林仅有6cm?有人说是草或灌木形成的,如果真是那样,草和灌木又是那里来的?如果是本地生长的,那土又在那里?因为很多极薄煤层下面仅是一层薄薄的夹矸,夹矸下面又是煤炭,如果草真的长在这薄薄的土地上,而且一般不是一年二年,那它下面形成煤炭的树木既不处于高温高压和隔氧的情况下,那为什么不会腐烂呢?有人讲那是在水下形成的。那更不可能,夹矸下面的煤层有时很厚,需要很多树木来形成,它怎么不被水漂浮起来而甘愿被薄薄一层泥沙压住而形成夹矸呢?另外在顶板内和岩层中,经常有和纸一样薄的煤层而常被称作煤线的,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王成学先生在文章中进一步质疑,如果说煤炭来源于植物,那么“金、银、铜、铁、锡等各式各样的矿物又是怎样形成的?”他的结论是:“煤炭不可能是由植物或树木形成的。”[7]34、42

7年后,王成学先生又发表了《再论“煤的形成质疑”》一文。作者在文章中自称曾长年在井下与煤打交道,非常熟悉煤层赋存状态。在文章中,作者分别以新疆特厚煤层和山西沁水煤田特薄煤层为例证提出:“最近有报道说,新疆发现有50m、150m、甚至750m的特厚煤层,按照6m实木形成1m煤的理论,那得需要750m×6m=4500m厚的实木才能形成,大家认为可能吗?……最薄的夹矸仅有3cm,却没有一根木头将其穿透,这能让人相信吗?”关于形成煤炭的原因,作者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宇宙物质急速向四周扩散,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物质逐步聚拢,就形成了各个星球,其中也包括地球。地球由多种物质构成,其中也包括形成煤的物质,于是与形成其它岩层一样形成了煤层。”[8]28

刊登这两篇文章的是由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主办的《煤》杂志。该刊之所以两次发表王成学先生质疑煤炭形成原因的文章,是因为该刊发表了王成学先生第一篇质疑文章后,“许多读者纷纷来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煤确实不是由木头形成的,但是如何形成的却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8]29其中荀洪菲等人认为:“距今66亿年前,在银河系的一场大爆炸之后,地球形成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煤。煤是包含各种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和碳等元素的尘埃星云气体被地球吸引并随球体的形成埋藏于地下沉积而成。”[9]91

由此可见,关于煤炭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各家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最终形成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共识不仅对于研究中国煤炭史至关重要,而且对世界煤炭史研究也是一大贡献。

二、关于煤炭名称的演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史文献中对煤有过不同的称谓。有学者提出:“煤是从火某声的形声字,本义指烟气凝积而形成的黑灰,即烟尘,故字从火。”[10]95关于史料中对煤炭的记载,目前看到最早的应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五藏山经》。该书把煤炭称为石涅。书中记载:“女床之山,……其阴多石涅”,“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风雨之山,其下多石涅”。据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在今之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一带。”[11]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在上述地方发现煤炭,而且对煤田地质有了最初的认识。从《山海经》中对煤炭产地的记载还可以看出,当时不仅明确煤炭的产地,而且了解煤炭在某山“其上”或“其下”、“其阴”的赋存方位。《山海经》中还有“栌丹”和“糜石”的记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认为“栌丹疑指黑丹,栌卢通也。”[12]

战国时称煤为“每”;魏晋时期称石墨和石炭;宋代开始称“煤”。例如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杂钞》卷下的注中就有“石炭即煤”这句话。宋代的诗词中有把煤称为“兽”的。例如刘克庄在《卖炭图》中写道:“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把炉中兽和窑下人联系起来,在炉中燃烧的应该是煤炭。明代的崔铣在编著的《彰德府志》中把煤称为“火每”。

明代景泰著的《寰宇通志》第1卷《顺天府·土产》中记载有:石炭,煤,出宛平、房山县。

清代康熙安徽《太平府志·物产》记载:“土石品有白土、石炭、石墨、膏风……”,并且注明膏风是掘地而出的“黑土”,出自繁昌,“燥之可以炊,焰盛而色绿。”

清代乾隆《日下旧闻考》第149卷《物产》中记载有:“房山土产:……煤石。”

清代光绪年间贵州《威宁县志·物产志》煤的名称介绍中有“石炭、柴炭、油炭、糠炭数种”的记载。

民国《顺义县志》第9卷《物产志》中则载有:“草煤。箭杆河两岸稻田中发现草煤,俗称泥炭,可燃烧,但火焰不甚旺,荒年缺柴,多有挖取者。”同样称为草煤的在民国时期出版的辽宁《安东县志》中也有记载:“土煤,即草煤。草埋土中,年久如土,色黑质软,割方取出,干之可以代薪,惟火力较弱”。[13]

综合元明清时期全国各级地方志及地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煤炭的称谓主要有:炭炸或肥炭(指有烟煤)、炸子(指原煤)、焦子(烘去浊烟的煤炭)、煤炸、赉煤(指无烟煤)、夯炭(有微烟)、煤土、煤土海子、泥炭、煨炭、窑矾、石煤、乌石、火石、石墨、麸炭、膏风、柴炭、柴灰、乌金、乌金石、黑土、鲊炭、墨岩、糠煤、油煤、㭎炭、木煤、煤根石、燃石、石窠炭、干炭、岚炭等。

至于煤炭,一般把碎屑煤末称为煤,成块的称为炭,合起来称煤炭。或者把硬度较软的称为煤,硬度较大的称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煤分为大块、细末两类。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燔石》中则认为:

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炽达昼夜。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后红,以次增添而用。末炭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泥水调成饼,入于火卢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半供溶铜、化石、升朱。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

也有的根据煤炭的颜色将煤分为黑煤、白煤、红煤、兰炭、黄煤、紫煤、绿火煤、褐煤、灰煤、青煤等;例如,在(元)大德《元一统志》第1卷《大都路·土产》中就有对不同颜色煤炭的记载:

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的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

也有的把煤称为梅。《京都琐记——北京风物志》第1集《闲话北京城门》中就记载有:“阜城门洞内刻有梅花,因为该门走煤车,煤与梅同音,所以刻梅花。”[14]14

有的根据煤的气味将煤分为香煤、臭煤、臭炭等;有的根据煤的硬度将煤分为硬煤、软煤等;有的根据煤的外形将煤分为兽炭、块煤、末煤、粉煤等。

三、关于煤窑与煤矿的考辨

关于煤窑,《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用手工开采的小型煤矿。”[15]928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不够准确。笔者认为,煤窑和煤矿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开采方式。煤窑是用手工开采煤炭的场所,而煤矿是近代出现的产物,其开采方式是在煤炭生产的主要环节采用了机器。近代煤矿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提升、排水、通风等煤炭生产的主要环节采用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设备;二是有了专门从事煤炭生产的人员,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煤窑主要是古代开采煤炭的场所,根据地质条件,煤窑的形态有直井、斜井、平峒之分。民国时期出版的四川《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第7卷《物产》中就记载有:“煤峒曰窑。”从开采的程序来看,煤窑大体有凿井、开拓、采煤、掘进、支护、运输、通风、排水、提升等工序。

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文献和遗存中出现过“煤矿”的名词。例如,在明朝嘉靖年间出版的《马湖府志》中收录有晁必登大约作于1526年的一篇文章——《新开煤矿记》。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记载山东东平人完素担任马湖府郡守时,积极组织人力勘察煤炭,并在当地新滩溪、老鸦山、黄皮溪等地方发现并开采、使用煤炭的经过。在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就有“煤矿”的字样。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煤矿”仅是说明有煤炭储藏的煤田或当地有煤炭资源赋存,而非在开采过程中使用了机器,或指生产煤炭的组织机构。

明代的《定陵注略》第4卷名称为《矿税诸使》。在其它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曾出现过“矿税”的名称。笔者认为,这里的“矿税”是指官府对当地煤窑征收的一种开采税赋,而不是针对采煤的生产组织征收的税赋。例如:

(明万历)内官监监官王朝奏开西山煤窑,每年变价五千两,年终解进。有旨:准开采,以济工用。如有附近势豪侵霸违抗的,着指名参处究问。[16]17

煤矿顾名思义可定义为生产煤炭的矿山,是人类在开掘富含有煤炭的地质层时所挖掘的合理空间,通常包括巷道、井硐和采掘面等。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由于蒸汽使它的煤铁矿有了价值,站到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前列”。[17]35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棉纺织业部门。从1733年飞梭的发明,到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蒸汽动力的普遍使用,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其中蒸汽动力的原料主要是煤炭。

在工业社会,煤炭作为动力之源进入社会化生产过程,成为工业文明的核心资源。这一时期,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成为工业化起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世纪末期,煤炭代替木材既作为蒸汽机动力燃料,又作为炼铁、炼钢的原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开采煤炭的场所统称为煤窑为宜,煤矿则是进入近代采用机器生产煤炭的产物。

四、古代对煤炭的发现和利用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最初对煤炭的发现多是劳动人民在种地、打井、挖窖、狩猎等活动中发现地表的煤炭或埋藏较浅的煤层。例如陕西铜川,是石炭二叠纪煤层和侏罗纪煤层交错的地方,“因埋藏较浅,洪水冲刷,煤层在山沟坡底常有露头。先民们在寻找适合做工具的石料时,发现了这些露头煤层,其中质硬的特殊部分,也被当作石头制成各式各样的美玉器物。”[18]51我们的先人在从事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积累出一套寻找煤炭的经验。先人们发现煤炭主要依靠下列方法:

一为视石,即观察石层。据清代乾隆年间的山西《平定州志》记载,在平定州(今阳泉、平定一带),“土人每视山上石脉,即知炭之有无。穿地至三、四十丈者,其坚者槌之难碎,燃之耐久”。人们将煤层视为脉,故称煤层为脉炭。明末清初学者孙廷铨(1613—1674)在他所著的《颜山杂记》一书第四卷中提出:“凡脉炭者,视其山石,数十则行,青石、砂石则否”。这里提到的“数石”为页岩,“青石”为石灰岩,“砂石”为砂岩。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在找煤实践中,对煤层的围岩性质和煤的沉积规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二为查矿苗、辨土色,寻找煤层露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燔石》中记载:“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另有歌谣为证:“龙王看雨云,煤师看煤苗。打窑碰上黑线,早晚得把煤见。打窑遇见青石青,四六隔下透煤层。一座煤为王,地上煤蒿是煤苗苗,看了煤蒿知煤多少。来到煤头先别忙,敲帮问顶看看梁。坑下水鸡叫,谨防大水冒,煤窑一座路千条。”[19]3-4歌谣中的“四六”是指四尺六寸的地方就要露出煤层了;“一座煤为王”是指人座着的高度的煤层煤质最好。

三为视草木,从煤炭与地表的植被关系来发现煤。明代宋应星在他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认为:“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煤有三种:明煤、碎煤、末煤。明煤……燕、齐、秦、晋生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由此可见,当时不仅在勘探煤炭资源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且对煤炭的种类及分布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河南焦作流传的歌谣中也有通过辨识地上植物颜色来认识地下煤炭赋存的,例如:“地上圪针黑,地下煤层厚。”[19]9

在中国古代,人们利用煤炭大体经历了用做装饰品、工艺品、殉葬品、生活和手工业燃料几个大的阶段。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沈阳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出土了煤精雕刻的圆泡形饰、耳珰形饰等造型的装饰品44件,这是中国在六、七千年前加工利用煤炭的证据。[20]煤雕是指用一些特殊品种的煤作原材料,将其琢磨、雕刻成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这种特殊的品种俗称煤精,又称煤玉,是一种质地细密、富有韧性的烛煤。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陕西的西周墓葬和四川的战国墓葬中也大量出土了用煤精雕刻的工艺品。”[12]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唐朝和宋朝,中国的煤雕工艺延绵不绝,出土的煤雕制品遍及全国广大地区。“据已经发表和见到的调查、发掘资料初步统计,从辽宁、陕西、山西、四川、河南、新疆、甘肃、广东、江苏、黑龙江等10个省区30多个县市数10处古墓、遗址中出土的煤精制品和坯料、煤块等,共计已有550多件。”[21]2

从战国开始,煤雕的用途不再仅仅局限于装饰,逐渐扩展到实用的生活用品,比如发簪、印章、物托等。物托即用煤玉制成的圆环,彩陶文化时期的容器大都是圆底或锥形,有了物托就可以固定这些器物。

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先人对煤炭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河南洛阳西汉墓葬和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发掘出了以煤炭作为冶炼燃料的遗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中曾转引《西域记》中的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屈茨是一地名,即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中国的新疆地区用煤炼铁已有相当的规模。

隋文帝初年,煤炭开始成为皇宫中的重要燃料。到了北宋,煤炭已进入千家万户,“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22]这是说北宋首都开封家家都用煤炭来做饭等。清康熙《畿辅通志》卷13《物产附》中记载:煤,穴山以出,初出如泥,见风即硬,和黄土燃之,炊爨甚便。

除了日常生活用来炊爨、取暖之外,煤炭在古代主要还有以下用途:

制造陶瓷陶瓷是古代的重要用品,其用途十分广泛。制造陶瓷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原材料问题,一方面要解决烧制的燃料问题。在陶瓷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煤炭逐渐成为制造陶瓷的主要燃料。

治病“自神农本草以至三国时吴普本草,李尚之本草,晋陶弘景本草集注、唐李勣的卷子本草都有关于石炭、石涅的记载。在唐代,一些炼制“金丹仙药”的方士曾对煤炭进行过各种化学试验,并将其与其它植物燃料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化对煤炭功用效能的认识。一些郎中自觉不自觉地用煤来医治某种疾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在一封信中称:“吾见病腹人有啖土炭者……,不得则大戚”。[2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金石部中记载:“石炭——别名石墨、铁炭、乌金石、焦石。性质甘辛有毒。主治妇人气痛及诸疮、金疮出血、小儿癫痫……以酒喷之,可以入药。”

炼焦从唐代开始,有人尝试把煤炭提炼成焦炭。据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本传载:“计各道铜、铁,燃之以煤”。到了宋代,煤炼焦技术日臻成熟。焦炭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煤炭的利用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烧石灰和砖瓦明朝李时珍曾曰:今人作窑烧之,一层柴或煤炭在下,上累(同垒)青石,自下发火,层层自焚而散。[24]烧制砖瓦的方法与烧石灰大体相当。

制作香料古诗云:奇香分细雾,石炭捣需纨。可见煤炭可用来制作焚香的燃料。明代杨升《庵外集》记载: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汁合之为饼。燃之可以终日。

制造器皿民国时期出版的《续遵义府志》第12卷《物产》中曾记载:“遵义泮水窑,用煤与砂质烧成鼎、铛、罐、瓶,其制渐近精良,煨灸烹煎,隔夜不馊,八口之家,常以代之汤钁,价廉而易制,争相购取,亦便民用器也。”

写字绘画煤炭天然黑色,是古代写字绘画廉价的原料。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第10卷《浊漳水、清漳水》中记载:“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广州志》中记载:“怀化县掘堑,得石墨甚多,精好为书,石墨一名画眉石。”[25]16《词源》(修订本)对石墨的解释是:“古用石炭(煤)作墨,古称石墨。”

妇女画眉明代陈汝元《红莲债》剧第三折云:“一壁厢轻调金粉,一壁厢细和烟煤,点点的露滴蔷薇匀玉脸,淡淡的云横杨柳画青眉。”清代的和邦额在《夜谭随录·梁生》中称:“眉修矣,烟煤之所画也。眼媚矣,黑白不甚分也。”[10]96

在古代,煤炭还广泛用于冶炼金属(铁、铜、锌等)、打造工具、煮盐、煮糖等方面。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煤炭的开发和利用曾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142种矿产品中,煤炭是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在目前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包括台湾),除上海市外均有煤炭储量。煤炭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演进和变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不断开创中国煤炭工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针对中国古代煤炭历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提出一孔之见,意在努力规范涉及中国古代煤炭历史研究的核心术语,倡导开展科学研究时首先进行基础研究和个案研究,明确若干概念科学、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常用术语,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吴晓煜.煤史钩沉[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文敏,等.煤化学基础[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3]胡绍祥,等.矿山地质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4](美)约翰·R·麦克尼尔.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J].学术研究,2008(2).

[5]向英温,等.煤的综合利用基本知识问答[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5.

[7]王成学.煤的形成质疑[J],煤:2003(3).

[8]王成学.再论煤的形成质疑[J],煤:2010(1).

[9]荀洪菲,等.成煤原因的可能性分析[J],煤:2010(6).

[10]杨林.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J],文化学刊,2006(2).

[11]张明理.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2]郭甲寅.等,煤炭名称演变[J],陕西地方志通讯,1987(1).

[13](民国)《安东县志》第2卷《物产》.

[14]祁守华,等.中国地方志煤炭史料选辑[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8.

[16]文秉:《定陵注略》卷4《矿税诸使》。转引自祁守华,等.中国地方志煤炭史料选辑[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人民出版社,1972.

[18]铜川矿务局志编纂委员会.铜川矿务局志(1955—1990)[M],,铜川矿务局印刷厂,1995.

[19]薛世孝,等.中国煤矿歌谣集成[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20]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乐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4).

[21]祁守华.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轶闻趣事[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22](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

[23]柳宗元:《答崔黯书》,见《山堂肆考》徵集.

[24]李时珍.本草纲目卷9,《石炭》篇.

[25]周蓝田.中国古代人民使用煤炭历史的研究[J],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6(2).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on Coal History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a

XUE Yi

(Institute of China's Coal Mining History Research,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at discovered,mined and utilized coal.Coal mining and utiliza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cient times of China.The coal has undergone a long evolution process.Opinions differ as to the evolution of coal,and the domestic academia hasn't yet arrived at a consensus.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regions of ancient China,more than ten different names were given to coal.The place where coal was mined manually was called the coal pit.The utilization of coal in the past took on different scenarios,first as ornaments,then as decorations,and finally as fuels for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which shows that coal was utilized for various purposes in the remote past in China.

ancient times of China;coal;coal pit;discovery method;utilization

F429.21

A

1009-105X(2012)01-0097-06

2011-11-09

国家社会科学

《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0BZS056)

薛 毅(1954-),男,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猜你喜欢
煤层煤炭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多煤层复杂煤质配煤入选方案的研究
新旺煤业3号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绿色完全开采不再是梦
岱庄煤矿可采煤层特征及其稳定程度评价
第五章 红色警报——煤炭
大同煤田鹅Ⅳ精查勘探区煤层稳定性评价
煤炭
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对煤层冲刷带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