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市狮山镇官窑第二初级中学 潘丽欢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
☉广东佛山市狮山镇官窑第二初级中学 潘丽欢
探究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数学交流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语言、个性等多方面发展.探究式教学用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题模式、数学方法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设计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时,注重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形式(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的数学活动中,并能照顾到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注重考虑如何真正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出发,充分考虑其主体性的发挥,并更多地通过合作所产生的互动效应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比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方面,我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中,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有两个三角形,它们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会有很多同学回答全等.然后教师出示图形(如图1):△ABC 和 △ABD 中 ,AB=AB,BC=BD,∠A公共角,很明显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此时,学生不禁会问:我们不是学过边角边(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全等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才全等呢?设置了一个“障碍”情景,这一“障碍”情景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碰撞,思维被迅速地激活起来,此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设计与具体组织教学渗透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教育的思想.
图1
数学中的观察是对数学问题或对象的属性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规律或本质的方法.创造性思维活动通常都是从观察开始.观察是通向创新的桥梁.从观察入手,从特征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平行线》这一节课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如教室、操场等)的平行线”;画平行线(有格子或用三角板);使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等;从而引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观察与实验是归纳、类比、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基础,它为思维活动提供感性材料,包含对数学问题的精密细致的考察,以及积极合理的思索,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题目信息并伴随着积极思维的过程.
从而对方程组进行变式、引申和推广,一式变用、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反映.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可能有一些还是表面的、零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组织全班学生的交流、评价,实现认知上的互相启发和补充,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内化过程,从而完成认知结构上的意义建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利用以下问题:(1)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问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2)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怎样的条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2)反馈时,对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矩形或正方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等腰梯形,也有的说: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条件AC=BD.这三个答案孰是孰非?各组学生据理力争,其他学生也加入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公认:他们答案都正确,同时体会到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矩形、正方形,又要添加什么条件?教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就会得出四边形的一些内在规律:
①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时,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②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时,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③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把握探究节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注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应用、拓展.
本文研究“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抓住数学学科特点,抓住学生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