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

2012-11-20 09:20廖艳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题项效度小学教师

廖艳华

自从1928年威克曼(E.K.Wakeman)开展研究以来,问题行为一直受到关注。问题行为(Behavior problem)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为行为困扰、不良行为等。它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比较经典的是林格伦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狭义的问题行为是指不符合社会规范,并引发某些社会控制的行为[2]。在本研究中,问题行为的操作定义指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反复发生的既影响他人又影响自身发展的行为和情绪异常问题[3]。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呈上升之势[3]。当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评定,主要使用西方行为量表(如CBCL、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等),在学校情境中主要是让教师使用这些量表加以评定[4]。但是由于这些量表的设计不是基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生态学效度问题,所以教师对这些问题行为的理解存在许多偏差,这势必将影响教师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评定。国外量表的编制,主要是用以筛查儿童的问题行为,关注特殊儿童的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对一般儿童的关注比较少。

因此,编制一套信效度较好、适合小学生普通群体的正式问卷就显得较为必要。本研究试图从我国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广泛的收集和删选,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出一套测量指标较好的,涉及小学生生活和学习领域的问题行为问卷。一方面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尽些力,另一方面也为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和对策等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让小学教师对小学生问题行为进行评定,测试完成后当堂回收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8份,有效率98.46%。其中男生404人,女生335人;一年级139人,二年级123人,三年级134人,四年级99人,五年级110人,六年级138人;城市191人,乡镇576人;杭州地区128人,温州地区172人,台州地区325人,衢州地区143人。

1.2 方法 正式施测取样。通过团体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题目收集,本调查问卷以徐琴美等35个儿童问题行为问卷项目的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主要从A 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这3份国外儿童问卷中筛选、获得的146个行为项目,删除存在频率低于1/3的项目,得到76个项目[5]。与6位小学教师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度访谈:76个项目常见与否,严重与否,教师的重视程度,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问题行为。教师认为要增加的项目有12个:不愿做作业、做作业偷工减料、做作业目的性不明确、做作业兴趣低下、不按时交作业、心胸狭隘、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太好)、起哄、迷恋网络(游戏、聊天)、感情淡漠、言行不一致(老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害羞胆怯。剔除原76个项目中重复的项目“33容易哭泣”和“35爱哭诉”中的一项,得到87个项目。

1.3 编制初测问卷 通过访谈,修改和完善问卷,形成87个项目。选择56名小学教师对87个项目的存在性和常见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87个项目的存在性勿庸置疑,小学教师一般都认为存在。以常见性为主要依据,结合深度访谈的结果,确定59个项目。同时采用访谈法与教师个别交谈,对有些项目的内容作了一些修改,形成了初始问卷。该问卷有59 个项目,采用 4 级评分,依次为 1、2、3、4,代表“从不”、“稍有”、“相当多”、“很多”。

表1 问题行为因素分析

1.4 初测取样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59个项目的"小学生行为调查表"对杭州地区和温岭地区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小学教师来做问卷,教师对所教授的同一班级随机抽取5位学生进行行为评定。获得有效问卷305份,其中男性169人,女性136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依次为64人、46人、36人、48人、55人、56人。

1.5 正式问卷的形成

1.5.1 项目分析 将被试按照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在高分和低分两端分别取被试总数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t检验,除第57题检验的t值未达显著外(P>0.05),其余58题均达显著水平(P<0.001)。据此删除第57题。除了采用极端组作为项目分析的指标外,也可以采用同质性检验作为个别题项删选的指标。同质性检验即求出个别题项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r)。对剩余的58项进行同质性检验,r均达显著(P<0.001),r<0.4的项目有第9、16、20、39、47题,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删除这5个题项。

1.5.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项目分析删除6个题项之后,对剩余53个题项采用SPSS 11.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因素分析的适宜性进行考察,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0.001),KMO=0.961,表明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6]。进行方差最大旋转(V ari max),采用逐步排除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剔除,剔除的标准是:①共同度低于0.4;②因素负荷小于0.45;③在多个因子上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荷;④在某一主成分上少于3题;⑤与主成分所要测量的潜在特质差异很大。通过因素分析,根据以上标准,删除第 6、7、22、23、27、28、30、32、38、50、52题,这样最终形成了42个题项的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经碎石分析检验,最后得到3个因素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4.865%,表明萃取后保留的因素相当理想[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1。

1.5.3 主成分命名 根据各主成分所包含的题项,将小学生问题行为命名为:违纪问题行为、学业问题行为和情绪问题行为三类。对42个题项重新编号,并在问卷的结尾增加了学生成绩和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两项指标来作为效标,形成正式问卷。

2 结 果

2.1 效度分析

2.1.1 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指某量表所能代表的主题的多少,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可作为考查量表的效度指标。该问卷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在0.436~0.951之间(P<0.01),表明该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

2.1.2 结构效度 考察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见表2。各维度与总分之间存在高相关性,而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表明问卷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6]。

表2 问题行为相关系数矩阵

2.1.3 效标效度 问题行为较多的小学生,其成绩和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都会受到影响。考察问题行为问卷的3个维度与“成绩”和“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问题行为总量表与成绩和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间均存在显著中等负相关(P<0.0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

表3 问题行为问卷与“成绩”和“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间的相关(r)

2.2 信度分析

2.2.1 问卷总分与各条目得分的一致性 以被试的总问卷得分为效标,求出被试在各项目的得分与总问卷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由于初始问卷项目分析时已经将被试在个别题项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r<0.4的项目删除。正式测验的Pearson相关系数范围为0.445~0.812,且P值均<0.001。

2.2.2 同质信度 评价问卷的同质信度指标通常为a系数。以总样本计算42个项目、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结果发现,整个问卷的a系数为0.973,违纪问题行为的a系数为0.968,学业问题行为的a系数为0.958。情绪问题行为的a系数为0.893。表明问卷各层项目之间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良好。

3 讨 论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技术,通过小学教师对768名小学生进行问题行为的评定,研究出一套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本研究问卷的编制基于我国国情,编制的过程比较严格,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但编制出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而且进行了信效度检测,使之具有可行性,可以用于对我国小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测查,也可以进行团体间的比较。

[1]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580-581

[2]Jessor R,Jessor S L. Problem behavior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17-18

[3]廖艳华.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现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5(6):33-37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45-58

[5]徐琴美,何洁.儿童问题行为问卷项目的对中国小学生的适用性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8(1):49-52

[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30-233

猜你喜欢
题项效度小学教师
教师作品
效度验证模式系统整合与效度研究发展策略
刘辉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欺凌参与者角色行为量表中国初中生版的修订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
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绩效评估体系权重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