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条在“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2012-11-27 07:49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妇产科病例实验教学

钟 琳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2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获取及利用信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2]。近年来,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以“90后”为主,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初中成绩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社会阅历少,综合职业能力欠缺。如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妇产科护理教师探讨的课题。笔者在妇产科护理“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笔者通过从事科主任、班主任和实习管理等工作,收集到实习医院反映我校护理专业实习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缺乏、不知如何与患者交流和解决问题;而实习生则反映学校环境和医院环境完全不同,面对患者时心理压力大,进入实习状态慢等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在2009级、2010级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条,使学生在学校通过对“模拟病人现场处理”的实验教学,担负起“护士”责任。经过多次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走上医疗岗位搭建桥梁,使学校教学和医院实际工作接轨。

1.2 方法

1.2.1 精心选择病例 开始选择比较单纯的病例,以后逐步增加难度。最好是临床一线常见的、需要紧急救护的真实病例。这样不但能突出该种疾病的典型病史和身体状况(见表1),又能体现对具体病例实施的行之有效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辅助检查、治疗效果等内容(见表2)。

表1 产后出血病例

表2 产后出血病例实施项目

1.2.2 恰当选择实施时间和场地 在妇产科护理教学的中后期,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有了可利用的知识素材,每次“模拟病人现场处理”最好在一节课内完成,最少安排两次。最好在能让学生环形围坐的实验室或教室进行,以小班教学为好。

1.2.3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病例的所有信息及内容编号,计划并确定每个学生拥有的信息条,打印后分发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允许前不要互相交流信息。如产后出血病例中的病史可分解编成5~8个信息条(见表3),而身体状况、辅助检查、护理措施、护理效果等均可分解出多个信息条,信息条总数量由班级人数决定,如果人数多,可让1~2名学生拥有相同的信息条内容。

表3 产后出血病例病史信息分配

学生随机分组,每组4~5人组。一组展示,其他组配合,下次交换。实验员协助准备该病例所涉及的主要器械、药品,可以准备一些容易混淆的类似物品。

1.2.4 教学过程 教学开始,随机抽取一组学生充当实施组,由实施组学生抽签安排角色和信息:模拟病人1人、模拟医生1人、模拟责任护士1人,其他学生为模拟护士。模拟病人先进入模拟病房,在床上休息,模拟责任护士来到“病人”床边,了解病史、身体状况,与其他“护士”讨论,补充询问,评估“病人”,找出首要的护理问题及目前需实施的主要护理措施。

“模拟责任护士”询问到每个信息时,内容由信息条持有者回答,实施组的学生共同利用、分析获取来的信息,提出首要护理问题、模拟实施护理措施并观察效果。教师掌控全局。

1.2.5 教学总结和作业 “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结束后,集中总结,共同讨论该病例处理后的护理效果和健康教育内容,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侧重谈针对具体病人实施具体处理和护理的体会。

2 效果

“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后,笔者对病史采集、病因分析、身体状况分析、辅助检查、首要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治疗和护理效果评价7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分不清晰、清晰、很清晰3个层次。结果显示:教学前和教学后比较,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及利用信息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见表4)。

表4 “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效果调查结果(%)

3 讨论

(1)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妇产科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2]。妇产科护理“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条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面对“病人”的全新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对“病人”成功实施紧急救护的喜悦和自信,充分调动了学生既好奇又跃跃欲试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熟练操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缩短了学生对医疗环境的适应期。

(2)该方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妇产科专业知识,经常到临床一线学习。如当“护士”知道是“产后出血病人”时,马上背诵出治疗原则,教师则要求“护士”既了解“病人”病史、病因等临床处理常规方法,又能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而不是背书本、面面俱到。

(3)该方法在一组的角色分配中有多名“护士”,一方面是模拟临床上有需要紧急救护病人时的团队协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一名“护士”由于知识欠缺而冷场的尴尬,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医生”的存在表示许多操作都必须遵医嘱,强调操作的合法性,同时也方便总结。

(4)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医疗质量、临床实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妇产科护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模拟病人现场处理”实验教学运用信息条的方法有其可行性,但如果选择的病例信息内容过多、学生人数较多时,容易出现混乱,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药卫生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护理专业、助产专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张庆桂,蒋劲涛.重视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87.■

猜你喜欢
妇产科病例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病例”和“病历”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