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3-02-16 04:17曹景川杜佳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曹景川,杜佳星

1 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分析

“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1]。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顾拜旦在倡导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始就贯彻以教育为主线,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则是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关键点”。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世界锦标赛中,大学生夺得冠军的人数逐届递增。因此,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必然要适应重点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趋势。

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打开了退役优秀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的大门;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建议。这两项提议标志着我国教育部和体育决策部门开始重视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逐渐成为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234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2],涌现出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有较高成就的高校。整体上来讲,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曾专门提到优秀运动员胡凯,他在进清华大学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队的训练,是从校园里走出的大学生。杨司长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但像这样的高校运动员并不多,只是个案。大学生能够参加奥运会的很少,所以杨贵仁司长特别重视体教结合,希望我国能培养更多的像胡凯一样的大学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共同承担起建设高校高水运动队和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任[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一年中参赛的总时间和出场总数,以及主要的训练任务,都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一方面要按时完成学业,这有利于以后择业和个人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训练,提高专业成绩,为在每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这些队员承受着训练与学习的双重压力,必须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训练比赛以及集体荣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因此,在校高水平运动员有着比一般大学生更为强大的个性心理。面对重重困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等各方面也必须具有强大的后备力量来应对各种问题。在种种压力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还是创造了良好的成绩。

就数据而言,高校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崭露头角,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中有易思玲、张继科、赵芸蕾、周凯等10名大学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更是不断进步:1975年9月中国加入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此前,1959年中国队曾派出四名田径选手参加了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之后一直到第8届大运会中国运动员都没有参赛。但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中国在校大学生运动员为中国队赢得了33金30银27铜的骄人战绩,居大运会金牌榜前列,大大超越之前的成绩。

2 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制约因素

2.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制约

良好的生源是进行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首要条件。为了获得荣誉和奖励,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采用挂靠的方式招收现役运动员。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各大规模比赛的正常进行,也对学校学籍管理的正常秩序造成影响[4]。虽然像清华大学等高校培养出胡凯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但高校运动队的建设还没有受到学校的相应重视,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生源复杂:有从各省市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或是部分现役队员,还有一些来自体育基础好的普通高中生等,招生对象复杂,缺少具体标准,这也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学识与学历不符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多数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权,很多高校领导、教练员都希望在体育特长生招生中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又都被高考分数卡死。国内学者王兵对国内62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运动员主要由现役、退役专业运动员、体校学生和有一定体育天赋和训练基础的普通高中生组成。其中来自专业队的运动员达到61%,现役运动员达到59%,退役运动员达到41%,由体校升入占24%;高中学生仅占15%[5]。由以上数据可知,专业运动员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体。同时,现役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拥有高校学籍,又在体育主管部门注册,拥有双重身份,因此所招收的学生并不都完全符合高校培养的意愿。高校招生制度的制约影响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6]。

2.2 师资力量与教练水平的不平衡

师资力量对高水平运动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练队伍主要是高校体育教师,然而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一定具备优秀教练员的素质。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主要来源是体育院、系毕业的高校教师,在所调查的25所普通高校140名教练员中,有过专业队经历的只有45人(占总量的32.1%)。同时,这些教练员还承担着较为繁重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训练工作,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较少,自身训练和指挥水平的提升空间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教练员业务水平成为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瓶颈[7]。此外,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并没有构成科研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良性机制,营养指导与医务监督方面欠缺,不能更好地为运动训练提供全面的服务。

2.3 学训矛盾凸显

在体教相结合的政策下,高校高水平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体育特长生在大学校这个环境里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学习训练都能兼顾,避免运动员除了体育专长之外没有别的一技之长的问题。但现实情况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文化课与体育训练二者之间,学校、教练和运动员都很难掌握平衡。每个运动员的精力是有限的,运动员在学习中的投入,将直接影响其体育训练乃至最终的成绩。学训矛盾成为高校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存在较大压力,这也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缓解这种压力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增加学习时间[8]。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该在完成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进行训练,运动员训练时间不够,教练员的粗放型训练和学校对运动员的专业学习管理不够严格,最终导致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矛盾的激化,使“学训矛盾”日益突出。

2.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籍管理问题

在学籍管理方面,很多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队员采用混合编班方法:体育训练及相应课程单独编班,文化课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学生同班授课,但学业考核则采取降低考试标准或加分方式来使运动员通过考试。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运动员的学习压力,但显然不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降低运动员的学习要求和考试标准,会极大地降低运动员的学习欲望。文化课学习压力减小,加之本身文化基础薄弱,会使运动员的知识储备就远不如普通大学生,不利于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很难使运动员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此外,还有些高校采用按专业单独编班学习,还有的高校则采取先集中预科学习一年,然后入学插班学习的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因此,构建既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发挥运动员的特点,提高运动成绩,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模式,对促进高校体育运动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

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策略

3.1 扩大生源渠道,完善招生制度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锐认为,运动员的生源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由各有关部门制订出统一的文化课最低分数线,不能由各高校随意更改,各高校可在达到最低分数线的学生中招收运动员,做到严肃认真,保证每个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水平;其次,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各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和教练员要走进基层中去,并与各中小学、少体校等进行长期合作,指导基层训练工作,更加了解基层教练员、运动员情况,了解运动员训练生活,为更好的运动员选材做准备。有条件的高校可通过设立成绩奖等多种渠道来吸收优秀运动员,把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质量作为重点任务执行。

笔者认为,在以上措施之外,还应不断完善招生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招生公开,多方听取建议和意见,并归纳总结思想提高认识,保证招生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校应不断完善招生信访服务体系,加强民众监督,受理运动员及家长的建议并努力做到及时反馈,切实维护运动员的利益,使更多的人了解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使更多人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提供更多的帮助。

3.2 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直接决定着运动员的成绩[9]。所以加强教练员的专项、训练理论的学习是提高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基础。可以使教练员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并提高科学化的训练水平。各高校应多组织中期、短期教练员各项能力的培训,增加各高校高水平教练员之间的交流平台,更好地增强教练员之间专项训练的科学研究[10]。

有专家指出,各普通高校仍需制定相对的教练员惩奖机制,使教练员更具有训练热情,使教练员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建设高校教练员队伍中必须将培训制度与等级制度相结合。这些制度的确立在有关部门应引起注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练员的训练激情。各高校还可借鉴其他管理方式,如采取教练员聘任制和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教练员的工作负担,使教练员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运动训练工作中。聘任教练员,尽可能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聘用专业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教师担任教练员,还可面对社会招收。

同时笔者认为在专业学习方面也更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来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文化水平,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信心在提高自己运动成绩的过程中完成好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得到全面发展。

3.3 调和学训矛盾

中小学或少体校的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矛盾,解决生源质量的问题。并在之后的入学教育中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监督管理,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使运动员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只注重训练的消极思想,争取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南京晓庄学院王仪琳认为,学校应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殊情况,增加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使运动员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我监督。在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帮助运动员选择适合个人的文化专业,这样运动员对所学专业才有热情,目标明确,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有关专家认为,在运动员自身努力的同时,高校辅导员、教练员以及学校领导都应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提供帮助。学校应加大对运动训练的投入,学校领导应深入到运动员的训练学习生活中,给予精神支持鼓励,做好坚实后盾;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学习训练兼优的运动员给予奖励,以促进运动员的积极性;正确处理运动员训练、比赛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向运动员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运动员在保证完成训练、比赛任务的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与运动成绩得到全面发展。

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运动水平,为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培养后备体育人才,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11]。笔者认为,高校应重视合理安排运动员的学训时间,提高效率,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比赛时间科学地确定训练任务和负荷。考试前没有比赛任务时,高校应合理增加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在重大比赛过后,应对运动员安排集体补课。而教练员应运用科学的恢复手段使运动员训练后精神充沛,以便把更大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3.4 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管理体制

南京工业大学陈军认为,专业知识的落后对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比赛有所影响,甚至会对运动员自身的发展有所影响。所以,要重点加强特殊的学籍管理以及指导运动员择业。应调节好学校的体育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关系,帮助运动员解决学习等问题,做好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设计。应依照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日程、专业知识,制定《学校运动队学籍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课程安排计划》等专门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使运动员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和训练[12]。有关部门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面领导人了解运动员的情况,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

[1]王忆琳.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现状思考[J].音体美,2010(22).

[2]甘琳琳,等.高水平运动员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比较研究[J].心理研究,2011,4(6).

[3]徐亨屹,黄文英.辅导员视角中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学探索,2008(2):70~71.

[4]李梅月,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行为分析及指导[J].山东体育科技,2011(2).

[5]张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6]李国斌.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的思考[J].教练园地,2009(1).

[7]王志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8(7).

[8]于秀,刘秀红.辽宁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12).

[9]黄炜皓,张瞻铭,郑戴娜.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0]王志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8(7).

[11]赵西英,程传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2).

[12]陈军,邹荣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和管理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