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客观化研究*

2013-03-04 05:12林家坤徐艳萍刘凤群张运萍
重庆医学 2013年27期
关键词:脉象肾阳虚肾气

林家坤,舒 宇,徐艳萍,刘凤群,张运萍,曾 良,文 辉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检验科 337000)

脉诊经过数千年历代医家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检测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为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创造了条件,脉象仪的出现是近20年来脉诊研究的突破,它能自动识别与滤除各种伪差,提供脉象分析结果。本课题研究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脉象变化,为临床辨证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肾内科门诊和病房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12例,其中男76例,年龄35~68岁,平均50.2岁。女36例,年龄41~68岁,平均56.6岁。根据慢性功能不全疾病发展进程分期划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35例,肾衰竭期39例,尿毒症期(肾衰竭终末期)38例。按原发病分类:慢性肾小球肾炎52例、糖尿病肾病25例、高血压肾病20例、肾病综合征9例,狼疮性肾病6例。健康对照组为本院周期健康体检者75例,其中男45例,年龄40~66岁,平均47.8岁,女30例,年龄36~70岁,平均58.5岁。

1.2 方法

1.2.1 辨证和诊断标准 (1)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5种证型。(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血肌酐(Scr)>133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

1.2.2 脉象检测方法 受检者取正坐位,上肢前臂自然前伸,屈肘120°左右。将DS01-C型脉象仪压力传感器先后放置于左、右手桡骨茎突内侧动脉搏动点处,即寸口脉的关部,以25 mm/s走纸速度收集脉图。依次搜集取脉压力50、100、125、150、175、225G6个压力段系列脉图,计算机自动选择其中最佳脉图的参数作为分析依据。采集过程患者要保持安静、呼吸平稳、思想集中、肢体及情绪放松;避免精神紧张、抖动、说话、左顾右盼等影响脉象结果采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组脉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人群脉象分布[n(%)]

2.2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的脉象分布情况 1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以弦脉、弦细脉、弦沉脉多见。其中脾肾气虚多见脉象沉细,脾肾阳虚以脉象沉弱为主,肝脾阴虚多见脉弦细,气阴两虚脉弦或弦细,阴阳两虚脉弦或弦细或沉弱。见表2。

表2 1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五证型脉象分布(n)

2.3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取脉压力变化 经比较5种证型取脉压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肾阳虚及气阴两虚型较另外3种证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脾肾阳虚型脉位最深,气阴两虚型次之,健康对照组脉位最浅,见表3。

表3 两组人群取脉最佳压力比较(±s)

表3 两组人群取脉最佳压力比较(±s)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脾肾阳虚比较。

组别 n 取脉最佳压力(G)75 102.6±15.3脾肾气虚 29 110.8±29.5*△脾肾阳虚 25 119.4±32.7*肝肾阴虚 21 112.5±30.9*△气阴两虚 17 112.7±31.5*△阴阳两虚 20 111.2±30.4健康对照组*△

2.4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脉图参数变化 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五证型脉图比较主波幅度(h1)由大到小依次为健康对照组、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T重搏前波高度(h3)由大到小依次为阴阳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健康对照组,h3/h1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健康对照组,收缩期面积(As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健康对照组、阴阳两虚、肝肾阴虚,W1/t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健康对照组,5种证型h1,h3,h3/h1,W1/t值脉图参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1指标5种证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h3,h3/h1,W1/t值3项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s值指标除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较健康对明显降低(P<0.05),其余3项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人群脉图参数比较(±s)

表4 两组人群脉图参数比较(±s)

组别 n h1(mm) h3(mm) h3/h1 As(mm) W1/t健康对照组 75 20.78±7.16 10.95±3.97 0.58±0.10 72.51±20.17 0.13±0.02脾肾气虚 29 17.82±6.14 13.77±6.04 0.67±0.27 98.76±27.90 0.22±0.04脾肾阳虚 25 16.60±5.83 13.05±5.81 0.69±0.28 86.53±26.79 0.20±0.03肝肾阴虚 21 15.03±4.18 16.26±7.95 0.79±0.23 60.38±16.24 0.27±0.06气阴两虚 17 15.21±4.22 14.42±6.88 0.71±0.25 80.64±23.06 0.25±0.05阴阳两虚 20 13.69±3.97 17.92±8.03 0.75±0.22 65.89±18.62 0.23±0.04

3 讨 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重症之一[1]。它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2-3]。属中医“水肿”、“癃闭”、“关格”、“虚损”等范畴[4]。临床上常以正虚为纲,邪实为目进行分型,正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分为淤血、湿浊、水气三大类等。多数认为脾肾虚损、气化失司、浊毒滞留、壅塞三焦、脏腑失衡、元气亏损为其基本病机。

脉诊是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早在《内经》、《难经》等著作中,就已初步奠定了脉学的基础[5]。脉象不仅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也是构成中医证型基本要素之一,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本精神的体现和应用,对辨明病机,明确治则,选方用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道生公司生产的DS01-C型脉象仪是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自动判读脉象的位、数、形、势、力、律识别脉图特征参数,并确定脉名。健康人脉图参数分析当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健旺,阴阳平衡,神情安和其脉象从容,和缓,流利的平脉,体格强健者则多为滑脉,具有不快不慢,不浮不沉,不强不弱的特点,其脉图参数h3/h1<0.7,h4/h1<0.4,W1/t<0.2[6]。健康对照组脉象以平脉及平弦脉为主,参数h3/h1<0.7,W1/t<0.2,符合健康脉图标准。

本课题组通过对1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观察,发现患者组以弦脉及其相兼脉为主(84.7%),健康对照组以平脉为主(8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上该病常呈现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情况,这一病理改变特点正是该病脉象改变以弦脉及其相兼脉为主要脉象的关键所在[7]。从5种证型脉象分布来看,脾肾气虚型脉象多见平滑或沉细,且脉动明显力弱,分析认为该型病例湿阻血淤较轻,气虚鼓动无力。脾肾阳虚型多表现为脉沉弱,由于脾虚湿因,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肾,肾虚不能制化水湿,水湿寒邪愈盛,湿邪阻遏气机,寒主收引,脉道不利。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型多表现为弦细脉或弦脉,脉力也较亢盛,“虚则为弦”,“脉无水则不软”,阴虚生火,虚火内扰血府,故脉弦而亢盛。阴阳两虚型脉兼见多种脉象,这与其阴阳虚损程度严重,虚实夹杂有关,随着肾功能损害不断加重,有毒物质在体内积聚造成淤血,湿浊等继发病,邪更为突出,此期多出现在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

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组脉图h3,h3/h1,W1/t值指标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1较健康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患者由于各种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日久影响使心肌细胞收缩能力下降,血管顺应性减退。h3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临床患者一般兼有高血压,使其血管弹性降低,进而使动脉血管壁张力增高,加上外周阴力增高,脉搏反射波传导速度增快,而引起其值幅度增高。h3/h1,W1/t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他们的血管外周阻力,血管顺应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可以将h1,h3,h3/h1,As,W1/t值参数指标作为鉴别慢性肾功能不全各辨证分型的脉象客观依据之一。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各证型及西医临床各期都以弦脉为主要脉象,因此弦脉可作为中西医临床诊断该疾病的主要脉象依据。脉象仪的出现使中医独特诊查指标更加客观化、科学化、实用化,更好地促进中医自身疗效评估体系的发展已成为中医诊断研究的必然方向[8]。本课题研究方向是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疾病脉象诊断标准的确定,为中西医有机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1]董建华,谢志华,刘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30):3066-3068.

[2]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5-1426.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558.

[4]屈超超,陈爽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现代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198-199.

[5]肖香群,王忆勤,燕海霞,等.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2042-2043.

[6]洪芳,李福凤,王忆勤,等.慢性肾衰患者虚症脉象特征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15-218.

[7]马居里,严惠芳,朱海慧,等.慢性肾衰患者脉象变化与中医辨证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0,31(1):47-48.

[8]王炳和,郭红霞.人体脉搏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脉搏波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8):193-195.

猜你喜欢
脉象肾阳虚肾气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巴戟天及其炮制品对肾阳虚大鼠HPA轴功能的改善作用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