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事件与公共卫生报道策略探析

2013-03-18 16:21孟子为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新浪网谣言空气质量

孟子为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12 年入冬以来,雾霾现象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热议的话题之一,一时间,“雾霾”、“PM2.5”等一跃成为网络搜索的热门词汇,电视、报纸、网络论坛、微博等主要媒体,关于雾霾现象的讨论也层出不穷。从“雾霾事件”第一次在中国被提起至今,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认知过程,普通民众逐渐认识和理解了这个新词汇,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媒体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当雾霾已经成为德里达所说的“绝境”,人们才不得不开始思考公共健康和公共安全问题。正如学者汪民安[1]所说,对“绝境”的体验,实际上激发了对尚不可思考的、未被思考的、甚至不可能思考的可能性。就此次“雾霾事件”而言,中国的环境问题又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将对公共卫生、公民健康、工业生产、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带来极大影响。既然已经被逼到了“绝境”,政府就必须思考如何去解决此次“雾霾事件”,并且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做出长远规划。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需要代替政府对所做的决策发声,为公众建立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此次“雾霾事件”,本文选取了中国影响力较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作为研究对象,透过新浪网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公共卫生信息传播的成功经验。

公民对于雾霾的了解,还要追溯到另一个热门词语的出现——PM2.5。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2微米(有时候用2.5微米,即PM2.5)的颗粒(气溶胶),也称可入肺颗粒物。PM2.5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巨大。PM2.5的监测源自美国驻华大使馆对中国几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评定。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发现,中国几大一线城市的空气质量均存在各种问题。以北京为例,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的PM2.5数据均在200左右(空气质量为“中”,容易诱发过敏),甚至数次公布的数据显示空气质量为“糟”,这马上在全社会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一些不实消息也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

1 “PM2.5事件”初期,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建立积极的舆论导向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主流媒体首先响应,对于PM2.5做出相关的报道与解释,希望通过舆论的引导消除由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虚假信息引起的恐慌。此阶段的报道主要起到答疑和安抚民心的作用。PM2.5与民众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民众关注度非常高。大众媒体纷纷借助图像化的方式对信心进行“封装”,因为图像已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建的最有效的话语劝服途径[2]。新浪网在2011年12月10日发布了一则图片报道,具体解释了什么是PM2.5,PM2.5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在整篇报道中,民众可以很直观地看到,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带来损害,可引发细微颗粒物在肺泡沉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波及心脏、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还可以了解到一般的防护措施。在这则报道之后,网站又陆续报道了PM2.5监测数据、数据的国际标准等信息,直观清楚地为民众解释了心中的不解和疑虑,及时消除了民众的不安与惶恐。

这一阶段主要以大众传播为主,是一种利用报纸、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递消息、传播知识的过程。主流门户网站的传播以大众传播为主,还融合了人际传播的过程。大众传播是单向的,就是说媒体传输消息给受众,而得不到反馈,而网络新媒体则具有独特的优势,受众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后,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反馈,与消息发出者互动交流,由此形成人际传播的效果。新浪网在发布了关于PM2.5的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图片报道后,单日点击量数以万计,而在消息栏下方的留言板内也有一些受众的信息反馈,说明通过这则报道,民众基本能以较为科学的方式理解PM2.5,消除了心中的疑虑。

2 “PM2.5”及“雾霾天气”进入全方位报道阶段

进入2013年,北京的雾霾天气刷新了多项纪录,仅1月份监测到的雾霾天就有26天,是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的一月。

也正是从2013年年初开始,中国各大媒体纷纷对“雾霾”和“PM2.5”进行跟踪报道,报道内容多为公布近期各城市的空气质量、防护措施以及深入分析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为全国各大媒体做出表率,在数期节目中,对雾霾天气的成因、防护等问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和解疑。新浪网在2013年1月30日,发布了一则题为《130万平方公里!灰霾笼罩中国》的新闻,迅速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这则新闻公布了当日受雾霾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甘肃等省市,以及这些地方的空气质量指数,并由气象专家解释了雾和霾的区别。从气象学上讲,雾是由水汽组成,而霾则是PM2.5等污染物漂浮在空气中所形成的,对人体的危害极大。这则仅仅400字左右的报道,每个字看上去都那么的触目惊心。紧接着,在上一则新闻发布10分钟后,新浪网又刊发了一条题为《责任的沉默比雾霾更可怕》的文章,指出笼统的科学解释和推卸责任的习惯性做法,带不来果断有效的疗伤措施和明媚干净的未来。并在文中对中国的油品、政府以及责任单位提出质疑,为了吹散雾霾,所有作为的第一步就是打破沉默,开诚布公。

近几个月,新浪网关于“雾霾事件”的报道,采取了连续跟踪的深度报道方式,选取有针对性的城市、案例、时间、政府报告等方面连续报道,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这些新闻报道中,受众看到了对交通模式的反思,提出对私家车实施限制措施;对提升油品质量的呼声,不应该让问题油品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可能压缩煤炭消费总量;对政府作为的监督和质疑,希望政府能尽全社会之力,共同打赢这场空气质量的攻坚战[3]。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实际上有助于搭建一个特殊的语境关系[4],正是在信息文本与日常生活所搭建的上下文关系中,公众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完成对媒介信息的建构与认知。

3 对于“雾霾事件”中媒体行动力的思考

毋庸置疑,当某一重大事件悄然来临之时,主流媒体因为利益关系的考量而集体沉默,各类谣言无疑会趁机占领大众舆论,成为一定时间内满足受众对真相的渴求欲的伪事实。而谣言传播的主阵地就是网络,谣言散布者正是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歪曲理解并公布于众。谣言散布者的动机:一是别有用心者借此机会寻机滋事,以讹传讹,制造紧张气氛;二是不明真相的网友,对事件的理解偏向主观化、情绪化,进而歪曲事实真相并公布于众,形成谣言。

从“雾霾事件”来看,主流媒体没有做谣言的催化剂,而是开诚布公地向社会公布可靠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危害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在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代表政府宣传主要信息,也成为切断谣言源头的“尖刀”。

实际上,“雾霾”并非2012年才出现的新鲜词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教授说:“在过去的每一个冬天,雾霾天气也都比较严重,但像今年这样,雾霾从北京一直延伸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数千公里连成一大片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5]雾霾很早就有,只不过是政府关注得少,媒体报道得少,我们的空气正受到最严峻的挑战。正因如此,才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主流媒体包括各大门户网站在这次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将“雾霾事件”从源头讲起,让受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也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和治理措施。

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首先,主流媒体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在“雾霾事件”发生后,包括新浪网在内的各大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纷纷报道,对“雾霾”、“PM2.5”等专业术语作了详尽的解读,并且跟踪报道每段时间内个人、责任单位企业、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内容准确及时,这样一来,谣言便会不攻自破。但若在事件发生后,采取“压新闻”、“捂新闻”态度,则可能会造成恐慌,导致不稳定因素生成。

其次,遏制谣言和不实信息。在全国雾霾天气较为严重的时期,在网络上各种谣言也在传播,而且关注度很高,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这种情况下,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由主流媒体发布官方消息,向民众答疑解惑,使民众对雾霾天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效引导舆论方向。例如,网上曾有谣言说需要防毒面具才能防御PM2.5的侵袭,这引发民众在网上抢购防毒面具。此时就需要媒体站出来为公众讲解如何选取合适的防护工具——市面上最常见的棉布口罩和医用口罩对于防御PM2.5是基本无效的,而活性炭口罩对于防御PM2.5的效果也十分有限,最为有效的防护口罩是N 95型口罩,这种口罩虽然佩戴起来不舒服,但是对于PM2.5的滤过率一般在95%以上。这样的权威解释一出现,网络上的流言就无立足之地了。

再者,各大门户网站在发布权威信息和新闻时,消息下方都设有讨论区,允许受众留言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传播者发出的消息能够得到受众的反馈,将反馈收集起来后进行分析研究,也能从中找到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因为在我们的网络受众中,也不乏专业的科学家和学者,反馈的意见很值得研究借鉴。

在此次“雾霾事件”中,媒体作为传播者,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公共卫生事件与民众的健康息息相关,而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尤为重大。所以,在报道此类公共卫生事件时,媒体应当承担起责任,尤其是借助诸多“公共修辞”[6]的途径完成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及相应的社会动员,以维护稳定为基础,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讨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尽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涛.图像政治:环境议题再现的公共修辞视角[J].当代传播,2012(2):24.

[3]田鹏,贺涛,华璐,等.霾国求治[J].财经,2013(2):42.

[4]刘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三重叙事语境探析[J].中国电视,2012(9):85.

[5]雾霾究竟从何而来[N].京华时报,2013-02-01.

[6]刘涛.网络造句:公共议题构造的社会动员与公共修辞艺术[J].江淮论坛,2012(1):188.

猜你喜欢
新浪网谣言空气质量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智珠
平静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听声定位 粘蝉高人数分钟捉蝉数十只
谣言π=4!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谣言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