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坡,肖智勇,谭 涛,邓雪松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随着高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变革,医学高等院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合格的农村医学人才,从2010年底到2011年8月,课题组对全国12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农村医学专业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就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和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不完善,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学校拥有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体现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学校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引进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和硕、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可以扩大师资规模,优化师资结构,降低生师比例。但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着经费少、基础薄弱,缺乏研究平台和学术团队等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故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除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外,还应依靠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即“立足于培养、着眼于提高、有选择引进”,由引进借鉴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师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各个学校对师资培养普遍缺乏统一、有效的教师培养指导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机制,培养模式也不能适应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通过现有条件,制订教师发展规划,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培养农村医学人才需要和教师成长规律的分层开发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培养团队、培养内容、培养标准、培养过程、质量考评、管理制度等[3],其中,培养内容和培养标准是核心要素。调查的12所学校均没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能力标准、培养计划、培养大纲、培养团队、考评指标等。培养体系不完善是制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据前期调查结果显示,86.44%的教师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虽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但临床工作经历短甚至缺乏。38.9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立即胜任临床工作,47.46%的教师认为自己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才能胜任临床工作,13.56%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临床工作。可见,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临床实践能力较弱,需锻炼后才能胜任临床工作。由此可见,要将临床实践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则需更长时间。
各校均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具体要求,没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办法,更没有与教师的晋职晋升挂钩。
根据农村医学实践教学特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培养团队、培养内容、培养标准、培养过程、质量考评、管理制度等[1]。
加强校院、校校合作,可在已建立的校院合作组织(如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理事会)的协调下,由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和具有教学经验且临床业务能力强的医师共同组成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团队。以这种模式组建的培养团队可以保证团队人员的相对稳定,也是教师快速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必要保障。
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应该在教学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3方面进行。(1)鼓励青年教师到医院参加实践,并制定相关制度。各系(部)可根据教学和教师实际,制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临床技能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对口医院挂职锻炼,获取临床实践经验,参与疾病诊断、病人管理等,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证书,使更多青年教师成为拥有“双证”的“双师型”人才。(3)加大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力度,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将实践教学课用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考核,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承担校内实践教学任务和校外实习指导工作,通过让其参与实践教学和开展技能训练竞赛活动,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4)建立青年教师校院联动培养制度,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强校院人员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聘请行业专家承担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加快高技能青年教师的培养速度,提高培养质量。(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在职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提供学费和差旅费,减少教学任务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毕业返校后给予安家费等[4]。
根据医学专科教育的特点,有依据地选择重要指标,并丰富指标内涵,确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标准。可初步选取职业态度、专业知识与素养、教学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研究与发展能力6个领域,作为评价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本指标[5]。同时,还必须根据农村医学人才的执业能力要求,分别制定农村常见疾病诊疗、农村常见急危重症处理、医院转诊、农村预防保健和农村基层健康宣教5个标准[6],作为衡量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能力的指标。只有建立了培养标准,培养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过程应包括岗前培训阶段、实践锻炼阶段和职后培训提高阶段。新教师必须接受全过程培养,在岗教师必须定期培训。根据培养对象、培养阶段不同,分别制定培训方案、工作计划和目标要求,进行分类培养,使培养工作系统、规范、有效进行。
依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6个领域和各项能力标准,科学构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各考评指标要设置好权重,要能综合评价教师接受培训后在职业道德素养、现代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提升。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鼓励教师到临床一线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按照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目标的原则,加强对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与考核。各部门领导要经常到医院了解教师实践期间的情况,帮助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检查评估,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教师临床实践的各项规章制度,彰显常态工作的规范性。教务处和人事处要与各部门一起,着手建立教师临床实践考核和登记制度,加强对教师临床实践的过程督察与抽查,并将教师临床实践的考核情况纳入其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聘任、晋档、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之一。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由所属部门和教务处、人事处共同管理和考核,以所属部门管理为主[7]。
近年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也逐渐凸显,并引起学校重视。健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是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但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仅仅依靠学校和医院层面采取的措施还不够,还有赖于政府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行主导,甚至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以持续提升。
[1]曾智,车玮,王红云,等.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技能体系的构成与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53-854,872.
[2]王翰华,徐茂华,王和平,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4):13-15.
[3]杨燕初,覃汉宁.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42-44.
[4]王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5):38-39.
[5]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4):51-52.
[6]何农.论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4):141-142.
[7]李玉云,郝艳梅.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