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护用药理学为例

2013-03-18 16:21王雁梅任京力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校院工学药理学

王雁梅,任京力,毛 讯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1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进行护用药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整体上,我国高职课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基于工作过程和生产任务探索了多种课程建设模式,开发了大量以高职学生为对象的高职教材,引进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等。但纵观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改革现状,高职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价值取向模糊、课程改革理念繁杂、课程开发过程封闭、课程开发主体单一、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学生主体缺失等问题[1]。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课程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载体,其最终目的不在于教育过程本身,而在于能否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在微观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层面,我们认为,应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视角切入,探索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个体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1,2]。

护用药理学是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临床课程间的桥梁课程。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直接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药物治疗”服务。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了课程的“学科完整性”,却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性”,更无从反映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关联性”,因此,迫切需要借助校院合作平台,校院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对该课程重新定位并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应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采取开放式、校院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以工学结合、能力发展为导向开展课程实施与评价,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用药理学课程体系。

2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进行护用药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借助校院合作平台,修订护用药理学课程标准。明确护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护用药理学课程体系中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完整的学习情境,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对象、工具与要求等。使学生在完成知识传承的同时,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关注点为师资队伍建设及ELearning平台建设。依托医院,致力于构建“双师”队伍,既重视来自临床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又要通过为专职教师提供相应岗位的途径,整体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加强E-Learning即电子学习平台建设,包括药理学精品课程申报网站、课程教学网站、Moodle学习中心的建设。电子学习平台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工学结合及课后在线学习的需要,实现师生间的远程互动交流。

(3)以工学结合、能力发展为导向,开展护用药理学教学。护用药理学将一系列知识以工作任务、项目、活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强调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习内容紧贴工作实际,采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模式,将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发展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和个人课表。

(4)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能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往笼统的定性评价(其针对性、指向性不够明确,评价方式单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组织好课程评价活动,从而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以适应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变化,推动课程建设不断地持续改进。我们邀请校内督导组、学生、后续课程教师、校外同行专家、用人单位等对本课程进行了综合性评价,选取的评价指标是:教学内容选取的适宜性,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后辅导的执行效率,教学设备的充分性及应用效率,学生在具体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应用、任务完成程度等。

3 对以能力发展为核心进行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视野下,我们探索了开放式、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护用药理学课程建设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校院合作,全面提升我校办学质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对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课程情境的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做成事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即使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完整,也能掌握完成工作的方法,因此,将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其设计必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3]。

(2)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师、医院一线临床专家共同承担课程的实施任务。同时,应对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参与者——学生给予重视,关注他们的思维发展规律,考虑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个体积极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并内化为个体经验的有意义学习。

(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往基于个体知识获得的评价方式,以概念性知识识记、再现为主的考核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中不再占主导地位,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态度和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同时,引入行业专家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改变以往只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在课程评价结果的应用上,不单纯将其用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而是用于课程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

[1]欧阳丽.基于能力发展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1,27(9):12-15.

[2]宋国华,崔明辰,张蕃,等.依托高职集团实现校院合作共赢共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5):32-34.

[3]任京力,王雁梅,王瑞芳,等.基于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职护用药理学课程说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1(12):1257-1259.

猜你喜欢
校院工学药理学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
艺术药理学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工学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