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语言大师的语言习得之路及文化身份构建

2013-04-01 20:17蔡宇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赵元任身份英文

蔡宇学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在纪念一代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活动中,再次翻阅赵先生的早年自传《从家乡到美国》,不由让笔者萌生了寻觅大师语言习得之路的想法。“自传是极其个人化的、富有想象力的社会文件,它能够检验、逃避甚至被动地屈服于特定的社会或心理理论或政治宗教的意识形态。”[1]赵先生的早年回忆《从家乡到美国》[2]中所涉及的个人情感、经历乃至矛盾冲突,都是宝贵的文本资料。赵先生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融合,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语言习得范例。赵先生不仅熟悉语言的社会功能,更为人所钦佩的是他对语言及意义的敏锐而准确的理解。因而,本文主要就赵元任先生《从家乡到美国》书中所出现的语言习得与文化身份构建元素,结合评价理论加以分析,以期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一、赵元任的语言习得态度

评价系统产生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后来,马丁等进一步发展了韩礼德的评价系统。他们主要以词汇作为体现的形式特征,把评价定义为:与价值的评判有关,是语篇中协商的态度类型,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价值的源泉和把读者分类的方式[3]。根据Martin & Rose[4],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参与和分级,态度又可进一步分为情感、判定和鉴别。情感指性情和情绪上的反应,通常由心理反应过程来实现。情感表达的价值在于它可能是说话人对某个现象采取的姿态的最明显的表现。说话人用这些语言资源来表达事件或现象对他们在情感上的影响,并从情感的角度评价该现象。判定系统指一系列由制度确定的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和判定有关的社会规范有:规则和规定、模糊定义的社会期待和价值系统。鉴别是评价产品和过程的系统。鉴别包含了处于美学这个大范畴下的价值,以及“社会评价”这一非美学范畴,包括诸如significant,harmful等意义。可以把鉴别看成是被制度化了的一系列对产品、过程和实体的积极或消极的价值观[5]。

赵元任的自传中多次提到在学习英文以及多种方言时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待语言习得的态度变化,其中所包含的大量评价性资源有利于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态度因素。《从家乡到美国》主要分为“早年回忆”“第二个九年”“在美十年”三部分,笔者将就这三部分资料分阶段探寻一代大师的语言习得之路,展现其语言习得态度。

赵元任先生的童年在磁州、祁州、保定、冀州都留下了足迹,九岁回到家乡常州,一路学得了一些方言。不难发现情感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我小时候儿除了说不地道的京话以外,我喜欢听也喜欢学各地方儿的口音。”[2]25“喜欢”这个词完全展现了赵元任幼时对待方言的积极情感,这种强大的心理愿望持续较长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积极情感使得方言习得过程变得简单且避免了情绪受挫。

当然这个阶段除去情感因素,判定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态度范畴,其中包括对家庭环境、学习氛围的客观评价判定。“我小时候儿住的家,因为我祖父常换差事,所以差不多儿每一年换一个地方。”[2]23“我在冀州住得虽然跟保定差不多一样长,也许还更久一点儿,可是我没很学会哪儿的话——大概因为我们两回都是住得衙门里,跟外头人来往的少一点。”[2]32“这个老师严倒是很严,可是我们都喜欢他,因为他总给我们讲书。”[2]40“诗全是我母亲教的。母亲是那时候儿很有点才的女人。能写诗,能填词,写的一笔好字,还有昆曲也好,又能唱又能吹。”[2]35这些都是赵元任对于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影响的客观判定评价。由于祖父的多次升迁调动,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到多种方言。书房的先生以及母亲的严格教育也是培养语言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外部要素也使赵元任对于语言习得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态度。

在语言习得中,除了情感因素以及判定以外,鉴别范畴也是语言习得态度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熟是苏州以北江阴以东的一个县。那儿的话有些字别处人听起来觉得很怪。”[2]35“懂苏州或者常州话的人听起常熟话来都不太难懂。”[2]36可见,赵元任童年对于方言已有所鉴别,这使得他能够区分语言间的异同,并且寻找到最佳掌握途径。

在“第二个九年”中,赵元任先生的语言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从家中的私塾到在常州第一次接触现代化学校“溪山”,后又第一次离家前往南京就读江南高等学堂。在这期间,赵元任从接触方言到学习英文,他的语言习得态度也因此有所发展变化。

“谈到语言,我于此时在冯家对于学习英语发生兴趣,我并非认真在学,只是听表兄弟们读。”[2]81“有些学生一直想到美国留学,所以美国老师来教我们英文,我们大为兴奋。”[2]94“有一位真正说英语的嘉化先生作老师,我们全都乐于在正课之外,多学一点。”[2]95赵元任在“第二个九年”中语言习得态度仍为积极情感,从产生兴趣到大为兴奋到乐于多学,这种内在的情感绝非突发的、短暂的。

在这一阶段中,赵元任不仅将方言学习也将英语习得过程作为了评估对象。“我开始在沈问梅先生指导下,有系统的学习英文。沈先生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他不管我们能不能听懂,总是用英文快速讲解,这对训练我们听英语,一定颇有裨益。”[2]84“在夏季年中考试时,英文我得第一,各科平均,得第二。”[2]84“在他(嘉化)教导之下,我们发音进步很多,惟我们也学得若干美国南方口音,如zero读成dzero,lamp读成liamp,直到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不是美国一般标准发音。不过不久,我的中式英文便被改正。”[2]94在这一阶段的评价性语言中,既有直接也有间接的判定,溪山学校和江南高等学堂的学习过程对他的语言习得影响较大,外部氛围、教师引导以及自身兴趣的深化和天赋的开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开始的发音问题也并没有阻碍语言习得之路,关键是及时地修正和良好模式的延续。

在对所处的语言习得活动作出直接或间接判定的同时,赵元任“第二个九年”中的鉴别范畴也能觅得踪迹。“我觉得玩耍英文和玩弄中文,同样有趣,例如我曾问同学OICURAB是什么意思。”[2]95“我在南京读书的末期,选修了德文,以后留学考试成了我的第二外国语,我觉得颇有裨益。”[2]95这些表明赵元任在学英文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乐趣,并且在接触德文的过程中了解其价值,对于语言的兴趣以及形成的相应价值观对于语言习得者而言意义重大。

1910年开始,赵元任先生赴美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取得数学学士学位,后又在研究院读一年,后转入哈佛大学,于1918年修毕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康奈尔大学做物理讲师,1920年曾回到中国并结婚。在美的十年,赵元任更多地将英文看做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并且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在我读大学的初期,我的兴趣已经扩及语言、哲学和音乐。如我常说的,近几十年来我的主要职业是在语言方面,与其说是改变初衷,毋宁说是回到旧好。”[2]114“我对语言学发生浓厚兴趣是在选修戴维森教授所教音韵学之后。”[2]114“我继续对语言学发生兴趣,选修了葛然简教授的《言语学入门》。”[2]127“我在语言方面的兴趣在那些年代多少还保持。我是中文《科学》月刊在美国的编辑,写了一篇文章,阐明中国国音字母与东方声音之相互关系。”[2]148-149从这些陈述中可见,赵元任先生对于语言习得的兴趣和执着为他在语言学方面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再一次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兴趣和努力是通往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赵元任先生《从家乡到美国》这本早年回忆的本质在于他对他的学习环境、自我情感和他的语言天赋以及他的祖国当时情状的评价。这些判定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属于评价类别。那些针对汉语方言的种种判定帮助了赵元任先生方言大师的身份建构。同时书中的回忆也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位伟大社会语言学家的观念。尤其是赵先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做的评价使我们看到了他对语言学习的热爱以及从中获得的乐趣。在这些评价中,积极的情感要素占据了主要地位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偶有挫折但语言学习之路颇为顺畅。书中提到的两次小挫折也表明,他对人际关系的敏感也成为了他学习各种方言的推动力。至于书中对于家庭环境的评价,也向我们阐明了家庭对于他语言学习的态度,并且父母的才华以及家庭的熏陶都成为他兴趣培养、天赋开发以及今后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赵先生的语言天赋在他的语言习得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书中就语言天赋没有直接的阐述,这也显示了大师的谦逊。赵先生的学术成就固然与他的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密不可分,但书中的评价性语言更多地向我们展现了环境对语言学习的激发作用。在自我情感的表达中,爱国情怀虽只有寥寥数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赵先生对母语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之情。在美期间,他始终为中国人的身份自豪,同时也保持着一名社会语言学家的敏感度,这些文化要素都是他学术成就不可或缺的范畴。

二、赵元任的文化身份构建

在讨论语言与文化关系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所用的语言和该群体的身份这两者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通过口音、词汇和话语模式,说话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同时也被别人认为是属于这个或那个言语群体。这种认同和归属感使个体得到力量和骄傲,也由于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用同一种语言,而感到一种社会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延续性[6]。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学得一门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他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赵元任先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充满了对掌握语言的强烈愿望、自我肯定以及各种挑战,尤其是对语言及其相应文化的敏感辨识。可以说,赵元任先生在美的十年是他西方文化认同以及身份构建的重要过程,也是其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身份构建之路。

在留学美国之前,赵元任在常州溪山学校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英文,后又就读江南高等学堂,并且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有些学生一直想到美国留学,所以美国老师来教我们英文,我们大为兴奋。他名叫嘉化,田纳西州那什维尔市人,是我的第一位美国老师,在学生中颇孚众望。”[2]94可见,当时的赵元任也有留美深造接触美国文化的愿望,见到美国老师的兴奋之情也表明了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阶段赵元任为文化身份的构建所付出的努力。“有一位真正说英语的嘉化先生作老师,我们全都乐于在正课之外,多学一点。我借他的World′s Work一书看;读过林肯传。为了查生字,我以五元买了一本韦勃斯特所著的大学字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现在我书桌上仍有一本(版本不同)。我最喜观看的书是福兰克林的自传,看过之后,我决心作一个完人。我也看过迈尔所著的世界通史(Philip Van Ness Myers′General History),忘记是历史课本呢还是课外读物。我被书内倡议的‘世界国’所强烈吸引,当即决定参加成为世界公民。”[2]96事实上,在溪山学校和江南高等学堂的几年中,赵元任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英文以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小说、译本和传记。这些广泛阅读很大程度上对他内在的文化身份构建产生了影响,“决心做一个完人,戒除一切恶习”。

此外,赵元任还与他的美国老师嘉化经常接触,并前往家中拜访,展开讨论。“嘉化老师对我及同班章元善同学特别好。在他返美结婚回到南京后,常请我们两个到他家吃晚饭,有时私下作礼拜,由嘉太太奏风琴,以后弹钢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钢琴。”[2]97这有助于他了解西方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其他的文化知识。赵元任参加的一些西方名人的演讲也增强了他成为目标言语群体的归属感。“天津青年会的罗勃生先生两次来江南高等学堂演讲,一次是在1909年3月,一次是在10月,他说的一口纯粹北方话,略带天津口音,但毫无美国口音,使我印象颇深。”[2]98这些都为他提供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不仅强化了他学习英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更易于接受西方文明,与固有的中国文化产生融合,为他赴美之后新的文化身份的构建提供了条件。

赴美之后,赵元任的文化身份构建进入重要阶段,是一个逐步顺应、自我肯定乃至融合超越的过程。“我喜欢看电影和话剧,像买‘庆典音乐会’入场券一样,我也排队买罗伯森所写的《哈姆雷特》话剧。我对戏剧兴趣这样浓厚以致加入中国学生戏剧活动,英文教授桑普生曾指导我们演出邓桑尼爵士撰写的《失掉的帽子》。我甚至试写剧本,那是一出独幕剧,名为《挂号信》。”[2]117“1915年1月及2月,我去程奈塔代(Schenectady)拜访达维一家人(Wheeler P.Daveys)、奇异公司(G.E.Co.)和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这是我第一次拜访美国人家庭。”[2]121“在美国于1917年4月17日对德宣战时,我不得不于1917年6月15日向征兵局登记为外国人,以免服役,直到50年代我才归化为美国人。”[2]130从以上的这些陈述中不难看到,赵元任赴美后,积极地参与到美国的文化活动中,这些都为他更快地熟悉美国社会、融入西方文化提供了平台。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赵元任又游历了美国,从风城芝加哥到加州,又回到康奈尔教授物理。在美的十年,赵元任逐步地融入了美国社会,将中西方文化有效地整合,构建了新的文化身份。

三、结语

《从家乡到美国》这本书中的评价表达使我们看到了一代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的语言习得之路和文化身份的构建。本文分析一个成功语言习得者的范例,尤其是习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能为语言习得和教学提供实际参考价值,也为语言习得者的自我评估和判定给予了良好示范。此外,分析类似于赵元任先生这样的跨文化自传在人际意义的朝向上也极具开放性,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Stone Albert E.Modern American Autobiography:Texts and Transactions[M]//I Eakin,Paul John.American Autobiography.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1:95-122.

[2]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9.

[4]Martin James,Rose Davi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2003:5.

[5]李战子.跨文化自传与英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42.

[6]Kramsch Clair.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65.

猜你喜欢
赵元任身份英文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领导者的威信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