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阈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事业

2013-04-11 06:26皮海峰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工农学校教育

王 进,皮海峰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民生问题直接关乎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建国初期发展严重滞后的教育现状完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大众对教育的渴求及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国民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全国80%以上的青壮年是文盲,在少数民族中文盲率更是高达95%左右;即使在人民解放军中,文盲率也达到 70%左右。[1](p347、412)新中国成立时,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而初中入学率仅为6%;高等教育方面,全国在校生数11.73万人,大学毛入学率仅为0.26%,居世界最落后国家之列。[1](p347、412)

二是国家掌握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1949年全国只有小学34.68万所,在校生2439.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1](p347、412)与此相对应,各类教会学校大量存在,占当时教育机构的比例很大。据1950年6月1日《马叙伦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当时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7所,其中教会设立的学校24所,约占总数的10%。[2](p25)此外,直接由美国给予资金支持和赞助的学校数量更多,在中国各类学校总数中所占比例更大。刘少奇在1949年7月4日给斯大林的报告中写到:“仅仅英、美两国,在中国设立的专门学校与大学校就有31所,神学院32所,图书馆29所,文化团体26个,中学校324所,小学校2364所”。[3](p12)

三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根据1951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的估算,1951年到1955年,全国需要教师的增加量至少为小学教师100万,工农教育教师15至20万人,中等学校教师13万,幼儿教育教师至少数万人。[4](p28)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来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渴望。

一、人民受教育权利的宪法保障: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

关于新中国的教育,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5](p1083)新中国成立,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摆脱了被奴役的状态并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但在文化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为此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首先通过制定宪法,使新中国的教育工作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

第一届政协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其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共和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从性质上保证了新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大众的文化教育。其次,明确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任务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此外,《共同纲领》第42至49条还对这一方针做了具体阐述,包括理论与实际教育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加强中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 《共同纲领》的精神,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为国家的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提出教育工作的发展应是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强调必须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普及上面,并将这种教育与国家建设的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使教育有计划地配合生产建设,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同时,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向工农开门,招收工农干部和工农子女入学。这次会议为建设新教育和改造旧教育做出了更为具体地部署,标志着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大众教育的根本转变。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在第九十四条中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指出“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这样,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生的人民政权用国家大法的形式保证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即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破旧:使人民行使办教育的主权和权力

按照《共同纲领》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人民政府着手改造旧教育。

首先,处理接收教会学校和外国人资助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旧中国有一批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包括高等学校20多所,学生1.45万人;中等学校514所,学生1.6万人;初等学校1133所,学生18.8万人。其中接受美国津贴的约占一半以上。[6](p3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的处理原则为,在遵守中国政府法令的条件下允许其存在,允许它们继续接受外国津贴。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六十五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责成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同各有关部门,迅速定出实施办法,完全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会议同时还通过并于次年1月公布了《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1951年1月,教育部根据政务院的决定发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规定1951年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全部处理完毕。按学校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处理办法:(1)改为公立;(2)改组董事会与学校行政,行政权属中国校长;(3)改为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解除美籍人员的董事及学校行政职务,美籍教师思想言行反动者予以辞退,其余留任。中国籍教职员工一般原职留用,待遇照旧。到1950年底,全国共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0所,其中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9所改为人民自办,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国人民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自主权。

其次,接办私立学校。1952年6月之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贯彻《共同纲领》公私兼顾的原则,采取了允许私立学校存在并对无法维持的学校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的保护政策。当时,全国共有私立中等学校1412所,教职工3.4万人,学生53.3万人,占全国中学生总数26%;私立小学8925所,教职工5.5万人,学生160余万,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3%。[7](p120)1952年 6月,毛泽东正式作出批示:“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6](p59)随即,教育部发出指示,决定从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完成对私立中小学的接管工作,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年接办工作全部结束。

建国初期对教育主权的收回和对各类私立学校的接管,将各类教育统一到党和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保证了广大劳动人民公平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三、立新:让工农大众充分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新生的人民政权根据《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在全国各地“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共和国教育史上出现的教育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教育和大众教育。建国头七年,人民政府先后进行了学制改革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而其中最能彰显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当数在全国推行的扫盲教育和工农速成教育。

1.新学制的平等性和人民性保证了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将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等正式纳入学校系统,形成工农速成教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正规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决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人民性和平等性,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它明确并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使城乡人民群众的子女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也反映了广大政治上翻身、物质上获得基本保障的劳动大众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扫盲教育为工农大众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首次提出 “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1950年9月,教育部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新中国首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明确了工农教育的基本任务,规定了工农教育的具体政策和措施。195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厅、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等部门,这是全国专管扫盲工作的统一机构。1953年11月颁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为了协助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扫除文盲的运动,1956年3月,还成立了由陈毅任会长的群众性的扫盲领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到1957年,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专事扫盲教育的领导机构。

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共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51年至1953年,共扫除文盲701万人;第二次是在1955年至1956年间,共扫除文盲1100万人。在扫盲运动中,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模范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 “速成识字法”引发了扫盲高潮。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全军的文盲。在其影响下,共青团中央于1955年12月发布 《关于在七年内基本扫除全国青年文盲的决定》。农村基层组织也出现了农民自创“识字记工课本”、“民教民”等扫盲好举措。

建国之初的扫盲运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丰富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生活。通过这次运动,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已经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有着重要意义。

3.工农速成教育等社会教育使新中国的教育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教育。

工农速成教育等社会教育是新政府关注民生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权利的又一举措。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而当前的中心环节,应是机关、部队、工厂、学校普遍设立工农速成中学,吸收大批工农干部及工农青年入学,培养工农知识分子干部,同时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对于发展社会教育,毛泽东提出既要注意干部职工文化层次的提高,也要注意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毛泽东说:“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5](p1083)因此,对于随后开展的业余教育,政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了 《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及《关于冬学转常年农民业余学校的指示》等文件,对社会教育的学制、课程与学习组织形式,教师、教材与组织领导以及经费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新中国将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识字学校等社会教育纳入新中国的学制系统,给工农大众提供了更多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通过举办社会教育,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思想觉悟得到显著提高,新中国的文化教育真正成为了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此外,国家还不断发动社会资源参与到社会主义教育中去,包括“发动群众集体办学”、“鼓励私人办学”、“组织多种形式办学”等等。在充分健全和增设公立学校的基础上,允许群众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以满足群众子女入学的要求。195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指示,确定了“公立与民办”成为“今后几年的方针”。到1952年,全国有小学52.7万所,在校学生5110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09.5%;有中等学校6059所,在校生314.5万人,与1949年比增长147%。[8](p58)多种资源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4.丰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以满足人民发展需求。

国家除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外,还通过在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举办函授、夜校等成人教育形式来培养高层次人才。1950年1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中国人民大学要尽早开办夜校”,以满足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了函授教育。随后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逐步得到推广,到1955年我国已有7所普通高校附设函授部。1956年,高等教育部决定自当年秋季起在复旦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大学举办函授教育。同时,有9所普通高校附设夜校部,此外还有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其他业余高等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缓解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民生发展的渴望。

[1]中国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5.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7]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8]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工农学校教育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福建工农武装革命的先声——平和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