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好”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流变

2013-04-11 07:55刘金勤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南戏杂剧补语

刘金勤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100))

程度副词“好”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流变

刘金勤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100))

程度副词“好”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唐宋时期尚带有南方方言色彩,元代已经成为纯汉语地区南北通用的词语,广泛使用于杂剧和南戏中。肯定式“好不”在元代虽已出现但用例较少,明清时期才频繁使用并沿用至今。

程度副词;好;好不

《说文》:“好,美也,从女、子。”本义是指女子容貌美,引申为指一切的美好之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关于程度副词“好”产生时间和使用状况,前人有不同的看法。向熹认为“产生于宋代,元明普遍应用”[1](p120-122),蒋冀骋、吴福祥认为“始于唐,但还十分少见,入宋以后多起来”[2](p50-53),武振玉则认为:“产生晚唐时期,但是非常少见,宋代开始略为多见,但是较多的应用还是从元代开始,明代是使用的顶峰时期。”[3](p59-60)这种分歧与程度副词本身的主观性密切相关。

一、“好”在唐宋时期的虚化

关于程度副词“好”,吴福祥研究发现最早的用例出现在唐代具有西北方言色彩的《敦煌变文》中:[3](p59-60)

者汉大痴,好不自知。(敦煌变文校注·燕子赋(一))

在晚唐五代具有长江流域及江南方言色彩的白话文献《祖堂集》中“好”的使用十分频繁,“好”主要出现在三种句式中:A好+动宾;B好+数量名;C好+个+名词。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类:好+动宾

问:“万里无云犹是傍来日,如何是本来日?”师曰:“今日好晒麦。”(卷四)

霜云:“洪水滔天,流浪去也。”师云:“与摩则正好著力。”(卷六)

牋牋师问安和尚:“只这一片由地,合著什摩人好?”安和尚云:“好著个无相佛。”(卷十九)

此类为“好+动宾”结构,三例中的“好”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在语义上却与两个小句有逻辑联系,尤其是最后1例,参照问话,可知“好”就是“合”即“容易、便于”的意思,将之看做关联副词为宜。[4](p45-46)这种用法在《祖堂集》中最为普遍。

B类:好+数量名

好五六百人聚头。(卷四)

该例中“好”修饰不定数量词,可以看作程度副词,但这种用法十分少见。

C类:好+个+名词

归宗云:“这一片田地,好个卓庵。”(卷十六)

抚师背曰:“好个佛殿,而佛不圣。”(卷十六)

此类为“好+个+名”与现代汉语感叹句如出一辙,但“好”的性质却可以作两种分析。第一种方式将其分析为“形+量+名”结构,但是在该书中,“好个”有10见,却无“好+量词”以及“好+数+量”的用法,可见“好个”已经具有较强的凝固性,或者说“好个”最初是由“好”修饰“(数)量短语”逐渐凝固而成。于是“好个”就有了第二种分析,副词“好”与助词“个”,“好”作语气副词或程度副词均可。尤其从下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好”与“个”之间的界限日益消融,“好个”已经凝固成词:

乃云:“好个一镬羹,不净物污著作什摩?”(卷六)

该例“好个一镬羹”为“好个+数量名”结构,此处“个”不可能再作量词分析,只能作助词看待,而且“好个”在“数量名”结构之外,应当作固定结构,且分析为语气副词。

从以上分析可知,《祖堂集》中“好”修饰形容词或心理动词的用法均未出现,“好个”作语气副词的典型用法也不太常见,笔者倾向于将“好”“好个”看作语气副词的萌芽状态。

语气副词与程度副词在副词系统内部是一个连续统,句法位置和语义功能均十分相似,加之研究者分析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所以二者常常纠缠不清。正因为如此,对于同一种语料,其处理的方式和统计的数据往往大相径庭。①关于程度副词“好”在《祖堂集》中出现频率,武振玉、温振兴认为未见,孟艳红认为有10见;在《五灯会元》中,武振玉认为有10见,温振兴认为7见,孟艳红认为64见;在《朱子语类》中,杨荣祥认为未见,唐贤清认为41见。可见对程度副词的界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无论统计结果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好”作为程度副词在唐代尚处于萌芽期,不仅数量极少,用法也不够典型,尤其是“好“修饰形容词的用法极为鲜见。这种统计数据的差异正是程度副词的复杂性和主观性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必而且也无法苛求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应当在进行数据统计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定性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宋代“好”作为程度副词的用例渐长,且结构类型更加丰富。本文选取《五灯会元》中数例加以说明:[5](p55-57)

师一日入僧堂向火,有僧曰:“今日好寒!”(卷十三)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卷六)

穿寄墙壁,好不丈夫!(卷二十)

保福曰:“好一朵牡丹花。”(卷八)

山举手指曰:“这里好片地。”(卷七)

师曰:“好个师僧子。”(卷十)

与《祖堂集》相比,《五灯会元》中副词“好”具有了诸多新的句法组合,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这是“好”作为程度副词最重要的语法功能。此外,在《祖堂集》中“好”仅与“个”组合,在《五灯会元》中“好”还与多种名量词组合,可以修饰否定结构,这些都充分显示出程度副词“好”在南方语料《五代会元》中语法功能的完备。

二、“好”在元代的分布

在元代语料中,程度副词“好”主要分布在南戏和杂剧中。邢福义先生曾认为现代汉语中“好”是具有南方色彩的副词[6](p78),为了检验元代“好”的使用是否具有地域差异,在此分别考察“好”在南戏和杂剧中的分布状况。

1.“好”在南戏中分布状况。

A.好+形容词

这秀才好怪么,你去不得。(琵琶记·十五)

房儿里好凄凉!(小孙屠·十)

前日我好险!(小孙屠·十)

此类用法最为常见,“好”修饰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这不仅是“好”作为程度副词的鉴定标准,也是其作程度副词的主要功能。

B.好+动词短语

(1)好+心理动词

不曾见这般好笑。(琵琶记·十五)

你好忘恩义!(小孙屠·十八)

(2)好+状语+动词(或短语)

你一似萧何不赴宴,你好难请。(错立身·五)

小哥,你好难得见。(错立身·五)

酒病好难医,今朝醒觉迟。(错立身·九)

此类结构“好”在语义上指向动词前面的形容词。如果没有形容词,该结构中“好”则为情态副词,表“容易”之义而非程度副词。

(3)好+其他动词(短语)

女娘撩乱隔墙花,好似半仙戏耍。(琵琶记·三)

好似我双亲摸样。(琵琶记·三十六)

好教人鸳衾坦冷落,须闲了我一个枕头儿。(小孙屠·九)

此类句子以“好似”居多,因为“相似”有程度的差异,所以能用“好”去量化。最后一例“好”用于使役句中,语义指向句中的形容词“冷落”。副词在句中的语序往往影响其语义功能,位于句首的辖域大于句中。“好”位于句首,不仅仅对句中的形容词有修饰功能,对整个句子也起到强调作用,兼有程度和语气双重功能。

C.好+(一)+量词+名词

好一个戴冠的君子。(琵琶记·三)

这回好个风流婿,偏称洞房花烛。(琵琶记·十八)

D.好+形容词+名词

老鼠咬了葫芦藤,小姐好快嘴。(错立身·十二)

E.好+否定形式

今后,方信你彻底澄清,我好没来由。(琵琶记·三)

这秀才好不晓事。(琵琶记·十五)

我爹好不顾仁义。(琵琶记·三十)

“好+不”或“好+没”均为否定意义,“好”强调否定意义。

F.“好”作述补结构的补语

你两个骗得我好也!(琵琶记·三)

该种用法仅仅1例,程度副词“好”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很”。程度副词作状语是一般功能,作补语是扩展功能。不同的句法位置往往带来不同的句法意义和句法功能,语序的改变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语义效果和语用目的,由于句末是语义的焦点,作补语时强调的语气更强烈,所以汉语史上程度补语“甚、很、透、极、死”等均表达极性量[7](p89),其主观化程度均比同类的程度副词作状语要强。“好”作补语的用法反映了该词使用频率之高以及强烈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元代南戏中,“好”作为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数量短语等多种句法结构,甚至可以作补语,显示出完备的语法功能。

2.“好”在杂剧中分布。

A.好+形容词

这老子,你好无礼!(铁拐李·一)

这婆娘好歹!歹!歹!(铁拐李·楔子)

B.好+形容词+名词

嗨,好大雪呵!(追韩信·二)

C.好+名词+形容词

好命薄呵!(竹叶舟·一)

D.好+一+量+名词

好一个圣明的皇帝!(七里滩·三)

E.好+是+其他

①好是+形容词:

俺这打鱼人好是快活!(竹叶舟·二)

好是伤情!(替杀妻·二)

②好是+形容词+名词:

您好是轻薄相,我又不寂寞恨更长。(陈抟高卧·三)

③好是+动词+宾语|补语;

好是烦恼人咱!(霍光鬼谏·三)

你好是下得呵!儿呵!好儿!(介子推·三)

以上例句中的“好是”均是“好”的强调用法,主要是为了适应双音节化的韵律需要,“好是”修饰双音节比“好”更有优势。此外,“是”在元代已经具有强调的语气副词的用法。如下例:

(净丑白)弹得好!(末)是好。(琵琶记·三十三)

F.好+动+宾语

将军,你好小觑人!(博望烧屯·一)

这厮好损人安己,不合神道!(磨合罗·楔子)

好伤感人呵!(追韩信·一)

G.好+交|教+主语+动词:“好”用在使役句中十分常见。

好交我难摘难离。(赵氏孤儿·二)

好教我心忙怎语。(焚儿救母·楔子)

听的道火焚了尸骸,好交我没乱杀。(铁拐李·楔子)

该句式中“好”位于使役句的句首,强调语气比位于句中更为强烈。末例中“好交我没乱杀”有两个程度副词“好”“杀(煞)”分别充当状语和补语,其强调语气更强。

H.好+动词+补语

你撇了俺两口儿,远处充军去,好下的呵!(薛仁贵·楔子)

I.好+否定式

好不聪明愚浊汉,疾省悟报官囚。(竹叶舟·四)

岳孔目,你好没分晓。(铁拐李·二)

你好不知个礼法。(汗衫记·二)

好没监量,出家儿怎受贤魔障。(陈抟高卧·四)

J.“好”用于比较句中

看这后生形像,好似孩儿模样。(看钱奴·三)

嗨!好似呵!便是一个印合脱将下来!(汗衫记·四)

哎!阴司景界,好与人世不同呵!(霍光鬼谏·四)

比较句由于有量级的差异,可以受副词修饰。前两例比较“相似度”,末例比较“不同处”,后一种句式南戏中未见。

从以上分析可知,“好”在杂剧中不仅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或短语,还可以修饰比较意义的动词(好似),可以用在多种句式当中,句法功能完备,除了表示程度高之外,还兼有强调语气,因此多用于感叹句中。

3.杂剧和南戏分布对比。

从出现语境来看:杂剧中的“好“往往出现在感叹句中,有语气词“呵”与之呼应,而且多用于宾白中;南戏中“好”往往用于陈述句中,无语气词“呵”与之呼应,在宾白与唱词中均常见。

从出现句式来看:在杂剧中,“好”在使役句中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在比较句中出现了否定用法;在南戏中,“好”出现了作补语的用法。从总体上看,两种语料中“好”的频率相似,功能相当,可以说在元代,程度副词“好”已经成为纯汉语地区南北通用的词语。

如果说“好”在宋代《五灯会元》中体现了南方词语特色的话,在金元时期“好”则逐步扩散而成为南北通语。在金代代表北方方言色彩的《董解元西厢记》中,“好“的用法极其常见:

你好毒,你好呆,恰纔那裏相見些!你好羞,你好呆,虧殺人也姐姐!(董西厢)

这充分证明起源于南方方言的“好”在金元时期已经没有地域差异,成为纯汉语口语中常用词语。在元代南戏和杂剧中,“好”出现的频率和功能基本相似,没有体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如果说“好”在唐宋时期尚是南方方言词语的话,那么至少在元代,“好”已经发展成南北通用的词语。

三、“好不”的虚化历程

关于肯定式“好不”(即“好不”=好)的出现时间,众说纷纭,袁宾先生认为是明代下半叶即十六世纪,何金松先生认为至迟在十四世纪元代口语中便已产生,孟庆章认为在南宋末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时就已出现。曹小云在元代《五代史平话》中发现1例“好不”的肯定式用法。[8](p150)

将咱妹妹嫁与一个事马的驱口,交咱兄弟好不羞了面皮。(汉史平话·卷上)

毫无疑问,此例中“好不”是肯定的用法,相当于“好”。但是在其他元代语料中均未发现该类用法,而“好”的其他用法在元代语料都基本具备。据笔者考察,《五代史平话》中“好”作程度副词仅仅4例。“好不”的肯定用法应当是“好”高度发展的产物,似乎不应该出现在这种使用较少的语料当中,尽管关于该书的成书时间似乎已成定论,吕叔湘、江蓝生、刘坚、袁宾等先生认为是宋元时期作品;宁希元、程毅中认为是金亡之前的作品。关于汉语史研究中的孤例问题,汪维辉先生认为对于早期的孤例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在没有确凿证据下,最好不要轻易否定例子的真实性。如果承认“好不”出现在元代,合理解释就是“好”经过宋代的迅猛发展,经常与否定副词“不”连用进而界限消弱而凝固成词,“不”成为凑足音节的化石词缀。

元代其他语料中“好+否定结构”均为否定意义,包括“好不”“好没”“好无”等,其中“好不”使用频率较高,在明代则已经有表肯定意义的“好不”:

俺这打鱼人好是快活!(元刊·竹叶舟·第三折)

俺这打鱼人好不快活也呵!(全元杂剧·同上)

以上两例分别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和经明人改编的《全元杂剧》中的同名曲目《竹叶舟》,元刊本的“好是快活”在《全元杂剧》中改为“好不快活也”,均表示“好快活”。这至少说明在明代,表肯定意义的“好不”比元代更为常见,且强调语气更为强烈。此后“好不”表肯定与否定两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程度副词“好”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唐宋时期尚带有南方方言色彩,元代已经成为纯汉语地区南北通用的词语,主要使用在杂剧和南戏中。清末,“好”主要集中在粤语区并一直保持在现代汉语中。[9](p61-65)肯定式“好不”在元代虽已出现但用例较少,明清时期才频繁使用并沿用至今。

[1]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武振玉.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4]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世界汉语教学[J]. 2002,(2).

[5]孟艳红.《五灯会元》程度副词[D].武汉大学,2004.

[6]邢福义.南味“好”字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1).

[7]唐贤清,李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史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语言研究,2011,(7).

[8]曹小云.《五代史平话》已有肯定式“好不”出现[J].中国语文,1996,(2).

[9]温振兴.程度副词“好”及相关句式的历史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2009,(9).

责任编辑 周 刚

H03

:A

:1003-8477(2013)06-0129-03

刘金勤(1975—),女,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南戏杂剧补语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