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与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立国之争

2013-08-15 00:44李晓波
中州学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马寅初立国工农

李晓波

虽然在晚清时期已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缓慢历程,但进展并不顺利。除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纷扰及西方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反工业化浪潮的影响。直到民国时期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到底是走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还是继续走工业化道路。如果继续工业化,又应如何处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40年代,思想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衡以时间和规模,尤其是论点的丰富和交锋程度,30年代的工农立国之争堪称其中的典型。这场论争学界已有研究,不过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具体观点的辨析上,且以声势较大的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和农村工业派为主。而以马寅初为代表的工农并重派的思想主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①本文试图对马寅初在这场论争中的立场、观点及其理由做些梳理和分析,并得出几点启示。

一、20世纪30年代工农立国之争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立国之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世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和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为谋求中国经济独立自主,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基础,权衡工业与农业孰轻孰重而展开的一场学术讨论。论争兴起于30年代初,全面抗战爆发后,论争归于沉寂。在这场争论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派别:

一是以农立国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梁漱溟认为英美的资本主义道路已经过时,苏俄的计划经济道路政治条件要求太高,中国有农业的基础和土地条件等优势,所以他主张乡村自救。1931年6月,他在山东邹平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积极开展乡村建设活动。晏阳初、高践四等人对此表示大力支持。不难看出,以农立国派所强调的是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的特殊国情。

二是以工立国派。乡村建设运动的蓬勃发展之际,吴景超率先表达了不同的观感。1934年11月他在《我们没有岐路》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虽然工业化有诸多弊端,但我们不可“因噎废食”;虽然有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我们不可“畏难退缩”。中国应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这种论断很快得到了陈序经、贺岳僧的响应。陈序经从文化层面着手,认为“新的文化的创造,与其说是依赖于乡村,不如说依赖于都市。”②贺岳僧表示相信,中国需要的“是推广优良的生产技术于一切生产事业,不是保守主义的复兴农村计划。”③面对以工立国者的质疑,以农立国者展开反驳,如姚溥荪撰文指出,复兴农村“不独可以提高农村的购买力,帮助工业化;且还可以消弭匪患,澄平政治;似为治本之要图。”所以“与其高唱中国工业化,盍若稍尽棉薄致力于乡村建设。”④梁漱溟则继续坚持自己的判断:“中国根干在乡村,乡村起来,都市自然繁荣。”⑤继续宣讲乡村建设理论。对此,陈序经再次撰文批评:“乡村建设运动,在名词上虽是很新颖,在理论上却有了多少复古的趋向。”⑥可见,以工立国派所看重的是工业化这一经济发展潮流。

三是农村工业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郑林庄。客观而言,郑林庄其实是赞同吴景超的工业化主张的,因为他指出“中国既然被卷进了世界潮流的漩涡里去,就是我们不去自动地工业化,终究也会被动地受人给工业化了。”但同时他又强调,中国经济还不是自主的,民众也缺乏科学意识,所以并不具备发展都市工业的条件。为达成工业化目标,“应该在农业上想工业化的办法”,发展小规模的农村工业。农村工业“是在每个农家里,或乡村工厂中,集家人或乡民来共同进行的,是不需要大量的资本的,而且是注重在过剩劳力利用的。”⑦较之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这种主张显然已有所超越,不再将农业与工业视为对立的两极。郑林庄的农村工业思路得到了方显廷等人的支持,但青年经济学者张培刚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把农村工业当为中国经济建设的路径,不但在理论上近乎开倒车,在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⑧可行的应是工业化道路。

四是工农并重派,这一派的学人大都注意到工农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王子建认为经济建设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业与工业同样重要;⑨曾克熙指出,农村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不兴,工业不兴,所以农业不振。“工业者靠着农业者供给它们以食料和原料,而它们则以种种的工业品供给与农业者,和农业者交换。农业者便靠着工业者供给它们以种种的工业品而提供其农产物。”农业与工业,既分工又合作,结果就是产品丰富。“农工当相依为命,必求其同时并进。”⑩李柔远认为,工业与农业“合则共荣,分则两败。”(11)工农浑然一体,不仅事实上分不开,而且讨论时亦不能分开。重工或者重农,皆非立国的大道。

二、马寅初的工农并重主张

“欲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只有一面复兴农村,提倡工业,使一部分之农民得在工业上谋生活。一面开垦荒地,增加每户农家享有之亩数,以维持其生活,且重农亦必须重工,否则农产品在工业上之需要,不能增加。而重工亦必须重农,否则工业品在农村中之销路,不能推广。故农与工两者相依为命,不可偏重。”(20)在这里,马寅初明确回答了农业与工业孰重孰轻的问题,表达了工农并重的思想主张。马寅初之所以主张工农并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其一,工业与农业密不可分。马寅初注意到农业与工业在原料和市场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单纯重工或者重农,就会有诸多条件限制。1936年5月他在浙江嵊县发表演讲时指出,糖、油、布、丝绸和面粉等工业产品,多数要销往农村,工业原料也得从农村中来,这是工业依靠农业。如果没有工厂,那么农民的甘蔗、棉花、蚕丝、麦子等原料就没有销路,这是农业依靠工业。“工与农如‘四海之内皆兄弟’,自应同时进行,不可偏颇。”假如说重工是对的,但中国却不能多设工厂,因为工厂是要保护的,而“加税又不可能,侵略国不但把运货进来,并且连工厂也搬到中国来,反使根本收不到税。不许他设工厂吗?通商口岸是有条约订定了的,是《中日马关条约》订立,外人在华可以设厂,所以重工有不平等条约的障碍。”假如说重农是对的,可是农村经济破产以后,金融界不再贷款给农民,为寻找出路而将大量资金集中于上海,从事公债、地产和标金等投机活动。“现在要把上海的现金再搬回到农村里来,只有投资内地的办法。但是法币政策实行以来,资本家不愿投资,情愿存于外国银行。”他还进一步假定上海的游资可以搬回农村,借给农民合作社。可是,“现在有好多合作社,借钱的时候,是合作,还钱的时候,乱七八糟。用亏了,大家不负责,不合作了。”(13)所以,重农有资金短缺和合作社组织健全问题。

1937年2月马寅初在杭州演讲时又进一步指出,重农的限制还在于:农业生产技术改良问题,“中国的农业已有数千年,现在的一牛一犁,与旧无异,从不改良,实有改进之必要。”交通问题,只有改善交通,才可以让农产品,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产品运到城市出售;苛杂问题,“中国农民因年来税多捐重,生计大受影响,各省苛捐杂税,不胜枚举。”重工同样还有很多困难,如集资问题,“中国资本分散,无法集中应用。因而有少数资本家专做投机生意,杂粮投机、棉纱投机等,以求侥幸于万一。”又如管理问题,“现在各厂相继倒闭,其营业失败原因,即在任用私人,管理者皆属不学无术的人。”(14)马寅初熟谙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在条件,他所提到的这些具体经济问题绝非空言。

其二,有助于消解经济恐慌。1929年从美国蔓延开来的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恐慌,同时也影响及于中国,让中国经济也陷入恐慌。在马寅初看来,中国经济恐慌与世界经济恐慌不同,“它国经济恐慌之原因,在生产过剩,物价跌落,致多量生产之物掷于虚牝。我国则不然,恐慌之原因,大半在于生产之不足,仰给于外国者日益加多,故外国过剩之货物,可以泛滥于我国市场。(15)从此出发,他认为救济中国经济恐慌,应以”在国内能充分供给人民,夺取外货之国内销路为第一步希望。故农业与工业之利害一致,互相依赖,共存共荣,所需要者为农工合作增加生产。“(16)

其三,有助于应对民族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等。为在战争中求得自保,马寅初认为中国必须发展农工:“必先需办到吃自己的米,穿自己的布,此不但应在农业方面着想,工业方面亦有同等重要。米、麦与棉固由农而出之,但欲变糙米为白米,变麦子为面粉,变棉花为纱布,则非工莫属;它如蚕桑,农事也,而缫丝、丝绸为工业。种植甘蔗,农事也,而制糖为工业。故农与工如辅车之相依,不能缺一以行。”(17)工农不仅应联合发展,而且还有必要集中发展一些重要事业:与自然资源有密切关系者(如蚕桑等)、有特别技能者(如瓷器)、中国自有原料者(如桐油业)、中国原有市场者(如面粉业)以及基本工业(如电气工业)等。

其四,经济学理与现实经济环境使然。客观而言,农业、工业和商业等经济产业中,马寅初尤其重视工业。20世纪20年代他多次讲到中国资源、土地和劳动力充足,惟资本缺乏,所以应发达资本和发展工商业。30年代他又指出农业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法则,“劳力、资本愈费得多,报酬的获得愈减,这叫做报酬递减。”所以重农不能富国。然而工业方面,“出产愈多,消费愈少,所得报酬则愈多。这就叫做报酬递增。”所以重工可以富国。同时他还注意到,正在侵略中国的日本是一个重工业国家,棉纺织业是其重要支柱,但是日本不产棉,粗棉从中国进口。铁既是军用品又是日用品,但是日本也不产铁,也需从外国进口,“如果中国重工,这些资源都变成自己的工业品,它要被我们打倒。”(18)所以重工在当时还有一层意义,即从经济上抵抗日本的侵略。然而,要重工就必须得有市场。环看当时国际市场,早已被英美等国占领,后起的德日等国正谋求重新分配,落后的中国自然不可能与它们争夺。而在国内,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汇款减少,蚕丝等出口受阻,城市地价下跌。此外,白银源源外流,形成通货紧缩局面(原因在于当时美国为恢复金本位,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黄金白银)。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人原本就很小的购买力变得更加弱小,所以国内市场也不容乐观。对此,马寅初无可奈何地说到:“中国人民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农民,要是中国农民没有购买力,中国也无从工业化。所以现在中国工业化的问题,对内、对外都不能,而不得不转变归结到农业问题。中国农民既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中国的各种问题都不得不集中于农民问题、农村经济问题。”(19)可见,残酷的现实经济环境让他认识到在中国重工必须重农,工农必须并重。

三、20世纪30年代工农立国之争的实质

综观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立国之争,无论是以农立国派还是以工立国派,抑或是主张调和的农村工业派和工农并重派,其实都是在尝试回答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向何处去”这个重要问题。由于上述各派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在张力而显得弥足珍贵。

自晚清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道路的苦苦求索,不仅是现代化推进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产物,而且是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延伸。它与同时期在政治领域出现的“民主与独裁”论战,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交相辉映,三者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现代化目标在特殊历史时空背景下的多维展开。这场论争上承20年代章士钊、董时进等人与杨铨、恽代英、杨明斋等人的辩论,但又与其不同。如果说20年代是在论争要农业还是工业,即要不要经济现代化,那么30年代的思想界则是在争论工业与农业孰轻孰重,即经济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这就表明中国思想界对经济现代化的认知是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抗战后期兴起的战后经济建设讨论,又涉及工农立国问题。不过在讨论中,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大都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机器工业化,而且还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工农并重几成共识。这种形势说明马寅初等人工农并重主张,虽然在30年代的论争中不占优势,但是却准确把握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

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立国之争,探讨以马寅初为代表的工农并重派的思想主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致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启迪作用。

第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都不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20世纪30年代,虽然以马寅初为代表的工农并重派在论争中指出不可以农立国,但并未因此而忽视农业,并试图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当前,旨在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拉开序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势必要向城市转移,不仅耕地会越来越少,而且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少。而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将呈刚性上升态势,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将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少占地、少占优质耕地;另一方面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出产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中国工业化决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马寅初留学美国时原本也是主张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回国后一度大力引进和宣讲西方现代经济理论,但很快注意到中国是一个人口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农民的农业大国,认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决不可照搬西方的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应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20世纪30年代他又指出只有重工才能让国家富起来,但在中国重工的同时还必须重农,工农必须并重。马寅初的这种转变告诉我们,虽然工业化有学理支撑,但中国决不可简单重复西方国家通过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老路,必须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尽可能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新路。

第三,工业现代化要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这是由经济发展潮流和中国现实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工业现代化无疑是经济发展潮流,但其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马寅初已指出农业与工业在原料和市场方面有着割舍不断的密切联系,工农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就告诉我们工业与农业是一个整体,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可取的。当前,中国面临的是世界经济不景气、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货物战和货币战不断、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现实经济环境。要想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因为拓展国内市场有赖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所以我们在建设工业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大力促进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并且通过制定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快富裕起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工业现代化既无以支撑也将无法持续发展,并最终将影响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当前已有学人注意到马寅初的工农并重主张,如朱磊:《试论马寅初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思想》,《财经论坛》1996年第6期;孙大权:《赶超战略与平衡发展——翁文灏与马寅初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等,但都没有将其与民国时期的工农立国之争联系起来观察。②陈序经:《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独立评论》第126号(1934年11月)。③贺岳僧:《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应走的路》,《独立评论》第131号(1934年12月)。④姚溥荪:《不复兴农村中国也可以工业化吗》,《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⑤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到乡村来?》,《乡村建设》第4卷第28期(1935年6月1日)。⑥陈序经:《乡村建设理论的检讨》,《独立评论》第199号(1936年5月)。⑦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路》,《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⑧张培刚:《第三条路走得通吗?》,《独立评论》第138号(1935年2月)。⑨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830—831页。⑩曾克熙:《农业与工业孰为重要》,《湖南大学季刊》第2卷第4期(1936年11月)。 (11)李柔远:《中国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更生》创刊号(1937年1月15日)。 (20)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商务印书馆,1935 年,第 69 页。 (13) (14) (18)《马寅初全集》第 9 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202—204、368—370、194—195 页。 (15)马寅初:《中国之新金融政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1页。 (16)《马寅初全集》第7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5—466页。 (17)马寅初:《发展农工与集中力量》,《银行周报》第18卷第50期(1934年12月25日)。 (19)《马寅初全集》第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0页。

猜你喜欢
马寅初立国工农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亲密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马寅初巧喻教子
Study on circle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ata dispersion①
Analysis on the crossing obstacle of wheel-track hybrid mobile robot①
首次全面披露了中央对马寅初平反的内情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福建工农武装革命的先声——平和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