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园中的一朵奇葩——解读《史记》中的诗歌谣谚

2013-08-15 00:4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荆轲谚语司马迁

师 帅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日本著名学者斋堂正谦指出:“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1]这段精辟的评论,道出了人们阅读《史记》时获得的无限美妙的艺术享受。笔者认为,《史记》之所以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除了司马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湛的语言风格外,大量引用诗歌谣谚歌,也为《史记》增添了诗的韵味,使《史记》更加引人入胜。

一、《史记》中诗歌谣谚的运用情况

《史记》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巨著,又是一部璀璨夺目的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写人叙事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大量运用了诗歌谣谚。据笔者粗略统计,《史记》中引用诗歌谣谚,大约有一百条以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随时随地地引用诗歌谣谚,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这些诗歌谣谚有的是由书中某些人物之口说出,诸如《荆轲列传》中的“易水歌”,由主人公荆轲慷慨引吭高歌,《项羽本纪》中的“垓下歌”,是由项羽含泪悲怆地吟诵。《河渠书》中的“瓠子歌”,是汉武帝慷慨放歌,《季布栾布列传》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是由楚人曹丘生赞美季布时引出来的。有的是由作者直接引用,诸如《春申君列传》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谚语,《袁盎晁错列传》论赞中的“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谚语,都是作者用来评述历史,发表议论的。这些诗歌谣谚,有的出现在文章开端,诸如《佞幸列传》开篇云:“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作者引用民谚,为全文讽刺、批判汉代佞臣邓通、韩嫣、李延年无才无德,却谄媚主上,恃宠骄横等行径奠定了基调。有的出现在文中,诸如前文所说的“易水歌”“垓下歌”等。有的出现在文尾,诸如《张释之冯唐列传》论赞中的“不知其人,视其友”,引用民谚热情赞扬张释之、冯唐正直无私的美德。其中,《史记》论赞中引用诗歌谣谚最多。诸如“桃李不言,下 自 成 蹊”[2]1846,“戎 狄 是 膺,荆 舒 是惩”[2]1986等谚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诗歌谣谚,无论处于哪种位置,都和全文写人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了一定的主题。

《史记》中丰富多彩的诗歌谣谚,含蓄隽永,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一,为政方面的谚语。这类谚语在《史记》中为数不少,都包含着司马迁的政治见解。《楚元王世家》中“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的谚语,说明开明的政令和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的保证。《魏世家》中“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的经典谚语,说明治国兴邦,人才为要。《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的谚语,阐明了只有积小才能成大,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才能把事情做成的哲理。《留侯世家》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谚语,说明勇于接受正确的批评意见,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素质。其二,关于人生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是司马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概括提炼出来的,都富有一定的人生哲理。《秦始皇本纪》中“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谚语,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方能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三王世家》中“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的谚语,真切地道出了古今父母善良的心愿。《苏秦列传》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名言,反映了一定的人情事理。其三,关于交友之道的谚语。《郑世家》中“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的名言,阐明了因为权势和利害关系结交的朋友,一旦权势和利害关系结束,所谓的友谊也就消失了。这则名言的现实意义是:警戒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交友原则,不要把权力变成维持“友谊”的工具。《刺客列传》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其四,关于经济方面的谚语。《货殖列传》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句当时流传甚广的谚语,说明了金钱的神通广大。《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言,描绘了世人逐钱逐利的画卷,说明老百姓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这是合乎天理人情的。其五,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谚语。《淮阴侯列传》中“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谚语,揭露了封建社会君臣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现实,又谴责了封建社会诛杀功臣的罪恶。

二、《史记》中诗歌谣谚的价值

《史记》中的诗歌谣谚,不仅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第一,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史记》中的许多诗歌,多是司马迁的个人创作,即作者往往让作品人物“自己”即景作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河渠书》中记载道:元封二年(前109)夏季,汉武帝一行来到了瓠子河(即瓠子口,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当时黄河在瓠子决口,汹涌的洪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势不可挡地冲破河堤,漫向低洼地,吞没了那里的农舍和树木。武帝率领百官亲临瓠子口塞河工程的现场,命令将军以下的随行人员背草袋树枝投入截流堵口工程。看到滔滔的黄河流水,武帝感慨万千,慷慨放歌道:“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首“瓠子歌”,不仅唱出了汉武帝征服水灾、战胜困难的信心与理想,也表现了武帝爱民、惜民的情感。《留侯世家》中记载道:刘邦当上皇帝后,立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因为宠幸戚夫人而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听从张良的主意,让太子刘盈请出商山四位贤士。刘邦看到太子有商山四贤辅佐,羽翼已成,但面对戚夫人娇柔的身姿、涕泪涟涟地乞求,刘邦百感交替,“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连接唱了几遍,音调凄怅,而戚夫人则掩面而泣。这悲伤的歌声,揭示出身为天子的刘邦,终于在暮年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能再按着自己的心意来主宰一切,他虽然心有不甘,但为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大汉王朝的稳定,只能强忍着默默承认这一不愿承认的事实。在这里,司马迁能够深入到高祖刘邦的内心世界,揣摩其心态,替人物赋诗言志。此时此刻,我们也仿佛听到了刘邦无可奈何的心声,看到了他悲伤的身影。

第二,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使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汲郑列传》是司马迁为汉武帝时的两位大臣郑庄、汲黯写的合传。他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当他们权高位重时,宾客盈门,车水马龙。当他们失去官职时,门庭冷落。为了进一步说明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的道理,司马迁在论赞中议论道:翟公做廷尉(当时最高的法官)时,登门拜访的人很多,终日门庭若市。后来他被罢了官,宾客争先恐后地离去,门外冷冷清清,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过了不久,翟公官复原职,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看到此情此景,翟公挥笔在门上写下了:“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可谓是关于交友之道的谚语,它既是翟公自己对宾客的鄙视和对人生的感叹之情,也是对人们振聋发聩的警告:在生死患难关键之际,方能显出友情的真伪。《荆轲列传》中燕太子丹和知道荆轲要去秦国刺杀秦王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纵声歌唱。呜呜的秋风伴着荆轲的歌声,如泣如诉,凄惨悲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一会儿,荆轲又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铿锵有力。送行的人纷纷擦干了眼泪,眼目圆睁,怒发冲冠。荆轲唱罢,毅然地登车出发,始终不曾回头。作为读者的我们还伫立在秋风里,沉浸在悲凉的气氛中。

增强作品的故事性,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项羽本纪》记载,在垓下之围中,刘邦的大将韩信、彭越率领军队把项羽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他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这时美丽的虞姬陪在他的身边,项羽再也忍不住了,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歌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一曲“垓下歌”,不仅唱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还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真情;不仅说明项羽是一个痴情男人,还显示出项羽是一个英雄式的痴情男儿。即使今天,读着这首慷慨悲壮的诗歌,我们的情绪也会激动起来,也会为之感慨嘘唏不已,从而沉浸在那种悲壮、叹惋的氛围中。

第三,通过引用诗歌谣谚,鲜明地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透过《货殖列传》和《平准书》,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开明的、进步的,是富国利民的。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反复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老百姓向往富裕、追求生活享受,这是合乎天理人情的,是人类固有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文中,司马迁无比感慨地议论说:“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这种求利求富的思想,与儒家宣扬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背道而驰,大相径庭。这两个谚语的引用,不仅起到了开拓议论的作用,还鲜明地体现了作者进步的经济思想。《范雎蔡泽列传》中“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名言,阐述了善于利用资财优势,挖掘潜能,利润就会滚滚而来的哲理。《春申君列传》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谚语,是作者用来讥刺批评春申君的昏聩糊涂。春申君晚年被李园控制,失却了朱英要击杀李园的机会,最后被楚国国舅李园安排的刺客刺杀,家人被满门抄斩。今天我们分析这个谚语,可以发现其包含着朴素的辩证统一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袁盎晁错列传》论赞中引用“变古乱常,不死则亡”的谚语,是为了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司马迁站在当时的角度客观评价袁盎、晁错两人由于偏狭,虽然他们有善言善政,但终无好下场。他们二人虽然对汉王朝忠心耿耿,最终一个被刺客杀害,一个被腰斩东市。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晁错主张削藩显然是一种促进民族统一的举措,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集中。

[1][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文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2]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荆轲谚语司马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文言实词小课堂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荆轲刺秦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说说谚语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