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培养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问题研究

2013-08-15 00:45林永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专项体育

林永涛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乃至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阳光向上的性格倾向、团结协作精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是确保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走到了由追求数量向提升办学内涵转变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愈来愈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之处,诸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已经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体育课教学中体育兴趣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人们对体育课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也日益重视。各高校都在优化课程体系,开设新课程,教师的专业结构也趋于多元化。但是体育课程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现阶段,体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这种学生体育需要的方法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一种间接体育需要,难以产生长久的体育兴趣。

高校体育课程仍然以传统的普修课和专项课两部分组成,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专项课,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对专项课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终身体育的培养需要。

长时间单调、枯燥的体育练习使学生感到厌倦,有的学校开始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多样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种做法针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有效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

二、体育兴趣对体育课程设置影响主要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广泛性、社会性、选择性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体育兴趣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影响。本文认为,主要因素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一)体育兴趣对体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影响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课程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但不符合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也是不一致的。

体育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而开展的具体项目。事实上学生对于体育教材的要求不高,但对教学内容有主动选择权,对所选修课程的教师和上课时间地点有一定的自主选择。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体育兴趣改变了体育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和设置范围

课程结构指的是按照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征,反映课程内容以何种组织形式表现。所以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与课的类型关系密切。大学体育能否体现育人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结构体系能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一方面对于普通体育课,由于教材内容多,练习时间少,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直接体育需要。而专项课,考虑到了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和兴趣爱好,对于某一项目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快乐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角度看,开设的课程项目很多,但学生对有些项目并不十分感兴趣,这说明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对专项课的认识不足。

(三)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和间接体育需要

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当学生对与某一体育项目感到有学习需要时,就会产生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运动都是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对体育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大学生间接体育兴趣会在选课过程中表现出来,间接兴趣的形成,会对所选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影响。虽然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但是学生并不能自觉地进行长期学习,仍普遍存在对运动的直接兴趣。可见,学生对项目的知识内容有一定要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老师应对开设的项目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内容并非出于单一的需要,而是多种需要。但是,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育需求。

(四)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授课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从一项新课程的开设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方面有准备。现阶段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仍采用单一专项、多种类型授课的形式,教师专业结构化没有得到完善。从教学以教为主还是以练为主角度来看,授课方式应在合理运用一般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体育课程的标准和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五)教学条件对体育兴趣的影响

我们知道,体育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这些方法需要配备一定的体育教学条件。其中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室内室外活动场地等硬件条件。学校的体育设施硬件条件是体育课程开发的基础,缺乏一定的体育设施会影响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获得体育项目的技术量少,体育知识面狭窄,对部分体育项目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

三、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体育教学课程目标应向注重培养终身体育兴趣发展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由于专项兴趣的提高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在发展专项兴趣的同时,培养多种体育兴趣。通过专业性、针对性的身体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素质,即以专项兴趣培养为主,结合多种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二)构建与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创建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活动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渐向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有意识将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体育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运动训练中的问题,进而产生成功的体验,深化兴趣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能力。把课堂教学和体能测试、课外体育锻炼、竞技运动训练、户外拓展、体育协会等活动融入体育教学模式中,所以,与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就会产生想参加或者学习体育活动的愿望,因此在体育教学模式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直接需要。

2.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战胜挫折而获得的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会产生强烈的体育兴趣。

3.授课内容的专项化,授课方式的简单化。学生一般对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感兴趣,而传统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始终是单调或者是大量的训练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针对授课方式,这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需要注重教师的主要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平衡发展。

(三)体育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发展

学生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的主导因素。虽然体育课程结构有一定改革,但是整体结构还没有得到优化,存在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发展不平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限制了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从课程结构改革突破,在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科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和间接体育需要。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新鲜感在体育兴趣取向中有明显的作用,课程设置中要不断创新,开设更多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课程、新项目,引导他们走上终身体育之路。所以课程结构体系应根据各高校特点,结合课程目标,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四)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评价,能准确体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课程评价包括体育教学在自身课程体系评估上和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一般而言,学校相对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能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教师能及时给予评价。而忽视学生对课程内部结构的评价,即对课程教学教法、教学效果、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评价,导致大学体育课程评价的不完善。所以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应符合社会发展与自身特点,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将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素质、学习态度、技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学校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适应发展中的体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采取丰富多样的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学校还需要为大力发展体育活动提供各种设施,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需要,适应体育的发展。

[1]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4

[2]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王秋燕.试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王琣.新形势下大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1)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专项体育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