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友情教育刍议

2013-08-15 00:53欧阳逸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交友友情友谊

欧阳逸

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频频发生,施暴对象逐渐亲密化,朋友之间相互操戈,残害生命,令人震惊,如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因室友玩游戏没有开门,发生争吵最终导致用刀捅人致死等事件,这种朋友间相互残害的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们对友情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者加以正确引导,因此认识大学生友情的特征、功能以及影响友情的一些因素,对促进大学生友情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友情的特征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速度并不同步,他们的年龄虽在二十岁左右,但涉世未深,没有成熟的交友原则,加之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后,顿感孤独和不适,迫切需要爱与归宿感得到满足,因此,大学生们很容易建立起友情;同时,大学比中学多了一些日常的竞争,学习上的评优评奖,生活中的利益竞争等都可能把他们推向冲突的前线,而他们又缺乏处理朋友之间利益冲突问题的经验,又使得他们的友谊容易破裂,甚至反目成仇,因此,大学生的友情具备以下特征:

(一)空间上的接近性

友情的建立以相互认识和了解为前提,空间的接近性为这个前提提供了可能性。同学之间,尤其是舍友之间,经常在一起生活学习,比其他人来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因此,具有空间接近性的大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友情。当然,这种空间上的接近性还包括来源地的接近,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受老乡情结的影响,他们更容易接纳来自家乡的同学为友,这不但能保证有共同的交流话题,还可以获得异乡遇故人的归宿感的满足。

(二)个人特性的相近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认识的人逐渐增多,这时候的交友出现了选择,他们倾向和有相同兴趣爱好、社会背景、政治主张、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的同学建立友谊,这种特性的相似,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素材,使他们容易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引起共鸣,并可以促进彼此的成长。

(三)精神需要的互补性

大学是一个拼搏进取的阶段,求进是主流思想。大学生们渴求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开始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因此在交友的时候,他们倾向于选择自己的榜样或相互欣赏的对象,如果对方的长处能弥补自己的短处,双方能满足各自的需要,就容易建立友情。

(四)不稳定性

大学生之间因为各种需要,容易建立友情,但他们的友情观还不成熟,过于理想主义和极端主义,表现为非友即敌的二元交友观,朋友之间一旦有利益冲突,友情便容易破裂,甚至反目成仇,因此,在大学里,一些天天在一起的朋友,最终因为某件事情而相互不理睬的现象并不少见。

二、大学生友情的功能

(一)满足心理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姚景照研究认为,在友谊寻求阶段,友情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当友谊发展到理解阶段,主要是归宿感与爱需要的满足;友谊发展到成长阶段,则是彼此自我实现的满足。[2]

(二)交流信息,促进个体社会化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成长过程实质是社会化过程,而友情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传递社会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国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虽然大学生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很多信息并没有成为实现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功能的有效信息,因为大学生们在接触信息的时候会加以甄别,选择性接受。然而在大学生朋友之间,所传达的信息则是经过过滤后才实施交流的,因此更容易被对方接纳和学习,更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化。另外,朋友之间的交流还包括情感的交流,具有消除孤独,减轻痛苦,增加快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能。

(三)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

一方面,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个性是指在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等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客观地认识自己,产生自信感和自尊感,从而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控制的良好意志,形成和谐的具有高效能和创造性的健康个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自我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和互动中进行,这正是大学生友情所提供的。

三、影响大学生友情的因素

(一)竞争态度

大学生与朋友相处时最多出现的是竞争与嫉妒行为[3]。竞争是指相互之间为了争夺一个共同目标而产生的行为,是人们在活动中想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方的一种表现,[4]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无法避免,但影响大学生友情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对竞争的态度。岑延远,聂衍刚的研究认为:良性竞争态度是在与他人的共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参与到一些共同的探索活动中以实现这些目标,并不一定要通过排斥他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过度竞争态度是为了个体目标的实现而无视他人,对他人采取完全排斥和敌视的态度。[5]持良性竞争态度的学生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友情的关系,而持过度竞争态度的大学生则可能在竞争中选择牺牲友情。

(二)人格差异与生活习惯差异

人格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对友情有重要的影响。王英春,邹泓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人格喜欢社交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宜人性人格对他人更为友善,更富有同情心,遇到冲突时,更关注维持双方的关系,朋友关系最为密切;情绪性人格不管在交往认知和交往技能方面,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6]

生活习惯差异对友情的影响主要作用在同宿舍的朋友之间。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养成的生活习惯不同,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和同龄人一起生活,缺乏与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坏的生活习惯不自知,以及对别人的坏的生活习惯不容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友情的发展。另外,当生活习惯出现较大差异,彼此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友情的发展。

(三)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友情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石。良好的沟通可以造就健康的人际关系,相反,误解等不良沟通会导致朋友关系的疏远甚至破裂。沟通涉及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包括思想信息和情感信息,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沟通方式显得尤其重要,人们之间的很多沟通,最终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沟通内容,而是因为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不仅包括沟通策略,还包括信息传递者的表情、态度、语言等一切能传递信息的言行举止。大学生之间,真诚、尊重、耐心的沟通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情也更为牢固和深厚,不易因为利益冲突而发生断交甚至反目成仇的现象,而傲慢、没有耐心的沟通收获到的也往往只是浅度交往的朋友,彼此之间一旦出现利益冲突,朋友关系很可能发生断裂。

(四)情感障碍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人格日益完善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因为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他们在情感、智能、意志力等方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进而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压抑和痛苦,行为表现异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7]研究普遍表明,大学生自卑、羞怯、嫉妒、猜忌、恐惧、自私、闭锁、虚荣以及偏见等情感障碍是酿成大学生暴力或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友情的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大学生友情教育的措施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友谊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只有相互尊重,才会相互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时传达的信息才更有效,友情才会牢固。其次要让大学生们端正交友的动机。相互欣赏,共同发展应是大学生交友的主要动力,人各有优缺点,健康的友情应是一种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若交友的动机只是因为利用,就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是这种欺骗被识破,还可能惹怒对方,不但可能得不到谅解,还可能引发极端暴力事件。

(二)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友情与竞争的关系

首先,要打破非友即敌的二元友情观,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大学生朋友之间有相同爱好和相同专长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成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但朋友之间的竞争是暂时的,友情却可以长存,因此,不能因为竞争而去伤害友情,要树立竞争归竞争,朋友归朋友的思想,二者不是对立的,可以通过调整思想,和谐共存;其次,培养学生养成从人生的长度和高度去衡量竞争中得和失的习惯。竞争中的得失,不能单看某次竞争的结果,应站在人生的长度和高度去衡量。人生中,物质利益易得,知心朋友难寻,当竞争发生在朋友之间的时候,应悉心呵护友情,彼此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就算在竞争中失败,至少友情还在,也不算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获得了物质利益,却众叛亲离。

(三)帮助大学生掌握沟通的技巧

首先,要让其懂得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的道理,沟通的时候,态度尤其重要,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出现自恃清高,高人一等的样子,居高临下的态度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厌恶和防卫心理,很难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其次,要掌握一些沟通的基本技巧:懂得倾听、善于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能够识别对方的情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能够为对方保守秘密等。

(四)帮助大学生消除情绪障碍

首先,帮助他们认识情绪,了解不良情绪的危害以及对友情的破坏作用;其次,引导他们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当朋友之间发生意见不合等现象时,应采取正确的方式规避矛盾扩大化和冲动升级的可能性;第三,帮助他们接受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己,才会自信,自信的人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对别人具有吸引作用,对友情的维护有积极作用,而要悦纳他人,首先得有宽大的胸怀,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接受对方的缺点,不苛求对方,处处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友谊健康成长。

总之,大学是大学生构建交友原则、形成成熟的交友观的关键时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友情教育,不但要从交友的技巧上加以培训,还应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并引导他们在尊重、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友情,不断扩大友谊的范围、提高友谊的质量,促进自我发展。

[1]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2]姚景照.论大学生友谊及友谊观的形成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p44-45

[3]朱敏.大学生友谊行为调查研究 [J].卫生软科学,2009年第4期,p191-193

[4]刘佩佩、冯现刚.大学生竞争态度与人格的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2期,p229-230

[5]岑延远、聂衍刚.论个体竞争性的心理学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p125-128

[6]王英春、邹泓.青少年自我中心和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C].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CPSH2012)

[7]钟颖.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p82-83

猜你喜欢
交友友情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孔子论交友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闲谈“交友”
友谊之路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