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文献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2013-08-15 00:53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献学音乐学学科

晋 征

一、学科性质与定位

所谓学科性质与定位是指一门学科在科学领域里的特性和区块归属,即是探讨该学科具有哪类学科的基本特性,应当被划分至哪类或哪几类学科及其分支门下。例如,金融学采用观察、统计、归纳、分析等方法,对经济活动中的资本运动过程进行探讨,试图寻找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路径,同时具备主、客观性质,属于社会科学类别下的应用经济学科范畴。

具体事物一般具备多种性质,但就本质而言,决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性质只有一种。对于学科而言,亦是如此,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科的整体性质和定位,也是该学科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的基础。传统的学科泾渭分明,根据其研究对象、所选路径的不同,能够清晰地对具体学科进行性质认识和类别划分。随着当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交叉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象和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对具体学科的定位趋于模糊化。然而,一门学科如果在其本质属性和定位上都处于混乱的状态,其自身研究方向的拓展和持续性自我发展的实现也不过是句空话。

通常而论,学科性质是由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所决定的,研究内容的本质属性则是学科性质的基础和载体。一门学科的确立与发展也都是从基础性研究内容出发而逐渐演变、定型的,著名学者王子舟曾提出,“研究内容不同,决定了认识内容的不同、认识方法的不同,以及认识成果和社会功用的不同”[1]。一定程度上讲,探究一门学科的性质与定位也就是对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另外,除开研究内容的本质属性之外,研究路径、分析手段、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性质,当然,相较于研究内容的本质属性而言,它们从属于次级影响因子。对学科性质和定位的探讨还有一项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学科体系的划分。英联邦哲学学者弗·佩根认为,划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的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科学分为记忆、理性和想象科学[1]。后随着独立学科的不断涌现和科学类别细分进程的加快,现有科学分类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术界暂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如今,接受程度最广的是三分法,将所有的学科分为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有的时候,后两者也被并称为人文社会学科。

二、音乐文献学的定义

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文化迎来了长达几百年的繁荣发展,各类学科的研究呈现出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音乐文献学也于16世纪出现萌芽。从我国科学发展历史上看,音乐文献学的崭露头角却要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许勇三先生在 《音乐学习与研究》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音乐文献学之我见”一文,他指出:“在一些学院中,音乐文献学已经被确立为一门专业,现在是正式提出建议这门新学科的时期了。”[2]许勇三先生在当时的研究背景下对音乐文献学给出了如下定义:“音乐文献学是以实际音乐作品为出发点,专门对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与技术手法演变坐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2]笔者认为,许先生于此将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文献学的研究基础,并未准确抓住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有失偏颇。

当前学界对于音乐文献学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无论在 “音乐文献”还是 “音乐文献学”的定义上都有所争议。广义的音乐文献概念泛指同音乐有关的各类形态资料,包括书本、图像、影音资料甚至实物类材料。而狭义范畴下的音乐文献仅指书本意义下的音乐典籍。

而至于对 “音乐文献学”的界定则更加多元化,除开许勇三先生最早的论述之外,王小盾在八十年代末从音乐文献学的历史作用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为音乐形态研究提供关于历史的完整对比资料;为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提供足够的辅助工具;再现中国音乐学的历史发展脉络。”[3]由缪天瑞编纂的 《音乐百科辞典》里则将音乐文献学界定在音乐学的范畴之下,是对所有关于音乐的文本材料的研究。从古典文献学传统视角和现代文献学逻辑出发成为当代中国对于该问题研究的主流途径。孙晓辉从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传注学、辑佚学、辨伪学和史源学等角度对音乐文献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定义为 “对现存音乐典籍的流传过程进行整理、考证和评判的一门学科”[4]。以现代文献管理办法和图书情报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者主要代表有郭小林、胡杨吉,他们应用普通文献学理论和国内外图书分类办法进行切入,着力于对音乐文献的科学编录与信息化管理研究,音乐文献学即是对一切同音乐相关的资料或音乐信息载体定义下的音乐文献进行搜集、整合、编纂、管理、传播等工作的实践性学科。

基于以上成果,结合自身实践,笔者倾向于将音乐文献界定于包括一切音乐元素和相关行为在内的各类信息载体,既包括以文本为主的典籍资料,同时也涵盖了图像、光盘、电子信息资源等现代文献主体。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文献学,是融合了古典文献研究渠道和现代文献管理思维,对音乐文献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

三、音乐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上述讨论是围绕着音乐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界定进行的,作为学科性质与定位研究,则必须对该学科的研究内容进行明确。音乐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对于音乐文献历史的研究。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从哪一类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对于过往历史过程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音乐文献历史展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音乐文献产生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以及音乐文献的数量、类别和历史流传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结出音乐文献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最早的音乐文献踪迹出现于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中,龟甲上有对于远古乐器的单字记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挖掘出铭刻有楔形文字乐谱的泥版,同样,古罗马人也用希腊文字对乐器、乐谱进行了相关记录。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最早于理论层面形成了音乐的文字论述,比如 《乐经》《乐律全书》《乐记》《乐章集》等史料文献,从乐律美学和社会效用等角度记录了包括远古音乐在内的古代音乐信息。经过历史的变迁,原始的音乐文献大多经过转载、转录、整理而保留下来,古代音乐文献与其历史状态相比,无论从载体、形式、内容上都有所变化。音乐文献历史是对音乐和文献整体发展演进的有效记载,对后来学者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字记录和材料凭证。

对于音乐文献形态的研究。所谓文献形态,主要是指对于记录文献内容的信息符号、物质载体、记录方式等要素所呈现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因文献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功能分区不同而相互区别,它是对各类音乐文献内在价值和功能进行诠释的现实基础。用于音乐文献记载的信息的符号纷繁复杂,有世界各门类学科通用的文字,也有仅限于音乐科学使用的多种乐谱,这也是音乐文献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形态基础。不同记载形式的音乐文献,其研究的要素也是差异化的。例如,对于典籍类资料,通常关注编著年代、所属门类、目录内容等,对于影音资料则更多关注载体形式、奏唱者水平、清晰程度等,而至于电子文献类,则又多出了对检索途径的探讨。

对于音乐文献功能的研究。从实践视角出发,对文献的研究,终归是要落实至于文献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上去。音乐文献所拥有的功能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表现形态之上的。不同的文献形式各有特点,其拥有的价值也存在着差异。例如,音乐教程通常是系统性地对音乐学科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和理论分析;音乐刊物则主要对当前的学术成果或内容形态创新进行及时地传播;而乐谱侧重于将动态的、抽象的乐符用静态的、具体的符号或符号类信息系统予以记录,作为音乐传播的媒介。种类繁多的文献类型,从本质上是人们对信息需求多层次、多样性的外在表现,也会随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革新。

对于音乐文献价值的研究。发挥文献功能,继承音乐艺术成果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对现有文献的价值进行评述,也即是对具体文献内容从历史地位、艺术价值、社会效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其要求在广泛搜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综合分析。将大量的文献按照时代、类别、内容进行专项分类,做好文献目录的整理。在文献价值研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找准音乐文献工作者的职能定位,从图书情报角度出发,文献管理者在文献价值研究过程中的职能更多的是对文献资料整理的组织协调工作,而非直接性进行具体文献的价值大小判断。二是要注重对于潜在价值的发现,广泛关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研究内容和专业水平高的独特见解 。[5]

对于音乐文献管理方法的研究。音乐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不免发生遗失、缺漏,制定对于相关文献的整管方法是保证音乐科学完整性和文献管理科学性的必要手段。所谓管理方法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音乐文献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手段,既包括编制书目索引、文献统计分析等工作,也涵盖了微缩图像、云端资料存储等技术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是音乐文献管理技术标准的设定和修正。包括文献的分类标准与执行规则、代码组织规则、索引编制格式、文献的著录标准等等。

四、音乐文献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

在对音乐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之后,有助于对音乐文献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孙国忠曾表示,加强对于音乐文献的梳理、学习十分有必要,它是音乐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视资料研究的行为理由,音乐文献学科建立在文献基础上,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提高研究者效率和学术水平方面。[6]郭小林也提出,普通文献学为音乐文献学提供了基础理论和研究手段,同时,除开两者的共同内容之外,音乐文献学还单独表现为对音乐艺术传承、作品演奏、音乐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文献研究。

我们可以对音乐文献学的科学性质和定位给予这样的界定:它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和文献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类别,为优化音乐文献管理和更好地进行音乐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服务,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

音乐文献学的属性来源于音乐学和文献学两个学科,是二者相互交融、渗透的综合性科学。它既是音乐学范畴内的分支学科,又是隶属于文献学的专项科学。其在使用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同时,着眼于服务音乐信息整理和探索音乐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从知识载体视角研究音乐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可能路径。它的出现在专业化程度上促进了文献学的发展,也拓宽了音乐学的外延和内涵,也为音乐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手段。

音乐文献学与音乐学中各分支学科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音乐文献作为艺术科学的历史成果,是音乐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对于其内容和价值的考量则是涵盖了音乐学整体学科的各方面。全面的音乐文献整理能为音乐历史研究提供确实有效的证据,也丰富了音乐艺术的知识素材来源。音乐文献学的社会效用就在于它的实践应用性,作为一门 “工具”学科,它的兴起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开展的需要。音乐文献学为对音乐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支持,对研究工作中所必须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在文献查找和利用环节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提供物质材料基础保障,这也正是进行音乐文献学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1]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p216

[2]许勇三.音乐文献学之我见 [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1期

[3]王小盾.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4]孙晓辉.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郭林.论音乐文献学 [J].音乐探索,1990年第3期

[6]孙国忠.音乐文献导论 [J].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文献学音乐学学科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学科新书导览】
音乐学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超学科”来啦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