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2013-08-15 00:54李小俞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敬语茶道日语

李小俞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其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愈加明显。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基础日语课程是指大学日语专业一、二年级的精读课,是学生在日语语言方面打基本功,培养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关键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探索也显得尤为重要。[1]笔者从事基础日语教学多年,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教学探索,总结了一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语言的产生来看,它首先是有声的,文字则是对有声语言记录的符号。实际上,要掌握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而实践证明有较强的听说能力的人,其读写能力是不会很差的。由此可见,外语学习也是一样,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可忽略。[2]

1.情景剧转换

笔者所在学校基础日语教材为《综合日语》(彭广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每课内容分为会话部分和课文部分。可以选择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例如介绍新朋友、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购物、拜访等,让学生转换为情景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其中的语气,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如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一遍视频,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在视频资料里应该注意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敬语的使用、附和语以及各种场合的寒暄语等。同时还要注意非语言表达形式,如日本人常用的鞠躬礼、点头礼等肢体语言。带着这些注意点再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跟读,然后只看图像不听声音,分段由学生配音。在熟悉了内容,掌握了表达这一内容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句型后,再分别由大家扮演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模仿剧情的动作进行现场表演。通过模仿、记忆、重复、表演这一实践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表达以及语用表达的准确性,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2.课堂小演讲

每次讲课前,给学生一些时间就其课外写的小文章进行演讲,内容不限,只要用日语写的,什么都行。但要求每人演讲不超过3分钟,尽量用已经学过的词汇、语法,而且针对文章内容要预先提2~3个问题,让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演讲结束后,再逐题请人回答(包括老师)。当然在学生讲述期间,对语言表达不十分清楚或具有较明显的表达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用更贴切自然的措辞和语言表达形式加以示范。另外,当发现演讲内容中因出现新单词或较难的措辞而使其他学生无法听懂时,教师应提醒演讲的学生向同学进行解释。听完演讲后,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听众根据演讲内容进行提问或阐述自己的想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更能让学生有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生开口说的信心,消除在公众场合容易怯场的心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3]

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习日语,会听说而不善于读写也是万万不行的。阅读是学习知识、积累文化最经济、最可靠的途径;写作是训练思维、复习听读所获语言素材、化语言知识为技能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布置一些读写练习。在低年级阶段,阅读素材最好由老师指定,采取先易后难、实用为先的原则。阅读材料难易程度尽量不要超出学生的日语水平,篇幅不宜太长,否则学生会有挫败感或者失去阅读兴趣。另外,阅读内容最好与学生关心的话题有关,或者是一些生活日语,学生读了背了就可以直接在口头或书面上反复应用,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增强其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把《新编日语》(周平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作为辅助教材,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会话及课文,由于其语句规整,内容同步,学生很容易上口。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另外,当学生在词汇和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刚开始是用已经学过的词汇、语法、句型写句子,随后是写日记,接着仿照课文写小作文,鼓励学生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适当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同时,定期举行日语演讲比赛、日语写作比赛,注重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这样学生可进一步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导入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往往“重语言,轻文化”或者是“先语言,后文化”,过分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主要以日语句型的操练、语法的讲解与机械性的替换练习以及应试能力的培养为主,忽视了语言教学中语境、语用等新观念的认知问题,轻视了语言习得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语言习得者虽然能够讲流畅且语法无误的日语,却因为缺乏对日本文化内涵的理解或者缺乏日语思维方式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光注重语法、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同步性。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接纳,一种人格的重铸,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4]要导入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师首先要对中、日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即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文化都是平等的,在导入文化时也要注意实用性,即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日常交际的需要。[5]

日本文化的特征是讲究“间”和“和”。“间”即指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强调人际交往的一种适当的距离,社会秩序的有序性,社会各集团、阶层间的应有关系等等。“和”即指在“间”的基础上达到一切事物的和谐、统一。语言是思想意识的体现,日语扮演着体现日本文化特征的角色。日语中的格助词、敬语、授受关系助动词、暧昧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正是日本文化所具有的“间”、“和”特征在其语言中的体现。[6]我们在给学生讲授日语格助词、授受关系助动词、敬语等知识时,适当地作一些有关日本文化特征的铺垫性讲解,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接受,能够消除一定的心理障碍。

除了“间”和“和”外,还要注意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心传心”意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最明显的就是敬语的使用,日本人根据内外亲疏关系决定是否使用敬语。公司或者家庭内部有着严格的上下尊卑关系,需要对上级或尊长使用敬语,一旦有外人在场,对外人使用敬语,内部所有人站在同一立场不需要使用敬语。所以我们总觉得日本人彬彬有礼,其实是在把你当“外人”,如果不用敬语了,不是对你不尊敬,而是把你纳入了自己人的行列。另外,中国人一般喜欢“打开窗子说亮话”、“实话实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日本人却崇尚“以心传心”的体察文化。所以在和日本人交际时要注意正确使用敬语、委婉表达及暧昧表达,同时对日本人的暧昧表达要能正确理解并积极应对。

在交际中,除了语言交际外,体态、手势、服饰、音量、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习惯动作等非语言交际也非常重要。向人行礼时日本人习惯鞠躬而不是握手,在谈话过程中不喜欢热烈的目光接触和过近的身体距离,不轻易流露个人情感,即使是非常生气的时候,也不会提高嗓门说话。在中国,三人行走或照相时,总是习惯年长的或地位高的人站在中间,以表示对他的尊敬,但在日本文化里,三人并排,中间的位置认为最不礼貌的地方。在中国,先介绍年长的或地位高的,再介绍年轻的或地位低的,而在日本,习惯是先把年轻的或地位低的介绍给年长的或地位高的人,否则被认为是失礼。因此在组织课堂表演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指出表演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上的失误,让学生体会文化认知对交际成功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观看日本影视,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日本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理解其文化内涵。

四、设置合理的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即时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好知识的关键也在于运用,想让学生掌握好一门语言,教师就应尽可能帮助、引导甚至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和充分展示出来。

1.强调课前预习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语法、课文的讲解所占比例较大,所以特别要强调让学生预习,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应用。在预习语法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语法的理解,用新语法造1~2个句子。上课时,老师讲完一个语法,学生都会主动起来把自己事先造的句子说出来,然后自己找同学起来翻译。这样听、说、译同时得到了训练,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讲课文之前,老师会针对课文内容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来分析课文。课文内容完全理解以后再来回答,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或转述课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就课文涉及的话题组织小讨论,让学生把从阅读文字中捕捉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不断加工,将其赋予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达到读、说、听有机结合的过程。

2.鼓励学生尽可能增加与外教的交流

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在外语教学中,外教的作用不可小看,例如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可适当采取中日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充分有效地提高外教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和外教交流15分钟,练习口语。在和外教交流之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话题以及要说的内容,在交流时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自己已经准备好的内容上,这样交流就有目的性,就能把所想的、所写的内容转换成口头表达,这种知识输出的过程也是语言实践运用的过程,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外籍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生动、形象地介绍日本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土人情等,学生可以学到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通过和外教的交流体会文化对交际成败的重要性。例如学会使用附和语、暧昧表达等以体会日本人的“和”意识,使用敬语以体会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使用暧昧语以体会日本人的“以心传心”的文化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

3.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日语教学就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要求,基础日语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专业实习,让学生利用暑假走进企业进行实践。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湖北襄阳这样一个汽车产业城,与汽车生产制造相关的日资企业众多,这些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从未停止。因此,在日常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穿插汽车行业术语的学习。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常年聘请日资企业新人培训人员进行商务礼仪以及日本企业文化等课程的教学讲座。假期里,派遣学生进入不同的日资企业进行实习,并及时请企业负责人进行信息交流反馈,为课内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实习结束,学生回到学校相互交流,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例如,湖北日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社长根据学生实习情况提出在基础日语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商务礼仪文化的教学,并且要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商务邮件的书写以及敬语的使用等。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深入企业与日本人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日语课程中,除了语言的教学外,还有很多涉及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在平时上课时不仅要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也要从书本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教材中简单的介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从表象挖掘其隐藏的文化内涵。例如“茶道体验”(综合日语第三册)这一课讲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和敬清寂”。虽然课文对茶道精神的意思进行了说明,但是对茶道精神的由来或者说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和敬清寂”并没有提及,便可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去查找日本茶道的相关资料。事实上,茶道精神与茶道的起源、历史、流派以及日本人的性格等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有同学写出小论文《从茶道看日本人的国民性》、《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但是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既然提到了日本茶道,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的茶文化,同时也联想到日本的传统文化花道等。从历史上来看,茶道、花道这些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然而,日本的茶道、花道却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并且各个流派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而中国在这些方面似乎并没有发扬光大。通过中日对比,有科研意识的同学就写出论文《从日本茶道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当社会发生什么事情时,我们都会在基础日语课程中进行讨论,作为老师,一定要事先查一些相关资料,让讨论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继续查找资料并形成论文以发表或申报科研课题。

总之,基础日语课程是大学日语专业综合课程中的一门重中之重的课程,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也将关系到大学日语专业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突破传统的老师念、学生读、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加强引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听说读写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日语实践应用能力。

[1]陈 丹.基础日语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语文学刊,2009(3):145-146.

[2]杨永娟.提高日语语言实践能力的新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2):39-40.

[3]李小俞.让教学动起来—日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7(5):129.

[4]徐 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2004(6):130-132.

[5]张安德,张 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25-27.

[6]傅美莲.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7-108.

[7]赵秀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08(3):67-70.

猜你喜欢
敬语茶道日语
体验茶道魅力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茶道人生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茶道六百年》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