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字号品牌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2013-08-15 00:50唐友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9期
关键词:老字号湖北武汉

□文/罗 明 唐友明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荆州)

老字号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商业文明的光荣典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进一步做好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扩大国内消费、提高消费品质的需要,也是弘扬诚信商业理念、发展民族传统品牌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湖北地处华中地区,位于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横贯东西,历史上工商业比较发达,孕育了一大批老字号品牌,省会武汉之所以称之为“大”,就是它的大市场、大流通与大商业,气势宏大的工商业造就了一大批老字号企业,武汉是全国老字号最多的城市之一。历史上这些名闻遐迩的老字号对于湖北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市场,振兴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曾经辉煌无比的老字号正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相当一部分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甚至消亡。要加强湖北省老字号振兴工作,对湖北老字号的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湖北省老字号品牌的数量与地域、行业分布

对于老字号,目前尚无统一的认定标准,除了商务部制定的“中华老字号”认定条件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支持老字号的发展也纷纷出台地方标准,开始认定“地方老字号”,如“津门老字号”、“山东老字号”、“杭州老字号”、“武汉老字号”等。此外,一些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还组织认定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老字号”。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湖北省究竟有多少老字号,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数据。

1、湖北省拥有的“中华老字号”数量。2006年,商务部制定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将“中华老字号”定义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并提出了“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有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7个认定条件。根据这7个条件,商务部先后于2006年、2010年两次共认定了“中华老字号”共1,129家。湖北共有26个品牌上榜,第一批认定的有马应龙药业、曹祥泰食品、五芳斋食品、长生堂理发总店、赵李桥茶厂、孝感麻糖、云梦楚河鱼面厂等7家;第二批认定的有19个,分别是江岸区老亨达利世界名表、湖北汉明喜来登眼镜、武汉谈炎记饮食、四季美饮业、叶开泰药业、健民药业、武烟集团的“红金龙”与“黄鹤楼”、湖北稻花香酒业、武汉天龙黄鹤楼酒业、湖北枝江酒业、湖北黄山头酒业、湖北久康食品、湖北省安陆市涢河酒业、黄石市白鸭食品、孝感宏源米酒、黄石市食博园饼业、湖北省工艺美术服务部和襄阳郝曙光实业。

2、湖北省老字号品牌的地域和行业分布。从数量上看,湖北“中华老字号”的数量在全国居于中下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列第二位,但大大落后于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这与湖北中部大省的经济地位,尤其是与历史上大武汉工商业重镇的地位形成一定的反差。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老字号主要集中在省会武汉,武汉共有14家“中华老字号”,占全省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余孝感4家,黄石2家,宜昌2家,咸宁、荆州、十堰、襄阳各有1家。从行业分布看,湖北26家“中华老字号”多与民生行业相关,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酿造等行业。其中,烟酒副食类占到了16家,其余10家分别是餐饮类2家、药业类(中药)3家、零售类2家、工艺品及其他类3家;食品加工、餐饮、酿造三个行业占比70%,这与湖北“农业大省”、“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相符的。从2011年武汉市政府认定的“武汉老字号”的行业分布看,也反映了这一特征,在51家“武汉老字号”中,餐饮、食品老字号占据半壁江山,如老通城、小桃园、蔡林记、杨楼子榨坊等。

二、湖北老字号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湖北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日渐下降,老字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1、规模偏小,市场影响力下降。湖北老字号企业,尤其是餐饮服务业和食品业的老字号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一些老字号企业甚至仍然沿袭传统的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如“老通城”辉煌时期是张斌时代,后来营业状况大不如前,规模缩小,在歇业前只有二楼在经营豆皮等小吃,靠每日不足3,000元的营业额与一楼每月9.5万元的租金维持职工工资和日常开销。少数药业、烟草等行业老字号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和上市等举措,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同全国龙头企业相比却差距很大。如,2009年湖北“马应龙”制药实现营业收入仅仅10亿元,“黄鹤楼”酒业销售规模不到6亿元,而当年贵州茅台和北京同仁堂的销售收入均为百亿元左右。

由于与现代市场脱节,湖北老字号的原有市场空间日渐销蚀。除了少数老字号在外地市场有一定营销外,大多数老字号的知名度和发展空间都限于本省市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日益下降。如在武汉餐饮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武汉餐饮业市场份额中“十大名店”占到了40%~50%,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字号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2009年全市餐饮业产值247亿元,老字号的贡献额不足“零头”。从品牌价值看,2007年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上,湖北仅“马应龙”一家入围百强,价值为10.91亿元,不足排第一名的茅台品牌价值的8%,茅台为145.26亿元。而湖北在2006年被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中的其他几个老字号品牌价值都不到1亿元,如孝感麻糖(0.65亿元)、赵李桥(0.32亿元)、五芳斋(0.12亿元)、楚河(0.10亿元)。

2、经营效益差,生存困难。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湖北老字号品牌日渐衰败,除了极少部分老字号品牌今天仍然保持着活力外,绝大多数都已从市场上消失,或经营困难。以老字号最集中的武汉市为例,武汉市商务局及五个中心城区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统计显示,武汉市现存的有名可考的老字号有215家,大多产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如蔡林记、四季美、老通城等,一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长生堂、苏恒泰等,年代最早的老字号如明朝万历年间创建的马应龙,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上述215家老字号大多经营不善,大约有70%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有些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如汪玉霞、曹正兴,现在厂房和门面都没有了,仅有几名留守人员守着一个空招牌,有24%的老字号尚在勉强维持经营,但举步维艰,生存困难,如四季美、长生堂等,只有6%的老字号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制与资产重组,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发展势头较好,马应龙、双虎涂料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当前湖北老字号面临的困境、机遇与发展态势

1、当前湖北老字号面临的困境。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湖北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体制限制,1956年公私合营,打破了老字号以家族血缘关系传承技艺的模式和私有财产制度,老字号成为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和产权归属不明晰等问题十分突出,企业房产、商号的产权以及职工身份置换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给企业改制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臃肿,历史遗留负担沉重,严重制约着老字号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二是来自外省和外国的品牌抢滩登陆,大举进入湖北市场,如在餐饮业,粤式早茶、、岭南生猛海鲜,还有来自国外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对湖北老字号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三是老字号企业产品单一,传统工艺大量遗失,老字号传人隐没不见,再加上不注重与时代接轨,缺乏创新,优势尽失,比如“老大兴园”失去“回鱼大王”的特色和优势,很难扩大市场;四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历史街区被大幅改变,老字号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

2、湖北“老字号”发展的政策机遇。近年来全国各界保护老字号成为共识。2006年,国家商务部在全国开始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并先后于2006年、2010年两次共认定了“中华老字号”1,129家。2007年文化部也下发文件,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在很多地方,民间还成立了老字号协会,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和支撑。响应国家号召,湖北省商务厅实施老字号振兴计划,2011年省商务厅举办了“中华老字号”授牌仪式,“十二五”期间,省商务厅对湖北省“中华老字号”制定了“三个一批”振兴方案,即“优化一批”:即重点培养一批优势明显、发展健康、具有潜力的老字号企业,促其做精做强,成为老字号中的金牌;“扶持一批”:即对发展缓慢、经营困难的老字号,多途径帮其脱困,把主业做精做实;“挽救一批”:即选择部分已停业或转向的、且具有较高品牌美誉度的老字号招牌,引入社会资金保护性使用其无形资产,促其“起死回生”。

武汉市商务局也制定了《武汉老字号》认定办法,2011年对认定的首批51家“武汉老字号”正式授牌,近期将启动第二批“武汉老字号”认定工作。根据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武汉市老字号振兴工程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武汉市政府5年内将每年从财政中拿出500万元,共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武汉市老字号企业发展。经国家及省、市政府认定为“老字号”,并且符合扶持资金使用项目要求的老字号企业,均可申报使用扶持资金,用于老字号的发展,如发展连锁经营、建设配送中心项目等,均按项目实际投入资金30%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额度可达100万元;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补贴标准按项目实际投入资金40%给予补贴,补贴额度最高可达30万元。同时,为了鼓励老字号企业走出去,老字号企业参加大型推介活动项目,按展位投入金额50%予以补贴。老字号企业发掘有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的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独特技艺及特有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给予最高3万元的补贴。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可一次性获10万元奖励。老字号企业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中华老字号”企业“五芳斋”、“长生堂”就已获得174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在城市改造方面,武汉市将加强老字号网点保护。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将充分考虑保护老字号原址原貌,在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新商业街,调整商业街结构时,都将优先考虑和安排老字号。此外,各地工商部门还积极配合老字号拯救工作,武汉江岸工商分局寻找和清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老字号,并为它们建立了数据库,通过商标转让、拍卖等方式,激活“沉睡”的老字号。

3、越来越多的老字号获得转机,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作配合、协会服务促进、社会广泛参与、企业积极响应,共同为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部分老字号获得转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争取各种资金、资本运营、延伸产品、扩大经营内容、创新营销方式等,大中华酒店、老通城、汪集鸡汤等一批老字号获得转机,马应龙、五芳斋、蔡林记等发展态势喜人。

2006年,五芳斋主推出速冻汤圆和元宵粉、元宵料两种产品进驻省内600多家超市,实现了大规模的产品覆盖,还在淘宝网等门户网站上初步建立起了新的销售渠道。目前,武汉五芳斋每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元,纯利数百万元,每年都是武汉江岸区的纳税大户。跻身国内医药企业第四位的马应龙药业集团拉长产品链,从原先累计销售10亿多盒的痔疮膏,到现在新研发、刚上市的去黑眼圈眼霜,延伸产品已达10余个品种。老通城先后于2006年、2008年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于2010年重出江湖,先后在汉阳王家湾摩尔城和菱角湖万达广场开设新店面,其经营内容不断扩大,除豆皮、面窝等传统汉味小吃外,还引入港式烧腊、日式面条、泰式咖喱饭等时尚小吃。此外,还首次设立包房,并提供送餐、外卖等服务。武汉天龙大中华酒店引入天龙资本后,目前已恢复经营一年有余,将由目前一家门店向连锁品牌酒店发展,盘龙杨楼子榨油、新洲旧街城楼寨茶厂则与旅游“嫁接”。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重视,企业的不断创新,湖北老字号一定会焕发生机,再创辉煌。

[1]周英姿.武汉老字号的历史与振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林肖滨.保护和促进武汉老字号发展的调研报告[J].武汉商务,2011.2.

[3]高静,王霞.湖北饮食“老字号”的发展历史及生存现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老字号湖北武汉
The rise of China-Chic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驰援湖北
决战武汉
湖北武汉卷
60年“老字号”中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