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网络问政中的角色定位

2013-08-15 00:50葛少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9期
关键词:问政民意舆情

□文/葛少虎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一、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

当今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已深刻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政治生活,正如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延伸了人体的感官”。网络的兴起助推网络问政的产生,所谓网络问政,即政府和代表大多数民意的网民通过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而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智,更好地实现为民服务,网民问事于政府、问责于政府,更好地监督政府工作。简言之,网络问政是政府公共权力和民众合法权利的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

网络问政是政府执政方式的一种创新,与之伴随而生的是网络民主和网络舆情。在我国,网络在政治生活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情。2008 年6 月,胡锦涛通过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表示“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传递出一种“网络问政”的新风气,这一年也被媒体称为网络问政元年,随后部分省市也展开积极实践助推了网络问政的发展。2008 年湖南省株洲市纪委出台了国内首个网络反腐办法;2009 年云南省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促使网络问政制度化;2010 年湖南省将“网络民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成为官员必备的素质,同年,安徽省首次将“微博问政”写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微博问政”成为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新方式;2011 年银川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党务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的意见》。可以看出,“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执政方式的一种新制度形式。不可否认,网络问政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问政在我国发展尚且处于初始阶段,在网络问政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网络伪舆情”的干扰、网络问政活动的“空壳化”、网络民意的“被代表”以及网络“广场政治”效应,等等。因此,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网络问政”这种新型的民主制度形式,这对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问政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一)善待媒体,做网络媒体的护航者。在过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政府充当媒体信息发布的把关者。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政府对媒体传统的管理理念受到严重的冲击,政府既是媒体的管理者,也是媒体的监督对象。网络问政是政府执政方式的一种创新,政府在网络问政中要找准自身定位,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非划桨”。在我国,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它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广大民众的喉舌。可以说,尊重媒体也是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2011 年6 月17 日,《人民日报》发布题为《舆情非敌情“媒介素养”显执政水平》的评论,也鲜明地指出“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媒体的作用,明确与媒体的关系,善待媒体,不仅做好媒体的管理者,还要做媒体的护航者,为媒体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媒体真正成为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坚实桥梁和纽带。

(二)掌握主动,做网络舆情的引导者。当今世界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广大民众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他们既是信息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网络舆情被称为永不停息的“社会雷达”或第四影响力,它具有极强的延展力和渗透力。在网络舆情的产生到传播过程中,有些信息是现实民意的真实表达,有些信息是“网络伪舆情”,加之网络舆情具有扩散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所以说,如果政府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舆情信息,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最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众所周知,政府公信力就是生命力,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甄别能力和掌控、引导能力,抢占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

(三)公开透明,做网络反腐的问责者。网络是一个“好东西”,它为广大公民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将公共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近年来,网络反腐成为广大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新途径,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终究逃脱不了群众的“火眼真睛”,如“南京天价烟局长”、“最牛团长夫人”、“微笑局长”以及官员不雅照片事件等,网络反腐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公共权力运用不当则会引起民愤和不满,甚至爆发重大群体性事件,这需要政府及时出面应对各种危机事件。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无形的腐蚀剂,而信息不公开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这是因为“一是信息保密可使政府免因犯下的错误或过失而被提起诉讼;二是保密给予特殊利益集团更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机会。”因此,政府首先需要做的是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广大公民一个真相。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反腐,做网络反腐的问责者,对广大网民举报、检举、质疑的公务人员及时做出回应,若确实存在违法违纪事实,要及时问责,严加处置,绝不姑息。

(四)虚怀纳谏,做网络民意的倾听者。网络时代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参政议政的便捷渠道,网络平台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的主战场,网络民意不容忽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 年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 万人。其中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可见,新兴网络群体也代表了部分民意,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明望表示,处于转型时期的政府倾听民意,保持沟通顺畅很重要。民意是治国之本,以人为本是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善于倾听、接纳网络民意。民主的政府一定是一个包容的政府,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应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善于倾听民声,接纳民意,切实做到“网上访民声、网下解民忧”,努力将网络民意转化为现实政策执行力,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三、小结

网络问政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政府作为时代前进的引领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与“网”俱进。在政府执政过程中,要处理好与媒体、社会公民的关系,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倾听网络民意,虚心接受媒体、公民的监督和批评,找准自身在网络问政的角色定位,使我国的网络问政有序运行,这对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有重要的意义。

[1]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DB/OL].人民网(www.people.com.cn),URL:http://tv.People.com.cn/GB/7398332.html.

[2]舆情非敌情“媒介素养”显执政水平[N].人民日报,2011.6.17.

[3]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陈岳芬.风险社会危机信息的传播博弈[J].当代传播,2009.3.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 20130115_38508.html.

猜你喜欢
问政民意舆情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舆情
舆情
舆情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