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2013-08-15 00:50王学一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毕业生

□文/王学一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课题。河南地处中原、据南扼北,历史上一直是农业立省、农业大省。进入新世纪,作为东部发展和西部崛起的过渡地带,河南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部崛起的排头兵,显示出深远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一方面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推动河南乃至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促使金融、交通、电子、文化等产业飞速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必然急需大量高级专门人才投身其中。高校必须结合实际,立足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全面加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工作,努力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人才需求基本状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99 万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达51 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原经济区规划》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1 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 年9 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这是河南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立足富民强省、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汇点,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造和开发新的科技成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文化繁荣,并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好高骛远的错误观念,而这种观念所映射出的是大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大学乃至毕业后职业发展的合理设计,进而就业时会出现盲目“跳槽”,而不是“跳高”,种种表现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为:

第一,职业规划意识的淡薄。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进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一件事。加之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已经不知道“我是谁”,经历了寒窗苦读、长久“折磨”,步入高校殿堂、脱离苦海,感觉如获“新生”,致使到了大学就以为进入了天堂;对“我来到这里,要到哪里去”缺乏认真的思考,致使学习生活逐渐变得自由散漫、贪图享乐,不但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了生活的目标与激情。

第二,职业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对职业信息的获取,大学生普遍存在“等、靠”的现象。一是对人才市场是就业主渠道认识的淡薄,等待学校相关就业部门提高帮助;二是对人才观的理解不正确,一味追求高成绩或者是一味追求能力的锻炼,而忽略了两者必然的联系;三是对职业信息获取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宏观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社会实践与职业目标联系不够。长期以来,因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即便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主观上也没有将其活动与其职业目标相结合,导致很盲目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能结合岗位开展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陈旧。由于学校开设专业与市场脱节,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更新较慢,没有较好地考虑到市场需要,故出现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主,教学方法古板,实验设施陈旧,缺乏对学生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掌握的不熟练、不牢固,在就业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学生层面上,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不能主动查找市场需求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差距,进而在校期间对此不能有效补充,出现学生学习所获的能力与其职业目标对应的社会需求能力相脱节。

3、职业素养欠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专业素养关乎一个人的职业胜任能力,而职业素养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职业素养积累不足。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职场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完成所学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换。在工作中,多数毕业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干什么、能做好什么,不关注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带来多少财富,却紧盯着企业的待遇如何,能为其提供什么位子,能不能少承担些责任,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奉献、创新的思维模式令企业十分头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高校教育过程,贯穿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从成才教育、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相关知识教育、就业能力培养、具体的个性化求职指导和就业技巧等环节,层层递进,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要创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多方面扩充就业信息搜集渠道,保证就业信息的传播畅通,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如何构建结构合理、设置科学、体系明晰,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探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改革之路。当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向课程的综合化、平台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提倡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自学,从实践中学习。

3、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战和创新能力。研究如何实现订单培养,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探索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提出科学决策建议,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实践,不断拓宽专业面,不断修订完善教学体系,确保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建立完善的社会调查和学生到企业实习机制,坚持开展实践(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所学专业,为课程教学打好基础,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要结合企业岗位所需,引进企业导师,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

4、全程化跟进,探索多学科融合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如何整合高校学科互补优势,通过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毕业生强化训练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学生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成长,全面增强学生就业内驱力与竞争力。

[1]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N].人民日报.

[2]杨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3]张心亮.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教育理论,2011.

[4]张斌.问题与消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人才开发,2011.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沁园春·赞中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