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作为

2013-08-15 00:50刘景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9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才文化

□文/刘景辉 杨 帆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境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构建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

其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儒家文化的吸引力。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又创新是增强儒家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契入点,在传承中创新,在挖掘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以河北省为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统计,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30 余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文化空间等诸多领域。这些文化形式作为河北主流文化力量,凸显了河北主题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儒家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依托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以增强河北儒家文化吸引力。

其二,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儒家文化的凝聚力。儒家文化凝聚力的增强,需要提升城市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儒家文化的考量和渗透。城市的物质文化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等。这是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城市的制度文化对于整个城市文化的属性以及形态有着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文化体现着城市文化更深一层的内核与结构。城市精神文化以城市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公民的能力习惯等为主要内容。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对于城市文化的构建及儒家文化凝聚力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上述三个方面正是城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方面。

其三,推进文化品牌塑造,增强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优势产业集聚能量,精品工程影响大众,品牌文化创造效益。构建儒家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同当代社会相结合,同时代共命运,打造现代儒家文化的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产业做大做强、把精品做多做好、把品牌做响做亮。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围绕打造支柱产业,鼓励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上市融资。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工程,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在实施精品工程方面,结合“走、转、改”,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创作生产更多具有中国气派、燕赵风韵的精品佳作。文化品牌核心是文化内涵,是通过产品物质特性与品牌的价值文化统一而形成的境界。在消费者心目中,他们所钟情的品牌作为一种商品文化的标志,除了代表商品的质量、性能及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外,更代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品位、格调、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里不仅是实物性的消费,更多的是蕴含着文化底蕴的消费,既有显性消费也有隐性消费,归结根本是文化品牌的消费。唯有将文化品牌精品化、大众化,才能推动河北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其四,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升儒家文化的感召力。邓小平强调,“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不断增强文化感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一贯要求,也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商务部陈德铭在2013 年两会期间,就“发展国内外贸易和促进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在谈到“入世”以及对外开放问题时,陈德铭表示,中国完全履行了“入世”承诺,将会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所谓文化感召力,就是文化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要具有吸引力、召唤力、感染力、凝聚力,能够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团结人。它既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亲合度。河北省作为将文化战略列入发展重要目标的省份之一,必然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使儒家文化走向世界,以此提升产业文化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河北儒家文化的感召力。

其五,大力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儒家文化的亲和力。儒家文化是百姓的文化,是日用的文化,儒家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靠市民的广泛参与。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贡献是很大的。就具体措施而言,可以积极开展文化“六进”工程,加快推进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把特色文化建设延伸到学校、社区、企业。利用学校教育环境,注重文化素质养成教育。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注重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教授,积极开辟校园“第二课堂”,广泛开展无伴奏合唱、音乐美术鉴赏、书法训练等文化话动,使学生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培养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节目。引导企业建立、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和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读书月”、“图书漂流”等活动,激发人们的读书学习热情,在全社会大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之风。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提高市民应有的各类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这些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将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市民普通生活之中,由此增进与增强河北儒家文化的亲和力。

其六,加强文化强省人才库建设,增强儒家文化的支撑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把河北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对城市管理干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增强城市管理意识,提升城市的理念;引进优秀人才,将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城市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城市管理第一线,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注重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超收的教育,努力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把文化领域人才纳入省人才专题计划范围,建立文化人才库,设立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面向省内外重点培养引进社科理论和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鼓励文化单位以调动、岗位聘用、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或使用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出台民间文化人才职称评聘特殊政策,发现、培养、扶持民间人才。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唯有将人才战略纳入整个社会发展体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才能实现,儒家文化的支撑力才有所保障。■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人才文化
人才云
年味里的“虎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