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13-11-13 10:39谢瑞峰宋冬喜董素萍王琰琦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母细胞肌纤维门静脉

谢瑞峰,宋冬喜,董素萍,王琰琦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河南 濮阳 457000)

DWI是目前唯一能够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法,其通过测量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前后组织发生的信号强度变化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状态(自由度及方向),后者可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特点及其变化[1]。近年来,随着MRI硬件及软件的发展,DWI在体部的应用更为广泛。现通过对54例肝脏病变患者行DWI、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探讨DWI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近期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54例肝脏病变患者,包括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5例和肝脏恶性肿瘤39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瘤13例,胆管细胞癌12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35~76岁,平均48岁。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MR仪。常规MRI平扫包括轴位TSE序列呼吸门控T2WI成像,TR 2200ms,TE 90ms,翻转角140°,FOV 38cm×36cm,层厚 6mm,层 距

1.2 mm,层数30,矩阵320×320,NEX 1;轴位扰相GRE T1WI正反相位成像 TR 160ms,TE 2.38ms,4.9ms,翻转角 70°,层厚 6mm,层距1.2mm,层数30,矩阵256×256,NEX 1。信号采集采用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DWI参数为TR 1500ms,TE 82ms,NEX 2;层数60,层厚6mm,层距1.2mm,矩阵256×256;采用空间预饱和技术抑制脂肪信号,去除化学位移伪影。b值取50,1000s/mm2。增强扫描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GRE T1WI,TR 4.89ms,TE 2.38ms,NEX 1;层数60,层厚3mm,层距0.6mm,矩阵320×218。对比剂为Gd-DTPA 20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ml/s,注入对比剂后15~20s行动脉期扫描,50~60s行门静脉期扫描,5~8min行延迟期扫描。

1.3 数据处理 由影像科1名主任医师带领3名主治医师对所有常规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病灶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内部结构等。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一致。

图像后处理在DWI图像工作站进行。ADC的测量在病灶最大层面进行,测得信号强度值;每个病灶都选取尽可能多的ROI,为了尽量避免测量误差,避开血管和伪影,尽可能测量实质部分。ROI尽可能包括病灶最大范围;不同的b值测量在同一层面的同一位置上进行,测量值分别代入公式:ADC= [ln(S低/S高)]/(b高-b低)[2],式 中S低、S高分别指用低、高b值成像所测得的信号值,ln为自然对数,b值低取50s/mm2,b值高取1000s/mm2,然后计算出ADC值。

2 结果

2.1 肌纤维母细胞瘤结果分析 15例肌纤维母细胞瘤中13例单发,2例多发;肝右叶9例,肝左叶4例,左右叶分布2例;3例病灶直径小于3cm,11例为3~6cm,1例大于6cm;8例病灶为类圆形,7例病灶形态不规则。T1WI像上,12例病灶为低信号(见图1),3例为等信号。T2WI像上,4例为低信号,3例为等信号,8例为高信号(见图2)。动态增强扫描12例不强化,3例轻中度强化(见图3),均在门脉期或延迟期。8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 ADC 值为(1.21±0.05)×10-3mm2/s;4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 ADC值为(0.61±0.07)×10-3mm2/s;3例 DWI表现为高信号(见图4,5),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14±0.06)×10-3mm2/s(见图6)。

2.2 恶性肿瘤结果分析 恶性肿瘤39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4例,9例单发,5例多发;8例病灶位于肝右叶,4例病灶位于肝左叶,2例左右叶都有分布;3例为小肝癌(病灶直径小于3cm),11例直径3~11cm;12例病灶为类圆形,2例病灶形态不规则。T1WI像上,13例为低信号,1例病灶内出现高信号。T2WI像上,14例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2例动脉期强化,2例无强化;11例门静脉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1例无明显改变,1例强化程度增加;13例延迟期低信号改变,1例病灶强化明显。11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 ADC值为(1.27±0.03)×10-3mm2/s;3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8±0.05)×10-3mm2/s。转移瘤13例,12例多发,1例单发。12例均为左右叶分布,1例位于肝右叶。病灶直径0.5~6cm不等。13例病灶均为类圆形。T1WI像上,12例为低信号,1例病灶内出现高信号。T2WI像上,13例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1例动脉期强化,2例无强化;11例门静脉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1例无明显改变,1例强化程度增加;12例延迟期低信号改变,1例病灶强化明显。1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 值 (1.27±0.03)×10-3mm2/s。肝内胆管细胞癌12例,肝门型6例,周围型6例;单发11例,多发1例。10例病灶大于5cm,2例病灶小于5cm。T1WI像上,12例均为低信号。T2WI像上,8例高信号,2例等信号,2例为低信号。12例DWI表现为稍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低信号,平均ADC值(1.65±0.03)×10-3mm2/s。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10例边缘强化,2例整个肿瘤明显强化;10例门静脉期渐进性向心性强化,2例强化程度变化不显著;10例延迟期持续强化,2例病灶中央条状强化。

3 讨论

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独特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的境界清楚的局灶性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器官,可位于全身各部位。肌纤维母细胞瘤常被诊断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瘤、黏液样错构瘤等,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是真性肿瘤。目前,WHO已建议将肌纤维母细胞瘤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并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并指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炎性假瘤的主要类型,而且是独立的细胞类型[3-4]。一般认为肌纤维母细胞瘤绝大部分为良性,但也有中间型或恶性。肝脏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较轻,多为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可伴有发热,多为低热,但全身状况一般良好,多为无肝炎、肝硬化等病史,肝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异常,AFP多为阴性。

影像学上,肌纤维母细胞瘤容易与其他一些肿瘤样病变相混淆。在MRI动态增强扫描中,通过对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对比剂强化的演变,大部分可以确定性质。但一些病灶与恶性肿瘤征象有一定的重叠,结合DWI及ADC值能够进一步确定性质。肌纤维母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形态多样,多呈圆形、椭圆形、类三角形、不规则形;病变直径多小于3cm;T1WI图像上表现为低、等信号,T2WI像上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2]。增强扫描动脉期通常无强化,门脉期多无强化或结节样强化[5-6]。DWI呈等、稍高信号,个别病灶显示低信号。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扫描总体显示快进快出的特点,即动脉期强化,门脉期病灶信号降低,肝实质信号增高,病灶呈等或低信号[7]。胆管细胞癌多呈慢进慢出的特点,增强扫描早期在病灶的边缘轻微的强化,随后强化分逐渐可见中心填扩展,强化程度逐渐增加,在门脉期或延迟期达到高峰[8]。大多数的转移瘤无强化或呈环状强化。DWI特别是ADC值的测定对病变的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9]。本研究结果表明,DWI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明确的价值。但是肌纤维母细胞瘤的ADC值与恶性肿瘤还有一定的重叠,单独应用DWI并不能完全显示病灶的特征,所以仍要结合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综合分析。

图1~6 为同一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 图1 T1WI示肝右叶呈类圆形低信号图2 T2WI示病变呈高信号,周围环状更高信号 图3 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图4 DWI(b=50s/mm2)示病变呈高信号 图5 DWI(b=1000s/mm2)示病变呈高信号图6 ADC图显示病变呈稍低信号

[1]Yoon,KH,Ha HK,Lee JS,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yogenic cholangitis:CT-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9,211:373-379.

[2]程伟中,严福华,周康荣,等 .肝脏炎性假瘤:13例 MRI征象[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1):30-32.

[3]吴红珍,江新青,魏新华,等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MRI表现及误诊学分析[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7):5278-5280.

[4]郭苹苹,黄仲奎,龙莉玲,等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与CT、MRI对比分析(附19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3):356-359.

[5]崔凯,张旭,戴朝六,等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4):280-282.

[6]崔静,张雪林,张玉忠 .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 MRI征象[J].放射学实践,2005,20(4):316-319.

[7]曹丹,管庶春,莫华 .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I表现(附20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5):423-424.

[8]许乙凯,全显跃 .肝胆脾胰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4-368.

[9]王丽杰,于钦森,于德新,等.DWI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1):1-3.

猜你喜欢
母细胞肌纤维门静脉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