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愿景、平台和机制视角的高校班级建设

2013-11-27 04: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愿景辅导员班级

李 波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1 班级建设的内涵

班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纽带,也是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组织载体[1]。不论高校采用固定教室或是流动教室的方式,班级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组织成员作为班级的活动者,对组织的建设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班级建设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根据高校学生较强的自主意识、好奇心、易变心理等特点,班级建设要避免由辅导员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而要采用相互沟通的指导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

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要经过创始、引导、授权、协调、合作以及解体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由此班级建设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见图1)。在班级创始和引导阶段,辅导员要通过愿景、文化建设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班级。随着班级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共享、能力整合、创新力激发等问题日益突出,这样,以强化合作为主旨的各种学生团体便应运而生。班级建设更多强调授权、团队和矩阵式管理,辅导员应当采用参与式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制订目标,在管理过程中不宜过多干预。合作的方式应是充分授权和协商。班级的整个存续期,应当建立健全各种管理体制,从而指导、约束和激励学生的行为。

图1 班级建设策略示意图

2 愿景的提出

学生自入学开始,以班级为单位,组合成新的学生管理集体。在班级组建阶段,学生之间相互陌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较强,与他人沟通甚少。在此种情境下,学生需要得到集体的关怀和感情的归属,这是班级愿景的最佳导入期。愿景是班级建设的导航系统,也是一个长远的班级发展规划。基于组织的愿景,会使班级成员积极建设特有的班级文化。

所谓愿景,即由班级成员制订,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只有借助于愿景,才能有效地培育与鼓舞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激发个人潜能,激励自身主动奉献、投入和遵从。如果没有共同愿景,那么奉献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就连真正遵从的行为也不可能发生。“投入是一种选择成为某个事物一部分的过程”,“奉献是形容一种境界,不仅只是投入,而且心中觉得必须为愿景的实现负完全责任”[2],没有共同愿景的班级往往只会导致学生对班级制度和指令被动的遵从,而决不会对团队真诚奉献。建立班级愿景,不能仅仅依靠命令和规定,还要靠周而复始的沟通和分享,还必须由辅导员和全体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全面地将共同愿景贯彻落实在班级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愿景的提出,使得学生对集体有所认识,并敢于与班级其他成员交流和沟通,从而得到安全保障和感情的归属,缩短其对新环境的适应期,从而尽快地进行班级建设。

3 两个平台的建设

随着班级愿景的实践,每位学生都认识到在班级建设过程、学习活动、课外实践及外部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都产生了很强的团体意识,相互之间充满关爱和信任。在享有共同愿景的组织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大胆分享、讨论和学习,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或惩罚。此时,班级主要借助学习环境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平台来建设。

3.1 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平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班级环境是个微妙的领域,它通过学生的互动创造出了一种温情而又有个性的氛围,感染并激励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3]。

班级学习环境和氛围的建设要匹配专业特点,同时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以及现实的指向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学习的水平与能力。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在班级建设初期,通过专业课程介绍、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学生合理定位人生、树立目标,从而落实愿景;在班级建设中期要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善于营造符合其发展方向的环境,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此塑造较强的专业形象;在学生就业选择期,适时地提供市场岗位需求分析、性格匹配测试以及就业指导等来引导学生的实习和择业。在强烈的愿景指引和班级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将告别无意识的状态,开始以自觉的心态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逐渐实现学习从“被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

3.2 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实践活动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贯穿学生生活全程的工作项目,坚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渠道,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统一要求、组织选派、市场选择、暑期实践与日常活动紧密结合的实践形式。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行的课外生活大多是由教师“推动”、学生被动参与的,这样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始终将活动视为一种作业、一种负担,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以此提升自身素质。辅导员要敢于尝试以“拉引”为主的课外活动组织方式,力争成为“促进者、导师和教练”角色的人物。辅导员服务于不同的实践项目团队,确保团队取得有效完成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让学生由“让我做”转变成“我要做”,这样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三个机制的保障

班级建设虽然强调愿景的指引、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我管理,但仍离不开制度的奖惩和控制机制的保障。

4.1 制度机制

规范的制度是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较强的自主性,但集体主义意识却很薄弱,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规范,将会使学生的约束力降低。制度建设要做到健全、规范、认可[4]。“健全”是指制度能够涵盖学生活动的不同方面,包括学生作息时间的规定、宿舍内务、课堂纪律等不同方面的内容;“规范”是指制度要避免定性考量,要着眼于从定量的角度来制订,强调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认可”则强调制度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要考虑班级全体成员的想法,征询学生的意见并得到集体成员的认可。制度给出了班级成员行动的准则和方向,当学生熟悉班级制度时,他们会自觉地遵守规定和协调所从事的活动,相互合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团队目标。

4.2 奖惩机制

表扬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激发其学习奋进的勇气。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是班级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奖励和惩罚应按照成文的制度规定来执行,而不应当随意地进行奖惩,否则将破坏制度的权威性,使得制度形同虚设,从而危害班级的建设。奖惩机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公平”要求机会均等,辅导员对待全体学生应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给予个体的成长发展以公平、均等的机会;“公正”要求辅导员要做到每时每事出于公心,在奖惩、指导和互动等方面保持公平;“公开”即要求班级在实行各种考核、奖惩制度时应公开,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情权,行使参与权。

4.3 控制机制

班级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要素的组合关系多种多样,加之开放的平台建设随机因素很多,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控制工作是很必要的。控制,即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5]。学生自主地在学习平台和课外平台中进行实践,辅导员应给予学生较大的决策权,但是为了保证学生活动能按照预定的计划进展,辅导员必须实时监控、评估活动效果。实际的效果必须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偏差,辅导员应立即引导工作绩效回到目标上来。辅导员的控制过程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中展开。事前控制要求辅导员做到对动态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对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事中控制要求辅导员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及时指导学生工作;事后控制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并形成系统的文档资料,以便指导学生的后续行为。

5 结语

愿景是理念,其在于指导班级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愿景一旦形成,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平台是实践场所,其在于塑造学生的专业形象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机制是保障,其在于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实践场所,纠正偏离的行为并强化共同的理念。

[1]彭湃.大学、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三角关系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9):100-105.

[2]谢安邦,刘莉莉.市场的逻辑与大学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1(5):8-12.

[3]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2):1-5.

[4]王卫星.分清权责,探索高校管理新思路[N].中国教育报,2007-05-11.

[5]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愿景辅导员班级
班级“四小怪”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班级英雄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