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象似性”看诗歌意象翻译

2013-12-01 02:21雷雨露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原诗图画符号

卢 颖,雷雨露

(1.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美国著名诗歌翻译大师亚瑟·韦利(Arthur Waley)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代表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可见“意象”是诗歌审美中的重要单位,诗歌意象的翻译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诗歌意象翻译研究方面,象似性理论为诗歌译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象似性理论由美国符号学家查理·皮尔斯(C·S·Pierce)提出,象似性理论对语言符号的本质性做出了解释,否定了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即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可据的。象似性理论认为象似符与所指对象之问存在某种象似性,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一个事物[1]。象似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模仿”,强调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文献翻译领域尤其是诗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字、图画和诗歌

关于人类文字的起源,众说纷纭。“虽然文字学界至今对文字来源的看法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然而绝大多数当代文字学者,都不否认原始图画是文字的主要渊源。”[2]早在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就提出文字产生于图画。“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它是直接从原始图画发展而来的。而西方字母文字,包括希腊语、拉丁语、斯拉夫语的文字所使用的字母都是从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3]英文的26个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则是从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据考证,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订的。在古埃及图画文字中,A是表示“牛头”的图画;B是表示“家”或“院子”的图画;C和G是表示“曲尺”的图画;D是表示“门扇”的图画等。[4]所以,古埃及文字可以看作是包括英文在内的西方字母文字的始祖。而古埃及字和古汉字一样,都以原始图画为主要渊源。

汉字是现存的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汉字起源于原始记事,以图画记事为其生成基础,古代人民把需要表达的“意念”与具体的事物或“图形’相结合,便形成了汉字,即汉字是每一个“图画记事”的整体“意象”的浓缩与凝练。[5]所以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单位,以类似图画的方式代表一个事物,这就决定了汉语的句子实质上就像一系列的图画”[3]。这使汉语更具有原始语言的特性。Derek Bickerton对语言和原始语言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语言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句法(syntax)”“他所认为的完全意义上的语言是以syntax为核心的:具备syntax的体系就可以被认作‘语言’(language-with-a-big-L),反之则为原始语言。”[6]他进而论述了原始语言具有很强的意象性和图画性的特征。原始语言的意象性使它能够准确再现原自然。因而汉语诗歌更富于立体感,如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诗歌和绘画具有同质性,即都是“模仿”的艺术。而语言和图画是两种同质异构的符号,都是人类借以记录思想、表达感情、描述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而诗歌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描写景物的最凝缩的一种方式。语言、绘画和诗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研究三者关系对诗歌意象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象似性理论与诗歌翻译

对上述诗、画及文字三者关系可以用语言的象似性(iconic)来概括。语言的象似性问题由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创始人之一——查理·皮尔斯(C.S.Pierce)提出,是对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本质性解释。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类:象征符(symbol)、象似符(icon)和指示符(index),认为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三种联系方法,即符号的三重指称的观点,国内有学者将之称为“三元符号模式”。象征符与所指对象之间存在任意和规约关系的符号,语言符号主要属于这一类。象似符与所指对象之问存在某种象似性,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一个事物,如汉字的“日”“月”等。指示符与所指之间在因果关系上相联系的符号,如表示危险的骷髅骨的符号。在这三类符号中,象似符在语言学家中引起的关注最多。王寅认为,象似符不仅包括“图”,还包括类似图的符号,因此将其译为“图”或“图像”并不妥当,建议译成“象似符”。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7]象似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模仿”,强调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是诗人观察客观景物,用语言符号对其所察所感凝练并升华的一种高度“模仿”,即用语言符号发挥绘画的功能——临摹。其中诗歌中的模仿不仅包含对景物的临摹,还包括对诗人精神体验的概括或“写照”。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单位,其象似性是指诗歌的语言形式或语言组织方式能够整体或部分地映照或象似于所表达的诗意。另一方面,从诗歌的意象出发,诗歌意象的象似性指诗人利用象似性手段,通过特殊的语言组织将现实世界中的物象提炼升华,使意象作为一个意义单位生动的在诗歌中体现。象似性理论不仅应用于诗歌语言层面(词汇、句法及篇章等)的阐释,而且还对诗人心理写作的心理结构给予充分解释,对文本的科学解读如正确区分诗人的意图、文本的意图及读者的意图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诗歌读者的心理审美的解读,从而有效地对比原诗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取向,采纳更适合的翻译原则接近诗歌翻译的等效性。

因而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另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诗歌、语言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根据不同层面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分解并阐释原诗,进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三、象似性理论指导诗歌意象翻译

1988年许国璋先生首次将iconic译为“象似性”,继而众多学者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多数学者涉猎语言学领域研究象似性,将象似性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研究甚少,作者从象似性理论角度深入,探究象似性理论对诗歌意象翻译的重要意义,分析汉语诗歌在英译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象似性原则,继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再现原诗意象所存在的象似性特点。

1.词汇象似性

当诗人和读者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的时候,词汇扮演着载体的角色。“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词用了九个词汇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一幅深秋村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展现出来,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词汇在诗歌意象的形成中充当了主要角色,当读者的视线经过承载着特定艺术涵义的意象的词汇时,产生了联想,词汇作为载体承载着联系客观物象和精神情感综合体,发挥着绘画的“模仿”功能,体现了词法层面的象似性,把一副栩栩如生的凄凉深秋村野的情景展现出来,使具体的意象浮现于读者的头脑中。读者似身临其境,在诗人绘制的意境中畅游。而对于诗歌词汇层面的象似性体现,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等效性原则,译语词汇一定也能够发挥原诗选词的象似性特点,同时辅以绘画深化意境。如对比两个译文:

Autumn Thoughts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we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tr.赵甄陶①赵甄陶(1921—2000),祖籍湖南湘潭县,曾任中国外语学会理事、湖南语言学会副会长、湖南诗词学会副会长。他一生严谨治学,献身教育,在中国历史、古典文学、音韵学和英语语言文学诸领域,均有博大精深的造诣。赵甄陶先生还是诗词翻译家,其译著有《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中国诗词精选英译》、《孟子》等。)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②转引自茆东莲.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tr.Cytril Birch③Cytril Birch(白之),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专攻中国小说和戏剧,白之(Cyril Birch)的名字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广为人知,曾著有The Peony Pavilion:Mudan Ting(《牡丹亭英译本》)。)

比较两个译文,对“小桥”的译文分别是“Tiny bridge”和“Low bridge”,如果逆译为中文分别为“小桥”和“矮桥、低桥”,低桥其实并不代表桥的规模小,只表示桥身的高度较低矮,因而从词汇象似度角度评析,tiny bridge更接近原文所“模仿”的客观物象。对“人家”的翻译分别为“hamlet homes”“cottages”,hamlet指的是小村庄,hamlet homes指小村舍,cottages也指小屋,村舍,但是译者赵甄陶没有选用更为普通的单词cottages,因为译者考虑到原诗语言的工整对仗,都是汉语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所以英文也同样这样安排,因而英文读者读起来会一样对仗工整。可见译者赵甄陶遵循了词汇象似性的原则,在诗歌形式上更大程度的“模仿”原诗,不仅使诗歌意象鲜明,而且形式上与原诗更为接近。如利用诗歌、语言与图画三者的关系,加以图画用以烘托意境,发挥词汇象似性特点,“模仿”并还原诗人身临其境的意境,原诗的意象及意境则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如图1所示。

图1 《天净沙·秋思》④http://www.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wx/zmzp/200710/t20071009_8260.shtml

2.句法象似性

象似性理论主要研究象似符的成分象似与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指语言成分与经验结构的成分一一对应;关系象似指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关系象似主要反映在句法象似性方面。[1]其中成分象似体现了词汇层面对客观事物和精神情感的模仿功能,关系象似则体现的是句法关系与诗人经验结构的模仿功能。诗人创作时会特意的运用一定的句法,安排组织语言,已达预期的目的。如上文提到《天净沙·秋思》,其中9个词汇不仅体现了诗人词法层面的象似性,同时体现了句法层面的象似性。诗人在安排9个词汇的时候,对顺序的考虑有着独特的意图。首先是枯藤、老树,而不是老树、枯藤,这个意象最为鲜明,不仅给人萧瑟、寒冷的经验体会,而且体现了诗人的视角是由细节到整体,由近到远,给读者呈现的是一种透视的效果。以下为翁显良与Cytril Birch的两个译文:

译文1: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tr.Cytril Birch)

译文2:

Crow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①转引自茆东莲所著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25页。(tr.翁显良②翁显良(1924—1983),中国著名翻译家。在古诗英译方面成就突出,一生共翻译古诗226首,其中124首收录在其译著《古诗英译》。其翻译诗歌的范围非常宽泛,上自屈原,下至龚自珍;楚辞、乐府、古体、近体、长短句、散曲。)

译文1中Cytril Birch按照原诗的顺序翻译,而译文2翁显良是用散文体翻译的诗歌,翻译出来呈现的是一个段落而不是诗歌。象似性原则要求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似关系要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形式本身有着特定的意义,因而用散文体翻译诗歌本身就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遗失—“形式”的遗失。另外,原诗读者读到的第一个词是“枯藤”,即“dry vine”,而译文2呈现给译文读者的第一个单词是crow,即译诗中的第一个意象,这与原文的观察视角完全不同。因而句法象似性体现在诗歌意象的翻译中主要强调译文句法的安排,重视原诗句法关系,重视诗歌语言形式的翻译,因为对于诗歌而言,形式如同镜子一样,映射着诗人的精神情感的形成(Forms as mirror as shaping spirit)。[9]

3.篇章象似性

诗歌可以从音节、押韵、词汇、句子,篇章等为单位进行解读。不同的读者对诗歌的解读有不同的层次。以篇章为单位对诗歌的解读应更为完整。虽然诗歌每行,每个词汇,甚至每个音节有时都有特殊的含义,但诗歌作为整体呈现给读者才是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而篇章象似性并未引起译者的注意,因为更多译者重视是语言所体现的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忽视了诗歌整体的形式与内容的象似性关系。如普林斯顿大学首席教授、国际学术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及诗人之一苏珊·斯图尔特(Susan Stewart)院士的诗集《骨灰盒》(Columbarium)中的《跳跃》(Jump)一诗:

《跳跃》(Jump)一诗主要描写一只飞蛾是如何在黑暗中挣扎最终冲破黑暗的历程。诗人组织诗歌别具匠心,从形式上她采用了16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复活节之翼》的表达手法,即从诗歌的整体来看,文字的组织安排类似一副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画。《跳跃》一诗以“moth”引出,诗歌的整体极像一只飞蛾:第一节是飞蛾的头部,中间一句是联系头部和翅膀的颈部,第三部分是飞蛾的两张翅膀,即便是不懂英文的读者看到本诗也会观察到诗歌形式与内容的象似性。作为译者有必要考虑诗人的用意,即诗人的意图,充分理解诗歌文本,把握诗人想要塑造的意象及意境,根据象似性理论进行翻译,即除了内容上再现原诗意象及内容,在形式上也应该更多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感受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译诗的结构排版方面应该参照原诗的结构,更为贴近的展现原诗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模仿”自然的意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等效。

Peter Robinson在其专著《诗歌和翻译:不可能的艺术》(Poetry and Translation: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一书中指出,诗歌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会受到类似诗人创作诗歌时所用方式的限制。(The poet-translator rendering another’s text is constrained in ways that are similar and analogous to those of the composing poet.)[11]诗歌翻译者始终是带着脚镣的舞者,翻译时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象似性理论给诗歌翻译一个新的视角,为诗歌意象在词汇、句法及篇章各个层面更为全面深入的阐释,从而为译者提供一个新的方法论指导。

[1]乔玲玲.句法象似性探究及实例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85.

[2]李志岭.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对比的切入点[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4-105.

[3]李志岭.汉字、欧洲字母文字与中西思维方式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2(3):44-48.

[4]王 哲.英文26个字母的由来[J].湖北档案,1996(5):7.

[5]王白石,马 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3):97-101.

[6]姚振军.“原始语言”与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50-52.

[7]辛献云.篇章象似性与英诗汉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7-72.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5.

[9]MICHAEL D.Hurley,Michael O’Neill.Poetic Form:An Introduc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6.

[10]SUSAN STEWART.Columbariu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51.

[11]PETER ROBINSON.Poetry and Translation: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M].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10:47.

猜你喜欢
原诗图画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峨眉山月歌
“+”“-”符号的由来
改诗为文三步走
变符号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