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08年~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2014-01-09 09:18掌友湖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血液制品采供血血站

◆掌友湖

责任编辑:吴小红

临床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往往会伴随一系列不良反应。为了解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文章回顾性调查盐城市某院2008年~2011年100 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事件,并对其类型和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00 例输血不良反应来自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于2008年~2011年向市中心血站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分布于血液科、外科、ICU、内科、呼吸科、妇产科。其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龄6 岁~84 岁,平均48 岁;有输血史76 例,无输血史24 例。4年用血总人数71 528 例,其中使用红细胞类29 755 例,血浆37 335 例,机采血小板4 438例。

1.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判断标准[1]

由临床用血科室护士观察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中或输血后2h 内体温升高1oC 以上(≥38oC),并证实输血前无发热者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皮疹、喉头水肿、休克等为过敏反应;出现酱油样尿、黄疸等为溶血反应;出现全身不适、针刺样痛、心跳加速等为其它反应。

1.3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医院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医生诊断,护士填写后送输血科,输血科复印后反馈给市中心血站,市中心血站设专人进行调查处理和统计分析,并及时与临床科室和输血科沟通。

1.4 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8年~2011年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统计见表1

表1 2008年~2011年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统计

2.2 不同年度输血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年度输血不良反应比较(例)

3 分析与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结束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1]。输血不良反应按时间可分为即发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按发生原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和循环超负荷等[2]。

统计资料显示,某院4年间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14%,低于杨慧[3](0.49%)和黄世若[4](0.47%)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本市自2006年已向临床提供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血液制品。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可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表1 也显示红细胞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只有0.05%,红细胞类与血浆、机釆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黄世若[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说明本市应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注对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1 显示,输注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10%)。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是在20℃~24℃振荡保存,导致白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浓度增高[5]。在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占绝大部分,与文献[3-4]报道一致。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过敏体质人群对血液中的蛋白成分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这些多聚体进入患者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2];有一些患者体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机体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入含有IgA 血液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在本组统计资料中,有输血史者占76%,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组统计资料中,有1 例溶血反应,患者为脑血管出血、脑梗塞,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黄疸、酱油色尿,后经调查排除了血型不合和细菌性输血反应。

表2 显示,在某院4年间输血不良反应统计资料中,前3年发生率较低,年度之间差别不大,但第4年(2011年)发生率显著高于前3年。分析原因可能为前3年部分科室没有按规定要求填报《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医院加强了临床输血管理,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各科室能如实填报《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故2011年统计资料更能反映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现状。

在某院向血站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中,血站明确质量管理部负责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均未发现因采供血质量问题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总之,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有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输血风险,对输血不良反应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献血前征询,筛除可致过敏的供血者,注意采血环境和采血部位皮肤的消毒,确保血液在采集、制备、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冷链”,保证血液制品质量。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医师在决定输血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征,选择合适血液制品,杜绝输血风险。此外,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1]杨成民,李家增,季 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44-455.

[2]余卓丽,马春会,田兆嵩.输血的利与弊[J].中国输血杂志,2011,22(3):293-242.

[3]杨 慧.输血不良反应62 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5):443-444.

[4]黄世若.32 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9):2488-2489.

[5]蔡晓红.输血引起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307-309.

猜你喜欢
血液制品采供血血站
执业药师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试论采供血机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浅析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
采供血专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