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及生成

2014-01-21 16:13
终身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院校职业

卫 嵘

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及生成

卫 嵘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依赖心理及依赖行为突显、就业能力欠缺等。对学生就业主体性进行逻辑分析得出,应该关注学生的交往关系及所处环境,了解其就业主体性生成条件。通过全员化、全程化就业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唤醒学生自身的内在力量,最终实现就业主体性生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原因;生成

主体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的幸福满足,是伴随人的主动性精神的发展和自由程度的提升而获得的”[1]。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即是人的主体性得以生成与发挥的过程。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着实令人担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竞争意识,“等、靠、要”的求职心理普遍存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就业主体性,促进其主动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就业主体性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发展的诉求,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主动认识和调控就业心理和就业行为,通过主观努力,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对就业活动获得一种主动态势,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成长与就业能力的提升。

从外延来讲,就业主体性可分为就业主体意识与就业主体行为。主体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意识。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就是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就业过程、就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主体能力努力调整就业心态,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蕴藏的潜在力量,把握就业规律,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业主体行为就是大学生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能主动寻求合适岗位,选择职业。

不论是对学生自己还是对于学校及整个社会,就业主体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主观来讲,就业主体性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评估自己,理性认识就业环境,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就业主体性还有利于引导和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客观来讲,就业主体性的生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主体性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有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学生在回答职业生涯相关问题时,“不清楚”“不知道”“不了解”“不一定”的回答还存在着一定比例,充分表明学生对职业生涯相关问题认识模糊、思路不清、信心不足、定位不准,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学习和职业上缺少规划,基本没有职业意识,对大学学习与职业生涯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充分认识。[2]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明显发现,当一些毕业生做好简历,搜集就业信息,去参加各种招聘会时,好多同学却仍在漫不经心地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在与学生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茫然,没有主动了解分析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性格特点,也没有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只是在对未来的莫名的忧虑与慵懒的行为中一天天走向毕业,走向社会。

2.依赖心理及依赖行为表现突出

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家庭关系是求职路上的一道重要门槛,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求职成败,依赖父母不仅是求职的捷径,有时甚至成了必要条件。[3]因此,许多学生形成了这样的强烈意识,找工作主要靠关系、靠父母,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等着父母为自己联系好工作,等着学校为自己推荐好职位,自己不愿也不去主动了解用人单位,了解职场,更有甚者,连一份最起码的简历也懒得去做。对于就业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实习阶段,也只是在实践部门做做样子,或者干脆假实习,找家单位盖章交差。

3.必备的就业能力十分欠缺

职场竞争的核心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含诸多要素,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职场态度、专业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等。这些能力的具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需要学生在大学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实践来历练,越早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越能更多的获益。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更多的只是被动地按照规定的安排完成学习及其他各项任务,极少主动去磨炼自己,因此,在真正需要面对社会、面对职场时,很多学生出现了胆怯、茫然、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等症状。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态度与技能的双重作用导致就业主体性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受挫者。其以往长期失败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长期受到的消极评价,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表现在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恰当的目标,对待学习漫不经心,意志消沉,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4]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不同层面的人或人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都存在着“习得性无助”的心灵偏差现象,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比较集中与典型。习得性无助既是人长期受挫后的表现,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使人陷入一种消极状态。因此,高职学生在整个学习、就业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学业得过且过,难以获得应有的专业技能,结果更加消极被动,步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圈子里。

2.教师方面:职业指导的专业性与差异性不足导致就业主体性缺失

职业指导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融合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各种咨询理论的原理、应用技巧及使用局限,需要熟练把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更为主要的是,需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及真切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切实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遗憾的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作职业指导的教师在专业性与差异性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专业性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层次比较低,指导工作多停留在表面现象,大多是低层次的常规就业服务和事务办理,严重缺乏高层次、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5]。还有一种常见的专业化欠缺的表现就是“投射现象”。具体表现在多数教师在进行指导时随意性较大,较多地依靠自己已有的经验,常常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诸如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者职业标准、价值观倾向、职业偏好等投射到学生身上,而不是从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从学生的真正需求出发,从而掩盖了学生真正的职业理想、兴趣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等,使学生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估自己,严重地还会使学生在求职路上更加步履维艰。[6]差异性方面,没有很好地去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及学生个体的独特需求。这两方面的不足使得职业指导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不能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就业主体性。

3.环境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导致就业主体性缺失

家庭环境中,当前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倍加宠爱。很多人从小只顾读书,在家中很少做事或承担责任,缺乏自主能力,小到生活难题大到报考大学及选择专业,父母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7]虽然家长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子女不主动谋求职业的状况深表无奈,但是在面临就业时,许多家长仍然一如既往,舍不得孩子吃苦,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分担一切。这既是大学生就业现状所迫,也是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所致。

学校环境中,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在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没有涉及职业生涯的概念,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根据不知道什么是专业,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决定,到升入大学后才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了解和熟悉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在西方国家,早已实施了广泛的学校生涯教育,包括1~12年级的生涯教育计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社会环境中,注重学历学位及各种证书的“符号效应”现象仍然存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仍然把学历学位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与本科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严重不均衡。

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体性生成的逻辑分析

1.关注学生的交往关系及所处环境,了解其就业主体性生成条件

关系是主体性生成的逻辑起点。主体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主体性只能在各种关系中生成。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产物。这就是说,个人接受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加以内化。”皮亚杰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的知识的发展来自社会的相互作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曰社会交往是去自我中心化的前提条件[8]。同时,人的主体性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不论是整个人类的主体性,还是个体的主体性,都是由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个性到群体、从自我到社会、从现实到理想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因而研究学生就业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必须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各种交往关系,所处的环境和参与的实践。高职院校学生是一群独特的群体,有着自身的群体特征,诸如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控制能力差,习得性无助,成熟度低,等等。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特征,理解他们,走近他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为他们设计适宜其发展的职业指导方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认知自我,积极地认识外部环境,制定目标,理性对待挫折,主动寻求发展。

2.用全员化、全程化职业指导方式,激发学生就业主体性生成

职业指导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全员参与,形成一个多方合力的良好纽带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就业主体性。学校方面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在校领导班子、中层教学管理人员、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之间形成上下贯通、各负其责的工作网络[9]。通过家校联合、校企合作,使家庭、社会都真正融入进来,关心学生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全程化的指导要求不仅要对毕业生做指导,而且要从入学开始结合所学专业和各种活动,寓指导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毕业之后,也要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促使学生就业稳定。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为学生就业主体性生成奠定良好条件,促进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3.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指导,促使其就业主体性良性循环

主体具有为我性,正是能动性的目的和方向产生的基础。一个人的能动性要受到为我目的的制约,受到主体认识水平的制约[9]。因而,主体性不但包含有主动性,同时还包含着受动性和为我性。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要使学生就业主体性生成,指导人员就要主动出击,要把指导做到学生中间,不能专等学生上门寻求指导,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还就业指导以本身含义。要抛弃学生“容器观”,确立学生“主体观”,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同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分析差异,尊重差异,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促使学生就业主体性真正发挥,并达到良性循环。

4.唤醒学生自身的内在力量,实现就业主体性生成

学生就业主体性的生成离不开学生自身。了解学生群体特征是前提,关注学生的交往关系及所处环境是条件,全方位的指导是方法,学生自身才是根本。而且,学生自身并不是毫无作为的,学生是充满着内在的就业渴求的个体,是具备活生生的个体特征的人,由于多种因素以及不可预见的发展障碍,他们常常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势,掩藏了“我要成长、我要成才”的内心渴望。我们需要把内在的发展动机挖掘出来,使学生自身与外部环境形成合力,努力使自己既获得良好的基本技能,还获得职业生涯必备的软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协商等等能力,自信地、主动地走向社会,寻求幸福的、长足的职业生涯发展。一旦这种内在力量被激起,我们所期望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也就更容易生成与发挥了。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4.

[2] 薛继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分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4-76.

[3] 大学生找工作竞争太激烈 “80后”求职者依赖性强[EB/OL].[2013-10-02].http:∥news.ifeng.com/society/2/200807/0729_344_682218.shtml.

[4] 百度百科.习得性无助[EB/OL].[2013-10-04].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84.htm.

[5] 何建华,刘煦.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的现状及其需求分析——来自广东省4所主校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94-96.

[6] 韦耀阳.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投射现象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6):91-93.

[7] 新闻晨报.大学生依赖性过强导致职场频现傍老族[EB/OL].[2013-10-02].http:∥edu.sina.com.cn/j/2009-07-02/1112173897.shtml.[8] 冉乃彦.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0(3):52-62.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99.

责任编辑 冯丽樱

On the Absence and Generation of Employment Subjectiv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EIRong/ShanxiPoliticsandLawInstituteforAdministrators

The absence of employment subjectiv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manifests in bad consciousness of career planning, evident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dependence and weak employment ability. The logic analysis of employment subjectivity finds that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so as to find out the generation conditions of employment subjectivity. The whole proceeding and whole-staff way of vocational instruction is used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and arouse the internal power of the students, by which the employment subjectivity will be gener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ubjectivity; absence; reason; generation

2013-10-24

卫嵘,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研究。(594043540@qq.com)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晋商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FIB110133)

G717

A

2095-6576(2014)02-0048-04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