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对教育变革的促进研究

2014-01-21 16:13张新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习者信息教育

王 慧,张新明

自媒体对教育变革的促进研究

王 慧,张新明

Wiki、博客、SNS社交网络以及微博的诞生,将人们带到了一个真正双向互动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将促进教学理念由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促进信息资源由共享到共生转变、促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在未来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

自媒体;教育变革;促进作用

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认为,不同传播媒体的介质本身是有偏向的,一种新媒体意味着一个新文明的诞生[1]。传播媒体每经历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现代社会诞生前,媒介技术演变史上先后出现了口语、手稿、印刷三种媒介技术,因而在教育上与之相对应的产生了“口耳相传”、“手稿文本”、“印刷文本”教学方式,所有这些都是媒介技术持续演进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众多引领潮流的网络平台和工具逐步走入公众视野,它们在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变革。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热潮席卷全球,带来的新闻媒体3.0的全新变革,是对传统媒介的颠覆和挑战。从新闻媒体1.0过渡到新闻媒体3.0经历了从关注数据到关注人的核心理念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传播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并具有高度的信息参与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

一、自媒体概念及特征分析

1.自媒体概念解析

自媒体是一种基于Web2.0网络技术,以个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凭借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向不确定的个体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兴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两位联合在“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给出了自媒体的严谨界定,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2]。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3]。这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自媒体在使用者、使用方式、媒体对象等方面的特征,但对于自媒体的本质属性——借用性和创造性,并没有触及。麻省理工大学宫川繁教授,将自媒体定义为“自媒体是区别于大众媒体信息传递者身份,以互动性的设计,使用户不仅能够使用,并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的媒体形式”。

2.自媒体特征分析

从自媒体的不同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自媒体具有草根化、个性化、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可信度不高等基本特征[4]。除了以上几点,自媒体的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选择性。自主性是自媒体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特征。传统的大众媒体进入的门槛比较高,人们往往很难通过传统媒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传统媒体只是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以呈现信息为主要功能。自媒体核心是基于大众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以大众为主视角,更加人性化,从信息需求者本身切入,大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选择信息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整合归入。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这种特征概括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 DIY 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5]

(2)高效借用性。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与普通大众有着一种天然的距离,这种距离主要是因为技术层面的原因。大众媒体有着专业的技术要求,要想使用,必须进行专门的培训。而自媒体由于使用者在媒体终端上进行的只是信息资源的采用、共享等基本环节,省略了复杂的操作步骤,具体的资源加工等环节,则可以借用其他简易化的网络工具来实现,甚至本身所采用的信息也是从其他信息源所借用而来,降低了信息加工的难度。这种通过借用的方式来降低个人使用难度的方式是自媒体得以迅速普及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协商对话性。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即由单一的信息源向未知的受众发出信息,我们也称之为“广播式”传递信息。而自媒体是一种多对多、点到点的“网状式”传播方式,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以一种轻松相互协作的对话形式出现。这使得每个个体都是参与者,增加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4)衍生创造性。大众媒体在媒体制造者和媒体创造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普通的大众媒体中,大众是作为信息的消费者而存在的,你只需要也只能享受到大众媒体事先制定好的资源信息,如电视节目。自媒体则冲破了这种制约,它完全根据操作者个人意愿进行模块的搭建、信息的选择,充分调动了大众的创造热情,能够使得其对自媒体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创造力。

二、自媒体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对教育的变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促进教学理念由线性式到非线性式

传统线性式教学理念认为,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由教学本质和规律决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初,就已将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按照课程要求设计好了,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教学一般规律的本质体现和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这种理念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过程受客观规律和规则的制约,好的教学是遵循规律的结果,不良教学是违背规律的结果。[6]由于这种教学理念更加关注教学规律的实现,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以及教学中的互动性,使原本精彩的教学过程成了呆板的线性教学流程,它使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变革,首当其冲的是要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实现从线性式教学理念到非线性式教学理念转变。

在自媒体时代,教学的内容更加趋向于动态化、开放化、多样化,一个全新的、涵盖面广泛的教育空间已经形成,传统这种“灌输式”的线性教学方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取而代之的是对话与协商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同时,自媒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表达的特性,以及“去中心化”的特点,则为非线性式教学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对最终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争论的焦点、思想碰撞的火花、学习者具有个性的想法,都可以借助各种自媒体终端即时反馈到相关的页面当中,而教师则可以顺势将这种随机生成性过程逐步牵引到课堂教学的合作和探究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随机生成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切合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有弹性、更加自然。

2.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媒体的平民化和自主选择性给予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以平等表达的权利,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例如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经过 WAP、3G 等,根据自身的需要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从自身的角度予以发布,这极大满足了学习者彼此间互动、交流的渴望。学习者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到知识传播者甚至知识的创造者,信息化时代使每个个体的角色发生着天翻地覆的转换。资源的多渠道,观点的多样性使得教师作为“传者”与学生作为“受者”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简单的“传”与“受”的关系,二者的边缘已模糊化。这不仅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有效地促使学习者积极的思考,也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3.促进信息资源由共享到共生

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动态性、不可分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共享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大量丰富的资源能为所有用户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育教学中,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持的“新闻媒体2.0”所提供的信息能很好地完成共享的功效,但却很难知道学习者对分享后的信息资源是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新见解和新观点。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社会带来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势必增加了信息冗余、重复、难查找等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查找繁琐等问题。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热潮席卷全球,带来了新闻媒体3.0的全新变革。在自媒体时代中,将形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自媒体空间“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教育新范式。在此种情况下,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接收一条信息资源后,由于个人的认识水平和视角的不同,对其解读也会产生差异,自媒体环境下,可以以转发和互评的形式予以表现,这样就形成了多人讨论区,原始的信息只作为一个信息的引子,引出来其他的观点用于共享。在讨论的同时,新的观点和信息也随之产生,则学习者的跟随者们所接收到的已经是被修复完的、具有一定信息增值的“新信息”,这就达到了信息资源共生的层次。自媒体使得信息资源从传统的“共享”开始向“共生”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高效利用。共生是自媒体内在的精神与存在的依据。

4.促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

从学习的本质上来看,杜威认为学习的显著特征在于“赋予人类对于环境活动性交往意义”[7],学习既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又是一个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会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共同建构、共同创造文化和共同分享的过程[8],因而一定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便随之诞生。在教育教学中,变革往往是从学习环境开始的。桑新民把复杂的学习方式变革概括提炼为学习环境、学习主体、学习资源三大要素,并指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只有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才能深刻地体现“人”与“技术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1962年提出了“公共领域” 的概念,指出公共领域本质上是强调对话性,同时,哈马马斯也提出参与者通过沟通、商谈达成共识的,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环境即“理想的话语环境”。自媒体的自主选择性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它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并达成共识提供了可能。借助自媒体,学习者就自发建构了一个具有沟通、监督功能的学习者间的“公共领域”,一个自组织状态的公众“舆论场”便形成了。在这个虚拟的公众“舆论场”中,言论自由得以实现,多元观点、多元文化得以形成,新的对话机制和舆论空间得以创造,因而一个新的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便得以构建和生成。在这个“公共领域”中,学习者还必须将新的学习结果及时总结、提炼,并在交流、传播中将其转化为可重用、可再生的学习文化资源和教育改革资源,这样便可使教育系统进入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环”和自组织系统[9]。

三、自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展望

自媒体是凭借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向不确定者的手中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兴媒体,自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强研究,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自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未来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1.开展非线性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自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自媒体中信息文本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它让知识的组织方式更接近其本质。非线性的内容组织方式往往会随机生成出新的观点,但是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也会出现信息混杂的、没有针对性等问题,使得教学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此时,就要求在教师在以自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做好自媒体辅助教学、支持学习活动的前期教学设计,充分的利用自媒体非线性的特征及由此构筑的巨大人际网络,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做好充分的教学系统设计和教学策略研究,合理地组织教学形式,实现自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2.构建连接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的社区平台,使得三方协同教育成为可能

教育变革是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所有相关社会人员在教育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技能方面的渐变过程。自媒体为社区、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各种需求。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可以构建连接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的社区平台,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只有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克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为学生成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3.构筑基于自媒体的网络平台,推动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目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10]。无所不在的移动学习(Ubiquitous-Mobile-Learning)必将为终身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促进教育变革中的优势,还要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创造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充分获取学习信息的条件,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馈到平台中以寻求帮助。同时,教师和教育专家要充分做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和资源,使得更加个人化、情景化、互动化、健康化、安全化学习活动的教育环境得以形成,最终推动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10]。不断攀升的网民数量揭示出公众对自媒体这一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的青睐。合理地利用自媒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1] 黄清.传播偏向理论及其应用:网络的草根偏向与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J].东南传播,2011(4):12-14.

[2] 吴凯.自媒体时代下微博的传播特性及效果[J].科技传播,2011(11):27-28.

[3] 季明旸.从传播学角度看博客的现实意义[J].青年记者,2008(6):75.

[4] 王永健.自媒体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北京教育,2006(2):11-13.

[5] 喻国民.全民DIY:第三代网络盈利模式[J].新闻与传播,2006(2):26-31.

[6] 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7]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 聂竹明.文化共生:技术与学习融合中的范式凸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4-18.

[10]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责任编辑 冯丽樱

A Study on "We Media"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WANGHui/AnhuiNormalUniversity

The birth of wiki, blog, SNS and microblog has brought people into a new era of a true two-way interactive transmission——"We media" era. "We Media" will promot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transfer from the linear formula to a nonlinear one, passive learners to change into active learners, the shar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change into symbiosis ones, two-way construction and unity generation of learning body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good advantage of "We Media" to serve education.

We Media; educational reform; promoting effect

2013-09-28

王慧,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化、媒介素养研究(765210393@qq.com);张新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信息生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xmzhang@mail.ahnu.edu.c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研究”(12YJC88007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政策研究”(AHSK11-12D14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项资助项目“美国科学传播政策类型体系与历史演进研究”(2013KPYJD02)

G40-057

A

2095-6576(2014)02-0034-04

猜你喜欢
学习者信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订阅信息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