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点”上好医古文课

2014-03-18 21:25李计筹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华佗古文古籍

李计筹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抓住“三点”上好医古文课

李计筹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医古文课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医古籍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阅读中医古籍必需的古汉语知识和中医药知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上好医古文课可从3方面着手:一是高效完成词汇积累;二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深刻内涵,获取其中的文献信息;三是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增强课程的科研性。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促使学生从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性学习,激发其科研兴趣。

医古文课;研究性学习;中医学

医古文课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宋代医学家史崧说过,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灵枢经·史崧叙》)。因此,光靠教材讲授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中医生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生,刻苦钻研大量中医文献必不可少,而为学生阅读中医古籍打下坚实基础正是医古文课的教学目标。

部分院校的医古文课采用粗讲的方式,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笔者任教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古文课则采用精讲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和学制,医古文课的教学时数从36~90学时不等,讲授的文章少则5篇,多则20篇。不管是精讲还是粗讲,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章数量始终是有限的,通过有限的文章学习想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飞跃性进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阅读中医古籍兴趣,帮助学生积累阅读中医古籍必需的古汉语知识和中医药知识,掌握一定的中医古籍阅读方法作为这门课程的核心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3点经验。

1 高效完成词汇积累是基础

医古文是含有中医药学内容的文言文,医古文课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及其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因此古汉语知识的讲授是基础。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而医古文文章中并没有很难的语法,因此教学应淡化语法讲授,将词汇积累作为重点。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讲解以下几方面:

(1)常用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的基本词义和用法。这类字词从本义讲起,再讲引申义,展示引申方法和引申规律,演示推求字(词)义的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扁鹊传》“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中的“间”字时,指出“间”是后起字,古写作“閒”,并引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说明“间(閒)”的本义是门缝,后引申泛指缝隙、间隙,再阐释之间(空间上有间隙)、一会(时间上有间隙)、私下(与众人有间隙)、病愈(与疾病有间隙)、嫌隙(情感上有间隙)等词义的由来。

(2)古今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是阅读古籍时常遇到的文字现象,讲授时主要抓住识读的基本方法。今字通常是在古字基础上添加义符、改换义符或声符、另造新字而成,仅分担原有字一部分义项。如果书中注明某字读作另外一个字的音,则两字为通假关系。识别通假字主要依据是否与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与古音没有联系,就不可能通假。当怀疑某字为借字时,可以尝试在同声符的形声字中寻求意义吻合的字推定其为本字(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沈兼士的《广韵声系》、李卓敏的《李氏中文字典》等可供寻求同声符字),还可以利用高亨的《古字通假会典》查找所求字前代已有的通假用法。

(3)与中医药直接相关的字词。譬如《扁鹊传》中出现“暴蹷”“尸蹷”等与“厥”有关的词语,在讲授时可加以总结,指出“厥”字描述病机时,意为气逆上冲;描述症状时,意为肢体或手足逆冷,可兼见昏倒;用作病名时,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病。

(4)文中有特定含义的字词。例如《华佗传》中县吏尹世医案,“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中的“藏气”,指的是五脏的功能;陈叔山小儿医案,“阳气内养,乳中虚冷”中的“阳气”,指的是母体中的营养精微;《赠贾思诚序》中“内摇其真,外劳其形,以亏其阴,以耗其生”的“生”在此与“阴”相对,指的是阳气,再援引其他文献中“气”的例子,阐明中医文献中“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 读懂课文的深刻内涵,获取其中的文献信息是重点

掌握常用词汇和基础知识,具有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提取古籍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1]。古人写诗作文多讲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医古文文章中有些语句看似不难,其实包含了言外之意,学生阅读时未必能领会,在讲授时必须着重指出。例如《外台秘要序》中“则圣人不合启金縢,贤者曷为条玉版”一句,在讲述其中包含的武王、周公和成王的典故后,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如此表达是强调成王应打开金属缄封的盒子,这样当年周公的祷词就会被成王发现。然后让学生思考,王焘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意欲何为?典故中的周公和成王对应的是什么人?在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再总结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如果后人不该阐发前代方书的旨意,那么当初医家们为何将其经验心得逐一写在书上呢?因此,王焘是借此典故强调整理研究前人方书的必要性。

在分析文章过程中,要避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提问式教学法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提问并不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久而久之可以增强学生在阅读中医文献时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比如《医案六则》中的第二则,丘生患伤寒,“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此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当中的“矛盾”之处,学生会指出脉象既“浮数”又“迟弱”相互矛盾。那是否有此可能呢?再请学生解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则引导其从下文所引仲景之说“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找到答案,即尺脉因营血不足而应指不明显,感觉似乎不足四至,并非真迟。

讨论要充分,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华佗传》中陈叔山小儿医案,让学生分析患者是谁,有何症状,华佗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治愈。学生的答案常有分歧,有的认为是患儿母亲怀孕时身体虚寒,以致患儿出生后遗传了母亲的体质;有的认为是母亲怀孕时,营养供给了胎儿,以致产后乳汁虚冷,患儿喝了母乳得其寒气;有的认为是患儿母亲再次怀孕,营养供给了胎儿,患儿喝了母乳得其寒气。总的来说是对“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一句有不同理解。这时教师将问题引到哺乳期妇女是否会怀孕上,待解决后,再点出这个医案其实是哺乳期妇女怀孕,乳儿营养性腹泻,这样医案中“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故令不时愈”等句子就不难理解了。

3 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增强课程的科研性是亮点

医古文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古文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古文课如果止步于古语知识和古代文化的讲授,学生就会认为医古文课与学科发展脱节、跟科研无关,这也是某些学生对医古文课不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医古文课教师应在有限的文章中挖掘可作为科研着眼点的内容,或是在讲到某些内容时,将其与相关的最新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以引起学生的科研兴趣。

比如在讲授《伤寒论序》时,除了引用曹植的《说疫气》介绍张仲景所处的建安末年爆发的瘟疫外,还可以介绍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如赖文、李永宸撰写的论文《东汉末建安大疫考———兼论仲景〈伤寒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流行性感冒研究专著》[2]。该论文以现代流行病学为指导,以《伤寒论》所载病证、疾病传变规律及伤寒方药功效特点为依据,结合古今中外医学文献和气候、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虽然是十几年前的论文,但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又如讲授《华佗传》时,学生对“外科鼻祖”华佗的外科手术十分感兴趣,教师可结合《扁鹊传》中对俞跗“割皮解肌”的论述,以及《列子·汤问》所载扁鹊为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换心,《稽神录》所载晋江巫师陈寨为患者换心等故事,区分华佗外科手术与巫术神话的不同。还可向学生介绍于赓哲的《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一文,作者认为华佗外科手术方面的成就随其身亡而失传,以致从南朝开始医界就将其排除在医学“正道”之外,甚至怀疑其真实性,直到西医传进中国,国人目睹西医精湛的外科手术技艺后,重新肯定华佗之术。论文以此为个案,阐述了“中医学界及内史学界在对西学的侵压进行反弹的同时,又往往不自觉地受到了西学话语权的影响”的论点[3],对学生颇有启发。

除了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外,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实践、主动获取。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7~8人,然后布置与所讲文章或医史文献相关的题目,如《伤寒论》的研究现状、《素问》的传本系统、王焘取灸弃针的原因等,让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查找数据库,撰写简单的综述,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向全班展示。教师对每组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尤其关注研究综述类作业是否将重要的研究成果遗漏。事实证明,亲身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归纳分析、语言表达、合作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也激发了其对科研的兴趣。

总之,在医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抓住重点,突出亮点,使学生从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性学习,产生阅读中医古籍原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其他中医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1]傅海燕,战佳阳,于恒,等.《医古文》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的探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2.

[2]赖文,李永宸.东汉末建安大疫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8):2-6.

[3]于赓哲.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G421

B

1671-1246(2014)13-0049-02

猜你喜欢
华佗古文古籍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华佗学医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