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球双打项目中“跨国组合”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2014-04-07 06:53韩孟孟高力翔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双打跨国网球

朱 赛,韩孟孟,高力翔

近日,由中、日、韩三国共计6名成员所组成,具有开创性的乐团偶像组合CROSS GENE,混合三国语言(汉语、日语、韩语)活跃于乐坛,“混搭”中求“融合”,使世人聆听到源自东方的深情呐喊,积攒了超高的人气。

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在2013a广州举办的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中曾对外宣称,男子乒乓球队员将在日后韩国举行的公开赛中尝试“跨国组合”(由两个或以上国家的部分或个体,通过组合的形式结合成统一的整体[1]),旨在帮助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享受乒坛胜利带给他们的喜悦,以此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宣传和普及我们的“国球”。最后的冠军归属:张继科(中)/徐贤德(韩)。 此后在中国举办的公开赛中,马龙(中)/波尔(德国)最终斩获冠军。这充分说明“跨国组合”这一新兴的模式在乒坛的日趋发展起来。

然而,刘国梁教练也曾表示,他的这一灵感其实源自于网球运动。近年来,无论是在演艺圈、娱乐圈还是体育界,“跨国组合”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并且他们大都不同程度上收获了鲜花和掌声。因此,本文立足于网球运动项目的双打“跨国组合”展开研究分析。

1 现状及趋势

1.1 现状

网球运动的双打项目和单打项目同样历史悠久,包括四大满贯赛事、联合会杯和戴维斯杯,以及不同级别的大师系列赛在内,均有设置双打比赛[2]。组合参与双打项目是网球单打排名落后的运动员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而单打名次靠后的两人组合在一起往往能够击败名次靠前的组合,网球双打项目中这样的情况时有出现[3]。针对2013-2014举办的诸多国内外职业赛事赛后统计归纳发现,在这些比赛中排名靠前的往往是“跨国组合”居多:

2013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男双决赛中,“跨国组合”米尔尼/特卡乌夺得最后的冠军;女双决赛中,布莱克(津巴布韦)和米尔扎(印度)一路过关斩将,登上冠军领奖台。

2013年宿州国际网球中心赛场,ITF国际网球巡回赛宿州站进入了双打决赛阶段,加西亚(法国)与同伴巴辛斯基(瑞士)这对跨国组合奋勇拼搏击败杨钊煊/赵依静两位中国选手夺冠。

2013年WTA年终总决赛,彭帅(中国)/谢淑薇(中国台北)这对海峡组合配合默契,笑到了最后。

最经典的例证当属佩斯(印度)和斯泰潘内克(捷克)。他们只合作了两站赛事后就在2012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击败了夺得三连冠宝座、保持网坛双打排名第一长达五年的布莱恩兄弟,书写了接连战胜赛会前三号种子夺取最后胜利的神话。随后又在201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中横扫2号种子佩亚(奥地利)/索阿雷斯(巴西),捧起了本届美网冠军奖杯,也实现了他们的又一个大满贯梦想。

1.2 趋势

1.2.1 网球运动的“跨国组合”现象呈扩大化趋势发展

结合近三年同一赛事双打项目中“跨国组合”数量的增减变化可知,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这与“跨国组合”频繁亮相国际赛场且多数取得较为可喜的成绩是分不开的。其中,由于我国的女子网球运动员在国际上的整体实力明显优于男子运动员,所以较男子相比往往更容易收到他国选手递上的“橄榄枝”。当然,也不乏中国部分优秀的男子运动员与国外好手的组合,比如本届的上海大师杯系列赛中,“网球天王”费德勒与张泽的搭档引来大批观众一致叫好。

1.2.2 “跨国组合”的出现由职业赛场一枝独秀慢慢渗透到业余赛事多点开花

现今,国内的一些业余赛事如几大赛区的级别联赛、各地举办的公开赛,往往因赛事组织安排合理、志愿服务周到、奖励相对丰厚等原因,吸引了许多外国球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氛围越来越浓厚。如南京地区定期举办的业余网球公开赛就曾出现过来自老挝、德国、美国的球友们。加之诸多赛制安排以及一定程度上客观实际,在双打比赛中 “跨国组合”的现象便频频出现。

2 原因

任何一个双打组合,想要夺取胜利的基础就是寻求好的搭档。成功的双打并不一定就是单打成绩制高点的叠加。因此,搭档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于目前网球运动双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可知,“跨国组合”的倾向与构成可谓是多因一果。

2.1 运动员各异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培养方式的考虑

2.1.1 身体素质的差异

众所周知,由于遗传和种族等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不同的运动项群中往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例如,西方国家运动员往往在爆发力、速度类的项目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耐力性、技巧类层面的能力相对欠佳,因而往往通过从海外此类能力突出的球员中挑选自己适合的搭档。

2.1.2 技术水平的互补

运动员各异的身体素质条件往往在赛事中技术水平发挥上得到充分体现。网球双打的基本技术包括:发球与接发球、正反手击球、截击球等其他技术。各国有针对性的训练往往成就某地运动员在一项技术上整体水平较高的现象,如俄罗斯的女子选手大都拥有凶悍的正反手击球,而技术细节上的处理上仍需雕琢。而中国、日本的女子选手由于自身爆发力不足的客观原因,往往通过专项训练造就了一批步伐灵活迅速、控球相对稳定的综合型选手。因此,她们往往倾向于在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女子选手中寻求搭档。

2.1.3 网球人才培养方式各异

目前网球界的人才培养方式众多,包括以中国为代表的举国体制培养方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单飞职业化培养方式和大西洋沿岸多国的俱乐部培养方式等等[4]。当然不同的培养方式首先应迎合所属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其次考虑资源调配投入与产出的合理优化。每一种培养方式都造就了一批成功的典范,同时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2.2 战术上寻求更佳配合理念与意识层面的融合

网球双打是组合之间进攻与防守的较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人之间的战术配合。双打上若想有所突破,配合理念与意识层面的优化必不可少[5]。现代网球双打战术正朝向彼此各异的道路发展,大都为了占据场上的主动地位、发动进攻,进攻也是现代网球运动的得分利器。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的选手虽然接受同一种模式、方法的训练却在战术配合上总是有失偏颇。例如印度的佩斯、米尔扎等选手就是因为平日接受过于雷同的训练思想,却在本国球员实际匹配当中屡屡受挫,最终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海外球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国组合”现象的形成。

2.3 竞技比赛中团队成员互动特征因素的交互影响

无论是体育运动、军事活动,还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积极的交流互动与集体的绩效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6]。团队成员的互动因素主要包括行动陈述(例如:“发个追身球”、“我们双上网”)、事实陈述(例如:“我明白了”、“OK”)、情感陈述(例如:“就差一点点”、“继续加油”)三大方面。团队工作的基本特性是团队成员间沟通、协作、激励、启发等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7]。基于每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有的运动员喜欢默默自我暗示而有的却热衷于奔放的表达发泄;有的运动员经常拘泥于已经过去的得失或爆粗口而有的却倾向于积极准备接下来的比赛或总结鼓励,不同的互动表现形式通常带来各异的效果。因此,在对抗异常激烈的竞技比赛中更需要多样化、积极主动的彼此互动。

2.4 体育文化的形成、传播与交流

以体育文化为纽带的国际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交流互动,往往对于拉近彼此间人民的距离,拉开彼此关系改善发展的序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随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具体5项措施改善彼此关系,冰释了隔绝22年的中美邦交,被国际舆论称为 “小球推动大球”。现如今,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别具匠心的“企业文化”。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在华的比重逐年增多,“企业文化”带来的正能量效应也日趋凸显。许多睿智的公司企业及早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着。例如,国际化工业的巨头——巴斯夫公司入户南京,上到公司高层领导、下到基层员工,无论是来自德国、中国、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网球水平均不可小觑。为了加深公司内部员工间的交流合作,常常举办大中小型网球赛事,并且双打以“跨国组合”形式参战。在体育比赛中,既保证了员工日常必须的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团队意识的养成。

2.5 职业化与商业利益的双重刺激

网球运动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职业化到参赛选手们均以个人身份参赛。他们大都依据每年的参赛时间表和路线图,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临时搭档配对参加双打比赛,一般不在乎国界,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参赛积分和赛后的奖金,职业化正是源源不断给选手们提供动力的引擎。“跨国组合”的本质就是高度的职业化,中国女子网球的几朵金花单飞以后,国内的选手很少自家配对,即便是被誉为“中国女网黄金搭档”的郑洁和晏紫在夺得大满贯之后却毅然分道扬镳[8]。

以广州恒大足球队破天荒般的成功为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体育赛事职业化的赛场上,如若融入了巨大商业利益,更容易取得成功。现如今的各类体育赛事的正常运作,自然少不了主办方、承办方及赛事赞助商多方合作。多数情况下,自然少不了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评价一项赛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具备的影响力,除了赛事本身吸纳地观赏性体育消费以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各项参与性体育消费等等。既然是消费,那么必然带来相应的商业利益。正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近年来的众多成绩相对突出的“跨国组合”在运动服饰、网球拍、甚至是出席日常的发布会、商业活动时的装饰大都源自同一品牌。这也难免从一定程度上令人猜测:是否同一赞助商有意撮合旗下来自不同国度的选手组合在一起出战,以博取双方国家群众和各自球迷的共同关注,达到一箭双雕的商业目的。

2.6 其它

1)现如今大多数网球赛事(奥运会或赛制有特殊规定除外),参赛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与比赛,和所属国家没有关系。2)“跨国组合”是自由配对的,可以在比赛中或赛前认识,在日后的一起训练或比赛中产生默契即可。因为双打最重要的就是彼此的默契感。3)配对不固定,可以随时解除,不受任何国家或组织的影响和制约。比如成绩不理想、默契感短期得不到培养、有更好的搭档选择等等。4)一般没有教练,也可以其中一人的教练员担当或者寻求第三方教练员。多数情况下依靠赛前对对手的了解和研究,加上比赛过程中的随机应变。对于组合成员彼此适应比赛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3 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使彼此间实力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拓展多种有效培养模式

网球双打搭档的选择,最理想的莫过于达到1+1>2的最佳效果。因此,没有最好的搭档,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双打不是单打成绩数字上的叠加,只要能促使双方实力水平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那就算是一种成功的选择。“跨国组合”的提法无疑更进一步拓宽了选手们选取搭档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培养模式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2009a的中国网协成员代表大会上提出今后网球的发展将是遵循共性的同时探索个性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推进网球运动的大步改革[9]。这番话不仅是对中国网球甚至是全世范围内的网球运动培养模式与发展问题作了中肯解答。坚持本国传统模式的同时,借鉴别国成功的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经得起科学求证的发展之路。

3.1.2 有助于改善传统训练(方法、思想),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由于网球双打的搭档往往是赛前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因此难免出现一些细小的差错。而体育竞技比赛中,经常会因为关键时刻的某一个小小的失误造成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也是选手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里就必须要强调一下比赛过程中稳健发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关键分上的处理。世界各国优秀的运动员们根据自己常年参赛经验的总结和对不同训练方法科学考证,都有自己相对独立传统的训练方法或战术思想,展露优势的同时也会暴露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1.3 更好宣传网球运动,促成国家间更多体育文化交流对话

当今世界网坛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各国都已积极投身于这一发展潮流之中。多元化的本身就是在众多一元化的个体交叉碰撞融合中孕育而生,由此搭建了多层面的国家间体育文化交流平台。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也都希望能够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更多地互动交流,这也催生了一大批 “跨国组合”的诞生。

3.1.4 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开发

以本届上海大师杯赛中费德勒(瑞士)和张泽(中国)这一组合为例,由于“网球天王”的参战,使原本不受人关注的网球双打项目在他们首轮比赛时卖座率竟在火热抢购中直线攀升。这既是热爱网球的中国广大球迷想要看到的,又迎合了主办方、承办方以及赞助商的心意,何乐而不为呢!有理由相信他们两人共同的鞋服厂商耐克公司必然也在开怀大笑吧,同时他们的同款球鞋价位高居不下却依然销量倍增。

3.2 负面影响

3.2.1 人才外流,不利于国内网球事业的发展

出于运动成绩的考虑,许多在国内成绩突出的球员倾向于搭档水平更高的选手,而往往在国内已得不到满足。这样一来,有些人才伴随着“跨国组合”的出现大量外流,不利于国内网球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当面临奥运会、戴维斯杯等一些以国家为单位的比赛时,往往因缺乏合适的搭档导致运动成绩不佳。

3.2.2 容易滋生唯利是图不良风气,有悖于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健康发展

发展体育项目本身应遵循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内涵。随着网球项目职业化的发展,某些球员仅仅看到的是个人的积分和奖金,将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抛在脑后,这类不良的社会风气势必不利于体育事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1]TAO JiangPing,GONG YuTian.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fishassemblages?downstream of the Gezhouba Dam on the Yangtze River[J].SCIENCECHINA,2012(7):626–636.

[2]张 兵 .网球双打比赛中的配合[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

[3]梁小坤.浅析网球双打比赛中的交流与沟通[J].山西体育科技,2006,26(1).

[4]胡美玲.中外网球运动员培养方式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5]陈 勇,徐学廉.网球双打配合理念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

[6]BAKER D P,SALASE.Principles for measuring teamwork:asummary and look toward the future[J].Tea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Theory,Methods,and Applications,1997.

[7]郭立亚,朱 瑜.网球双打团队成员间互动特征的序列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

[8]余文娟.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外网球运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9]张耀光.网球发展:遵循共性探索个性[N].中国体育报,2009-09-15.

猜你喜欢
双打跨国网球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点燃思维火花,优化解题策略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自然资源丰裕是诅咒还是福音——基于跨国视角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