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下港人的国家认同
——兼议两岸民众频发矛盾的根源

2014-04-10 08:45魏铭亮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港人认同感两地

魏铭亮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底,几名所谓的“港人优先”组织成员,挥舞着港英旗帜,强行闯入香港解放军驻军总部,并用挑衅的姿态高喊“解放军撤出香港”,大大影响了驻港部队的日常工作、生活[1]。无独有偶,2014年4月,香港凤凰卫视报导了一则消息,内容是一个2岁的内地女童在香港街头小便,遭港人偷拍,从而引发女孩父母与几名港人之间的冲突[2]。其实,部分港人和内地赴港民众“积怨已深”,早在2012年,部分港人在香港主流报刊上就曾公开倡议“倒蝗行动”,将内地赴港采购、生育的民众冠予“蝗虫”称号。他们认为,内地民众赴港生育,挤占了港人的社会资源福利;内地民众赴港采购奶粉、数码产品,导致当地通货膨胀;内地民众赴港购楼及大量购买相关奢侈品,大大冲击了港人自身所谓的“优越感”。可以说,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暴露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香港在1997年回归了祖国,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但港人在思想上却没有完成“人心回归”,港人和内地民众在文化和思想意识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沟壑。2007年,香港大学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仍有31%的港人宁愿做“97回归前的殖民地人”;同一时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所进行的另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香港人多于中国人”。这些数据和案例都提醒着人们,香港离真正的人心回归仍然任重道远[3]。那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回归十余年来的香港,港人的国家认同感依旧不高? 部分港人和内地赴港自由行民众的矛盾愈发尖锐化?笔者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一些资料,渐渐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了些个人看法。本文试图通过近年来香港地区频发的显著事件,结合相关材料的辅证,从人心回归视角下,谈谈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2 原因分析

2.1 国家认同概述

所谓的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国家的自然领土、政治共同体(国家主权、统治权威等)和文化共同体(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价值、理想信念等)承认、接受的态度取向与主体意识。它是公民同国家之间关系上的一种认定,既突出了个体身份的差异性,同时又强调了个体对国家身份的共同归属感。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本质属性,而文化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有机组成。国家认同内含不同的等级次序,对自然领土和共同族群的认同属于初级层次的认同;对国家政治权利、制度的认同则属于高层次的认同;而对国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则是将初级层次的认同推向高级层次认同的重要媒介[4]。

2.2 港人国家认同感不足的主要原因

现任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对港人的“人心回归”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其发表的相关文章可以看出,他认为影响港人情理上的回归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不及香港,港人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没有太多荣誉感;二是港人引以为傲的先进制度,是目前内地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港人担心两地融合的过程中,丧失其优越性及自主性;三是百年来的港英殖民统治,使得港人在文化教育、历史传承上出现了“偏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断根”现象,以至于当代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度不高[5]。笔者也将沿着梁先生的这一思路,从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及文化教育三方面,阐述制约港人国家认同感不强的主要因素。

2.2.1 经济发展方面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使得原本实力就相对羸弱的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创,而反观资本主义国家,则从经济衰退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来,各项事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香港在港英政府150多年来的“潜心经营”下,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司法廉政制度,制度的完善又催生了香港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及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就迅速得到发展,到了80年代,香港已成为了一座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繁荣的市场经济使得香港迅速跻身于“亚洲四小龙”行列,尽管当下香港经济的发展步伐受各方面的影响,已逐步放缓,不复昔日的发展速度,但其高达3.8万美元的人均GDP仍是笑傲两岸三地,让内地民众望尘莫及;反观内地,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经济才逐渐步入正轨,得到快速发展,直至今日,内地的人均GDP也才接近7 000美元[6]。纵观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就不难理解当下港人的相对优越感及国家认同度不高的现状了。经济上的成功,使得当下港人更愿意称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国人,他们始终担心“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在与大陆融合的过程中,会受到内地相对不健全制度的影响,使得其引以为傲的经济发展步伐受到牵制。正是在港英政府对香港合理准确的定位经营下,使得港人在其统治下缺少了那一种殖民地所特有的悲情情怀,部分港人甚至还对港英政府产生了认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香港回归十余年来,仍有31%的受访民众希望回到港英政府统治时期的缘故了。

2.2.2 制度环境方面

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缺少一套统一的核心价值标准评判体系,也使得两地民众在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立场。内地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法制上实行侦查、检查、审判、执行,各个环节隶属于不同部门,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思想文化上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多元发展;价值取向上则强调个人利益要无条件的服从于集体利益;经济制度上则从原先较为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如今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更为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市场竞争,但市场经济体制仍相对不成熟。

而反观香港社会,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沿用着从港英统治时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否认,港英政府在150多年的统治中,建立起了一整套适合香港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这也才有了日后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回归后的香港,政治制度上采用了类似于美国的行政主导体制下的三权分立制度;法律制度上则沿袭了英美法系的普通法体系,建立了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制度;价值取向上,崇尚个人自由、民主、人权意识强烈,信奉私人的合法权益神圣而不容侵犯的宗旨;香港作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实行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及企业经营自由政策。显然,制度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强化了两地民众在意识形态上的“格格不入”,造成港人质疑“一国两制”是否能够长久的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评判标准,使得两地民众在交往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立场的现状。

2.2.3 文化教育方面

港英政府在其统治的100多年中,教育上始终推行倡导公民教育而忽视国民教育,其旨在教授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从1842年英国统治香港以来,英政府便在香港长期推行“无民族、无政治、疏离式的子民教育”,一方面淡化了港人对国家、民族的观念,使得港人对当下政治表现出冷漠状态,将全身心的精力投入于经济建设上;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又强化了对港人宗主国意识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优越性的教育,造成当下港人的国民身份意识不强,国家认同感不高。港英政府严重歪曲的历史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港人对民族国家的疏离感,众所周知,历史教育在个体的民族认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弱化或扭曲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去除其民族认同感的最有效方法。正所谓:“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港英政府一方面弱化中国历史教育在其中小学课程设置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刻意歪曲掩盖其侵略的不争事实,使得当下港人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模糊。加之无国籍的地理教育客观上强化了港人的本位意识,港英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避免让港人了解自己的祖国,有意识地将香港构建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使得港人在考虑问题时心中只有香港利益而没有国家利益,强化了国家利益应该服从香港地区利益的本土意识。英国人在其1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中,从制度、教育、宣传等方面上,向港人灌输西方尤其是英国文化及价值理念,使得“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等观念深入人心;而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家庭观念、孝道文化则纯粹是由民间自发保留,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价值理念在香港明显占据上风。这也就不难解释港人一直质疑内地民主进程缓慢、自由空间不足、人权观念淡薄的原因所在[7]。

3 构建国民意识的建议

通过上一部分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当下港人国家认同感不强及两地民众频发矛盾的根源所在就是两地文化失调的必然结果,文化的失衡让两地民众不能共享一套核心的价值标准,使得两地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及社会文化倾向。笔者将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旨在提高港人的国家认同感,培育有利于“一国两制”顺利推行的环境及氛围。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归根结底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的腾飞,有了雄厚的财力作保证,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得到贯彻和实施。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幅提升,使得每一位华夏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和振奋,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才能先后顺利地收回对香港及澳门的主权,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人们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希望自己所在的人群比其他族群强,为此情愿放弃部分的个人利益来迎合自己的族群。因此,要提升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内地持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推动国家硬实力的提高,国民才会对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兴衰成败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只有内地经济持续发展、政治稳定、国际地位提高,才能为香港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一国两制”能够在香港长期顺利推行。

二是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推进两地文化融合。中华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文化,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有益于港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了解,提升其对同种、同宗、同缘的认识,提高港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文化的失调[8]。所谓文化的失调是指新的文化特质不能很好地融入于原有的文化模式中,产生排异现象,导致文化失调。因此,文化的整合便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只有将两地文化整合,才能形成一套统一的认识评判标准,指导两地民众更好地解决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从当下香港和内地价值观念的现状来看,二者由于长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受不同文明、不同价值标准的影响,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差异明显,甚至发生激烈的碰撞,如果没有一套主导的价值评判体系作标准的话,两地民众就很难形成共同的规范和准则,思想和行动就难以得到统一,这也将不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意识的提高。构建共同的价值标准体系是当今大多数主权国家所必须历经的一个过程,尽管难度很大、阻力很多,但却不容忽视。

三是强化国民教育,培养爱国情操。众所周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国民意识的构建及爱国情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在青少年阶段最易于培养,因为这阶段是个体在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建立的关键阶段,最易受文化熏陶、教育影响。当下的港人为什么大多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究其根源就在于受港英政府统治时期的“无根及疏离式的子民教育”的教育模式影响,从小受的教育使其对国家的认识模糊,认同感不强,使得港人对待政治异常冷漠,而实用主义却广为推崇。随着多元文化在香港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也在此交汇,各个族群从不同视角、理念来定义自身的认同,再加之两地在社会制度、教育模式及主流价值观念等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致使当下多数港人没有很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加强对香港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的国民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同时,还应大力倡导港人的爱港爱国理念。目前可以欣喜地看到,香港回归十余年来,两地经济日趋融合,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无论是从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地理关系,还是从文化渊缘来说,中华文化都应在香港居于主导地位,两地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港人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情操,才能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长期顺利稳定的实行。

4 结 论

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巨大工程”,也许在今后的融合过程中还会陆续爆发出很多矛盾与冲突,但这是两地文化整合,形成一套共有价值评判标准体系所应付出的代价。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事物的兴起总会遇到旧事物的强烈抵抗,两地民众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下生活多年,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模式及价值观念,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和影响的,应尊重彼此在不同制度背景下所产生的各自文明,维护各个民族的特性发展,但尊重个性的前提是彼此双方必须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这一共性的标准达成共识。就如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推行一样,只有承认了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两制生存的空间,香港同胞务必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港人都提高了对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才能使香港长期稳定发展,为“一国两制”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凌德,吴薇.“港独”闯驻港部队基地 要求解放军撤出香港[EB/OL].(2013-12-28)[2014-05-20]. http://news.qq.com/a/20131228/003929.html

[2]中国网.内地小孩在香港接头小便 父母与港人起激烈冲突[EB/OL].(2014-04-21)[2014-05-20].http://news.qq.com/a/20140421/020905.htm

[3]陈丽君.回归后港人价值观念变化及特点与启示[J].当代港澳研究,2010(2):50-57

[4]徐海波,冯庆想.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与港人认同感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4):9-13

[5]梁振英.香港人心回归是一项长期工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6-25(02)

[6]张明.2013年世界各国家人均GDP排名[EB/OL].(2014-01-07)[2014-05-20].http://news.51zjxm.com/bangdan/20140107/40115.html

[7]伍屏芝.回归后香港中小学的国民教育及其启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9-14

[8]刘芳彬.论香港的文化认同[J].中国校外教育,2010(18):10-11

猜你喜欢
港人认同感两地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港人北上吸毒活动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闽港人多语现象之初探
长水港人行景观桥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