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

2014-04-17 04:14
江苏高职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季 枫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68)

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

季 枫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68)

基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探讨了如何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力的途径。高校要不断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就业辅导,培养贫困生综合技能,以提升其择业竞争力;贫困生自身要树立忧患意识,发展自立自助能力;党和政府要从制度层面优化就业环境,促进贫困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

贫困大学生;就业力;就业辅导;忧患意识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更为突出。与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或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障碍,就业现状堪忧。中国劳动保障报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调查结果显示,67.6%的受访贫困生认为就业有困难,其中25.7%的受访贫困生认为就业很困难。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非常大,就业成为很多贫困大学生的一道难解之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其个人及家庭的生计,更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应成为高校“扶贫助困工程”的重要环节。

就业力是直接决定和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国际劳工局对“就业力”的定义为: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1]要从根本上破解贫困毕业生就业难题,关键在于树立以“就业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实践技能则是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石。二是通用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积极态度与行为、组织管理能力等。通用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差异性能力。如工作中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主动性、冒险精神、辨别和创造机会、应对危机的能力。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大学生具有了附加价值和升值的潜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应转变资助理念,优化贫困生资助模式,着力于贫困生就业力的培养。通过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大力拓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引领贫困生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1 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满足贫困生成才需求

高校“奖、贷、助、补、减、勤”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解决了贫困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但是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以及因为教育条件落后而形成的能力欠缺问题,也亟需重视。当前社会的“选材”评判标准日趋多元化、复杂化,除了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以外,心理承受力、社会活动参与度、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贫困生有了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保障后,如何调整心理、树立积极心态、增强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实现成长成才是关键。具体而言,要实现从单一的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变,将过去单纯的经济助困模式转变为“济贫、扶志、强能”立体化的资助模式。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物质资助体系,拓展资金资源渠道,加强制度化建设,逐步提高资助的覆盖面、有效性和科学性,缓解贫困生因不菲的就业成本而造成的就业劣势。其次,要更多地关注贫困学生的内心世界。贫困既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也容易使人形成自卑、怯懦、焦虑等不成熟、不健全的个性心理。[2]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关怀,帮助贫困生转变观念、正视困难,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最后,要帮助贫困生提高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为其将来摆脱贫困创造条件。能力资助模式为贫困生提供信息和服务,帮助他们发展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财富,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

2 拓展实践平台,培养贫困生综合技能

由于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观念对落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单一,以至于很多贫困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虽然大学期间这些不足有所弥补,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使得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偏弱。培养贫困生的综合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组织贫困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给他们提供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自己的机会,发展其社会适应性、责任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由学校顺利走向社会。第二,为贫困生搭建提升专业素质的平台,主要包括各种培训、技能比赛、岗位实习以及校企合作的项目建设。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寻求物质资助和就业支持的新途径,实现用人单位、贫困生和高校三方共赢。[3]通过安排贫困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实习,由企业提供生活费,贫困生增长了岗位知识,提高了各项综合能力。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经费支持和活动引导,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创业比赛、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沙龙活动,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大大提高了贫困学生的就业实力。最后,高校要引导贫困生成立社团组织。贫困生共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认同感,有利于他们在交流中得到鼓励,释放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加强就业辅导,提升贫困生择业竞争力

高校应为贫困生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优秀的品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发展。一是加强就业教育,帮助贫困生拓展就业思路。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压力的驱使和父辈亲人出人头地的期望,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更高,不少贫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企业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对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却不看好。这种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让贫困学生的就业机会大打折扣,阻碍了他们顺利就业。资助工作者要引导贫困生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改变不切实际的幻想,客观评价自己,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去赢得就业岗位。二是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确立积极的态度。在择业过程中,一些贫困生常常处于被动、退缩的状态。尤其是当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激烈的竞争时,因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产生一定的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要培养贫困学生的自信心、诚信意识、责任感、坚韧性、灵活性以及团队精神等,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竞争和挑战,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三是引导贫困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对社会和行业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合理的生涯目标和学习计划,逐步打造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要对贫困生就业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专门建立贫困生档案,对贫困生的专业、特长、技能、求职意向等相关资料存档备案,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成功率。

4 优化就业环境,促进贫困生职业发展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生的就业工作不仅要面对贫困生,更要面对他们周围的环境,要统合各方力量,整合系统资源。国家、社会、高校和用人单位应齐心协力,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帮助贫困生清除就业障碍,实现就业目标。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大力规范就业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大学毕业生凭借个人的能力就业。同时,对贫困生的就业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促进贫困生就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解除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顾虑,并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贫困生就业,给贫困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贫困学生就业力培养提供真实的实习工作基地和技术类项目,并派遣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生进行指导,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要成立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确立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提高工作的实效,为贫困学子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总之,通过就业环境优化为高校贫困生提供与一般大学生相似的成才机会,以减少社会环境的“马太效应”对他们的消极影响。[4]

5 贫困生树立忧患意识,发展自立自助能力

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心理支持和能力扶持,更需要发挥贫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贫困生内部的力量自觉自为地获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面对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贫困大学生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事业的成功,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一是要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职业规划意识。要通过对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和潜质,并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弱项,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5]二是要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胜任能力。工作胜任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核心,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贫困生应该积极尝试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和创新变革能力。勤工助学是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助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将“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不仅可以克服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还可以锻炼贫困生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推动贫困生走向社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变命运。三是要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克服自卑、焦躁、恐慌等不良心理,树立自信、自立的意识,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增强工作能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我“脱贫”。

贫困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政府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引导,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共同开发和培养贫困生的综合技能;高校通过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贫困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学习、积极锻炼,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需要各方努力,也应当在不断发展中趋向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国际劳工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国际劳工大会第92届会议.2004年报告四(2B)[EB/OL].http://www.doc88.com/p-905291462704.html.

[2]蓝冬玉.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12-114.

[3]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18-220.

[4]张耀灿,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1.

[5]岑道权.提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8-81.

(责任编辑 陈晓润)

CountermeasuresonEnhancingEmployabilityofPoorCollegeStudents

JIFeng

(JiangsuVocationalandTechnicalInstituteofEconomicsandCommerce,Nanjing211168,China)

This paper,discuss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explores the ways of enhancing their employabili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aiding system for poor students gradually,establish practice platform,strengthen employment services,cultivate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enforce its competition.Poor students should establish the sense of hardship and foster ability of self-dependence and self-help.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t institution level and promote the occupation choice and development of poor students.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areer guidance; consciousness of hardship

2014-02-10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项目:发展性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编号:JSJM022)

季枫(1972-),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G647.38

A

1671-4644(2014)01-0077-03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