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兼容性探讨

2014-04-17 04:45张久久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张久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目前,国际课程已成为许多重点高中实施的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引入国外优质的、有代表性的课程,改善教育质量、传播国外文化,为学生出国之后适应国外的环境和教育打好基础。但是在引入国际课程的同时,本土课程的实施也必然受到影响,如何实现高中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兼容,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研究。

一、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兼容性的理论分析

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各级教育开始研究、实践一些国外的课程,这些引入的国外课程被赋予了“国际课程”的称谓。国际课程作为外来的事物,在引入高中课程体系的同时必然会遭到本土课程的排斥,如何较好地实现两者的兼容成为推动国际课程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从国际课程引入的类型角度分析

在分析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兼容的必要性之前,需要先了解我国引入高中的国际课程的几种类型。国际课程的类型大体分四种:第一种主要是在境外实施为境外人士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的课程。我国通过研究与实践这类课程,从中提炼适合本土文化的课程内容、课程理念等来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第二种主要是为我国的境外人士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的课程。目前开设这类国际课程的学校有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国际学校(如中关村国际学校)和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国际学校(如上海美国人学校)。第三种是为了改进我国的教育而引入的一些国际上高度认可的课程。第四种便是目前最热的,为满足我国部分想出国留学的中学生的需要而开设的与国外教育接轨的国际课程,如江南南菁中学专门开设的美国课程等。[1]从上面的四种分类可以看出,我国高中引入的国际课程大致有三类:第一种是为境外人士子女提供的课程;第二种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而引入的国外的优秀课程;第三种便是以出国为目的开展的培训类课程。本文重点研究第二和第三种课程。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国际教育而提升自身素养,还是为了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一直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对国际课程的需要不可能脱离本土课程而存在。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有其重要性,而作为高中教育内容之一的本土课程也同样有其重要意义。高中的本土课程体系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和与之相应的考核标准,引入国际课程必然要考虑到兼容性问题。有专家提出,中国应该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将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目前已经有个别地区试行这一措施,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2]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课程的引入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两者实施地域范围的重合也显示了研究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兼容性的必要性。

(二)从国际课程引入的目的角度分析

从我国高中当前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来看,大致有三种目的:第一种是为境外人士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服务,既可满足来华的境外人士子女的教育需要,又可以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二种是通过引入国际课程,借鉴吸收国外教育的精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既能促进中国特色学校课程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又能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三种是为了给有出国需要的学生提供一条衔接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通道,既是实现教育多样化,又是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而引入国际课程。教育部称,目前在学校开设的国际班、国际部中,有很多是没有经过任何审批的。很多学校只是引进部分国外课程进行出国留学的“预科教育”,教育收费没有法律依据。下一步将对此类情况进行重点整治,对符合条件能够转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教育备案后依法合规办学,对不依法不合规的要坚决取缔。[3]

二、高中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内容兼容性

对于课程的分析,要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多种因素。课程自身具有完整性,应该是有计划的。课程是计划形态的学习活动。[4]课程内容属于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系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在人类的经验体系中筛选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性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与经验体系。[5]由于教育目的不同,高中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内容选择上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选择标准、编排依据等方面。

(一)国际课程内容引入的标准

国际课程内容的引入要考虑其价值适用性和普遍意义。我们选择的国际课程一般要满足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这一国际课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被广泛采用或认可;其次,这一国际课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6]符合这两个条件,可供选择的课程有美国课程、英国课程、IB课程等。因为美国综合国力较强、国际影响力较大,它的课程设置能够反映国际主流课程发展的方向。美国的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是美国大学理事会研究制定的,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其宗旨是为学生创造在高校就读的成功机会。这一课程被许多国家采用与认可。英国的 A-level(General Cen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课程是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课程,是为要升入大学的学生做准备的。这一课程不仅在几十个英联邦国家中得到认可,在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还有国际文凭组织提供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这是为国际学校创设的全球统一标准的课程,方便那些国际迁移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

(二)高中课程内容的设置

高中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满足三个基本原则:(1)符合教育大纲中规定的培养目标;(2)能够全面反映高中不同学生群体对课程的需求;(3)课程内容的设置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据此,在达标教育阶段(高中一、二年级)设置14个必修科目,占总课时的86%;与此同时,设置十几门选修科目,每个学生要求选修两门,课时占14%。在分流教育阶段(高中三年级),按学生的不同流向设置课程。升学流向设置语、数、外三门为必修(占50%),有五组限定选修的学科,每个学生可以从一组中选学两门;还有一些任意选修课,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一门。就业流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只有两门必修(占30%)和部分任意选修(占70%),每个学生选修两门。[7]高中课程设置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国际课程与高中课程内容体系的兼容方式

目前,高中学校引入的国际课程主要有IB、AP、A-level课程等。IB课程有十分严格的体系划分,有6个学科群,共99个课程科目。学生需要从每个学科群里修习1门课,最少选择3门高级课程。这个课程的设计力求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且不至于增加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AP课程相当于大学生的预科班,是美国的进阶选修课程,也有众多学科群,每个学科群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科目。两者相比较而言,AP课程的体系相对宽松,只限制了课程的大体框架,学校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校方的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开设相应的课程。A-level课程学制为两年,内容跨度与广度较大,学生同样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需要选择3~4门课程进行学习。这三门课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8]

学校可以选择引入适合自身情况的国际课程,对引入的国际课程也没有必要全盘照搬。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课程体系,可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引进的国际课程进行改进,使之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高中引入国际课程,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吸收国际课程中先进元素以促进自身教学的提升,是针对学校全体学生的;二是为一些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国际教育的平台,是针对学校部分学生的。前一种情况可在保证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融合国际课程的元素,把IB课程中的TOK(知识论课程)融入高中语文课程,用知识论的内容讲解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IB课程中的CAS(创造、行动、服务课程)可以融入数学、物理等课程中。这种做法对学校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后一种情况,笔者认为课程内容无需有很大的变动,但是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等。

三、高中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实施方式的兼容性

从国际课程的体系中可以发现,国际课程具有选择性高、自主性强、现代化程度高三大特性。选择性高体现于引入的国际课程系列、科目、层次、语言可供学校选择的空间很大,学校可以立足自身情况选择匹配的资源;自主性强体现在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选修不同的科目,没有过多的硬性指标;现代化程度高体现在学习方式、学生理解方式、学习设备和教学方式的现化化。[9]国际课程的这些特性,必然会引发其与本土高中课程在实施方式上的冲突。

(一)国际课程的特性与教务管理工作需兼容

国际课程的高度选择性与高度自主性使得课程的编排成为一个难题。教务管理工作者首先要保证每位任课教师的课表中不能有冲突的课程,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教学任务和学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国际课程的学习内容,保证国际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外,选修的国际课程最好可以抵消一定的学分,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国际课程的特性与教学组织、教学方式需兼容

国际课程若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则固定的课表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此时可以借鉴国外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每节课的教师固定在同一个教室授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到不同的教室上课。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引入的国际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可以保证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外,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系统地学习国际课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同时也照顾了部分有出国意向的学生的需求。

(三)国际课程的特性与教学评价机制需兼容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评价更多地注重通过统一考试选拔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国际课程传达了这一种教育理念:希望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彰显个性。国际课程的引入必然推动评价方式做出变革。为了保证国际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兼容,需要构建适合的评价体系——学分制评价体系。[10]学分制评价体系保证了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发展的权力。国际课程采用分层设置的形式,学生可以在不同层次的选课学习后获得同样的学分,能够代表相同的学习结果。要保证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行,引入的国际课程大部分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科目,真正地做到与国际接轨。

[1] 唐盛昌,李英.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总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

[2] 杨银付,等.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8.

[3] 毕嘉琪.“国际高中”打了教育监管的“擦过球”[N].南方日报,2013-09-18(A21).

[4]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0.

[5] 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4.

[6] 唐盛昌.我国高中引入国际课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12.

[7] 廖哲勋.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2011(2):3-12.

[8] 唐盛昌.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J].现代教育基础研究,2011(3):12-17.

[9] 唐盛昌.校长:教育思想的践行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4-174.

[10] 唐盛昌.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J].现代教育基础研究,2011(3):12-17.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