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干人

2014-06-25 21:58杨峰
回族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回民吉尔吉斯斯坦回族

杨峰

2013年4月,在第一届国际东干学研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东干族模特队。

66

一百五十多年前,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分批进入俄境避难的几千义军,与后来陆续到此谋生的其他回民一起,逐渐形成了前苏联的一个少数民族——东干族。目前,这些大约十多万人的族群仍大分散、小聚居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我有幸于1991年、1997年和2013年三次赴中亚考察并专访了东干族族群,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影像资料。在此,我特地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以飨读者。

十月革命时期,东干人革命得最坚决、最英勇。卫国战争(二战)期间,他们同样英勇善战,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图②中的巴给就是在吉尔吉斯斯坦普热瓦利斯克尔代克(今二道沟)参加过二战的东干族老兵。当年他和本村的四十八位同乡上了前线,一直打到柏林,可战后活着回来的不到三分之一。战争结束后,他因部队需要,又在柏林待了一年多。战争期间他给家里写过几封信,可那些信都没有寄到。家人以为他早就牺牲了,没想到战后一年多,他突然回来,让全村人又惊又喜。这也是我2013年4月拍摄的;目前,老人依然健在。

东干人的主要族源是清末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由白彦虎率领部分义军逃至俄境内避难的中国回民。所以,东干之父白彦虎后裔的境况成为绝大多数中国回族人的关注焦点。所幸的是,我在探访中曾多次见到了白彦虎的孙子白六娃,他也曾在1997年访问中国时到我家中做客。图①是我2013年4月拍摄的与老人的合影。照片中间老者即为白六娃,左为老人的侄子,后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我坐在老人的右边。2013年8月他还带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干协会组织的二十名东干青年举行了重走丝绸之路活动。不幸的是,白六娃于2013年11月11日在哈萨克斯坦归真,享年八十四岁。老人生前是一位农民。

67

鉴于东干人在卫国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前苏联(包括现在的中亚各国)人民给予了深切的纪念。图④是我在1991年参观哈萨克斯坦马山成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馆时,拍摄的前苏联遗留并保存于此的,介绍东干人民参战的展板。展板上的照片均为参加了二战的东干族老兵,他们大都立了战功。这个展板直到我2013年4月再次访问时依然保存完好。

东干人承载着中华文化,在广泛汲取和融会当地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的现代文明,包括创造了以西北汉语方言语音为主,主要融入了俄语词汇和部分阿拉伯语、波斯语、斯拉夫语和突厥语词汇,近年来又吸收不少普通话词汇的东干语;并由此形成东干文;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东干文学。图⑤是东干文学的创始人雅斯尔·十娃子。

雅斯尔·十娃子,1906年出生在沙皇俄国(今吉尔吉斯斯坦)一个穷苦铁匠的家庭。1932年参加了《苏联东干文字母表初级方案》的制订工作,与人合作创建了东干语语法并编辑出版了《东干文识字课本》和《东干文选》;他还是著名诗人﹑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和翻译家。自1931年第一本诗集《启明星》问世以来,他还先后出版了诗集、长篇小说、剧本集等二十多部文学专著,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参加过卫国战争,曾于1957年率前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过中国;1988年病逝于前苏联伏龙芝 (今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在诗人的家乡建有雅斯尔·十娃子纪念馆。

曼苏子·王阿洪是卫国战争期间参战的东干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授予苏联红军的最高荣誉——“苏维埃共和国联盟英雄”的称号,他的名字永久地被镌刻在莫斯科二战纪念馆的墙壁上。1943年夏季,曼苏子·王阿洪所在的第十三集团军参加了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库尔斯克大战。在阵地被德军攻破,战友全都牺牲的情况下,他引爆手中的迫击炮弹,与冲上阵地的大群德军士兵同归于尽。后人在他的家乡——吉尔吉斯斯坦的米粮川建有他的纪念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和一所学校。六十多年来,宣传、学习他英雄事迹的各种文艺作品不计其数。图③为我于2013年4月拍摄的曼苏子·王阿洪在米粮川纪念馆庭院内的塑像。

68

东干文的出版物,除了如图⑦所示的前苏联时期的《东火星》报等外,还有苏联解体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创办的大型东干文杂志《回族》和其他文学书籍与学生课本等。

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出版的东干文报纸《回民报》,在整个前苏联及至今日的中亚地区都很有影响力。图⑧为我2013年4月与该报的编辑们合影,左一为时任《回族》杂志主编的热西德·尤苏波夫,左二为中国回族女作家马丽娟,左三是我,其他为该报编辑部成员。

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还有一家东干语的广播电台。图⑨是我在1991年拍摄的,正在播音的东干族播音员阿依莎·曼苏洛娃和黑黑孜·法蒂玛。阿依莎·曼苏洛娃还是一位东干族的著名女作家。这个电台至今仍在每天播送着东干社会的各类节目。遗憾的是,在我以后的两次访问中,都因种种原因,没能再次与她们合影。

东干文学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是图⑥所示的阿尔里·尔布都。他也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从1957年开始,主持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文报纸《十月的旗》的编辑工作,直至1986年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他的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以写前苏联著名回族革命家马山成的长篇小说《马家的小伙子》为代表的十多部著作,被誉为前苏联东干族人民的一面镜子。曾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国近现代、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翻译成东干文出版,在前苏联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69

11

东干人的孩子接受的是十年制的俄语学校教育,但是课程中有东干语文课,东干语文课有专门的东干语文课本。图11是我2013年4月拍摄的正在学校学习的吉尔吉斯斯坦普瓦利斯克市郊区的尔代克(二道沟)学校的东干族孩子们。他们正排队领取课间的免费加餐。

图12为我2013年4月拍摄的这次研讨会上,各国与会者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的东干族群众举行联谊会的现场。图片正中两位为参加联谊会的当代东干族妇女,她们的衣服装扮代表了当下东干族妇女的大众服饰,这也与现在西北回族妇女传统服饰惊人的相似。

与会期间,我还在吉尔吉斯科学院东干研究所做客。如图13所示,照片前排中间为该所所长穆罕麦·伊玛佐夫教授。

12

13

访问期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东干人的饮食起居,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西北回族人的传统文化。即使在我2013年4月受邀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举办的“第一届国际东干学研讨会”期间,与我在1991年访问时的情况相比,他们的传统习俗也没多大变化。

图⑩是前苏联著名东干族画家穆罕默德·乌买尔·潘舍耶夫。这是我从他的画册里选取的一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他被认为是“闪耀在苏联艺术夜空中的一颗明亮的星”。因为,他受到的荣誉实在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91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授予他“哈萨克斯坦功勋艺术家”称号;1995年国际权威协会“世界各民族艺术”授予他“功勋画家”称号;1998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授予他“造型艺术院士”称号。

70

图15为2013年4 月我拍摄于托克马克的东干族少女,这种中国式样的服装一般是在节假日或者贵重的喜庆日子里才穿。她们的服装是不是具有浓厚的清代旗袍的色彩?

他们同样完整地保留着中国清代西北回民的婚俗习惯。图17是东干族新娘出嫁时的打扮。这是我在1991年拍摄的,2013年再去的时候,这种婚礼装扮依然没变。

图18则是东干族的新郞(右)和伴郞(左)。这种披红挂彩的形式和中国旧时的传统样式几乎一样。这也是我1991年拍的男方家婚礼现场。至于是不是和图17为一家婚礼,我已记不清了。

16

17

18

14

图14是这次研讨会上,哈萨克斯坦马山成镇(营盘)的东干族的民间乐团,来为研讨会期间的联谊会助兴。他们的乐器大多还传承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乐器,乐队的编制配备也仿照中国民族乐队的型制。

图16是研讨会期间哈萨克斯坦马山成镇(营盘)的东干族的绣品展示。这些典型的回族传统绣花鞋、枕头等,说明他们至今仍然传承着回族刺绣工艺——回绣。

71

15

通常情况下,餐饮是最能体现民族生活习俗的文化符号之一。这在东干人的食物上得到了印证。东干族依然保留着中国清朝西北回民菜肴的制作方法。图19是我此次研讨会期间拍摄的被宴请时的饮食。这种菜肴就是他们招待贵客时,常常会端上被称为“席”的中国西北菜,其中的丸子、夹沙、清蒸肉片等的做法,依旧采用传统的蒸煮等饪技法。

19

图21所呈现的则是托克马克市一家东干族家中的屋内装修风格。不论从其木质楼梯、墙面雕塑,还是室内陈设来看,无不凸显着现代家装艺术的元素。

21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东干人的生活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

图20是我于这次研讨会期间拍摄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里东干人新建的一处新式小二楼的外景。这种建筑规制和风格显然已具有了乡间别墅的味道。

20

东干族人家的家居也同样渗透着西式俄罗斯的风格,如图22所示。展示物品的柜子,椭圆的书桌和椅子,以及覆在其上的布艺,都散发着现代家居的气息;桌上放着的《古兰经》和许多俄文书籍,则表明这家主人勤奋、好学。

猜你喜欢
回民吉尔吉斯斯坦回族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浅探西昌回族史
BOTTOMS UP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