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分省资本存量估计研究

2014-07-28 11:59钟廷勇安烨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折旧率文化产业

钟廷勇 安烨

摘 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离不开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准确估计。本文通过比较现有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研究文献并吸收了部分的合理成分,基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确定了中国分省文化产业投资序列,构建了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和估算了跨期变动的折旧率等工作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PIM)估计了中国分省1990—2011年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文化产业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文化产业;折旧率;资本存量;投资价格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5-0030-07

一、引 言

对文化产业的增长研究、投资效率估算、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以及地区收入差距分析等研究工作都离不开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准确估计。学者们无论是采用计量回归方法估计文化产业生产函数,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估计技术效率,还是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析产业增长源泉都必须借助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尽管前期学者们对全国总量资本存量的估计,比如Chow[1]、Young[2]、张军和章元[3]等;对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比如叶裕民[4]和张军等[5]以及对某一行业总量资本存量的估计,比如吴方卫[6],黄勇峰等[7],在研究方法上基本成熟,但是对分省细分行业,特别是统计资料不健全的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并没有得到系统研究。

实际上,前期学者们对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估计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类:(1)直接代替法。比如蒋萍和王勇[8]采用文化产业工业单位实收资本、批发零售业实收资本和其他服务业实收资本加总得到以代替文化产业的资本存量;王家庭和张容[9]则采用文化产业资产直接代替;张仁寿等[10]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投入到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资本存量;马萱和郑世林[11],韩学周和马萱[12]以及袁海和吴振荣[13]则采用文化产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代替;董亚娟[14]虽然在文章中写明了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但是从其后面变量定义来看依然采用文化产业期末固定资产原值代替;上述学者在定义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后采用DEA或者SFA对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总体和区域特征进行了研究。(2)估算法。国内研究文化产业时涉及到资本存量估计的学者:第一个是马跃如等[15]采用了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但是他们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则采用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三者之和,原因在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无法将体育分离出来。另外他们并没有对投资序列进行价格平减,而陈诗一[16]指出只有经过平减后的投资额,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最后马跃如等[15]参照张军等[5]的方法将折旧率设定为0.096,而张军等当时是为了估算中国整体经济物资资本存量,而文化产业与之有区别不能简单地设定为0.096;第二个是郑世林和葛珺沂[17],他们根据Harberger[18]提出的用来估算起点时刻资本存量的方法对文化产业初期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然后根据永续盘存法估算出资本存量,但是他们也没有对投资序列进行平减,而且人为设定折旧率5%。

第一种直接代替法显然非常粗糙,因为无论是实收资本还是固定资产原值或总资产都与资本存量存在一定差异;第二种方法在投资序列处理和折旧率设定上都会对最终资本存量的估计产生较大影响。

如何正确估计分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这显然是一个越来越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不仅为研究文化产业生产结构、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为分省细分行业资本存量估计,特别是在缺乏固定资产平减指数情况下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提供新的思路。

1.当年投资序列的确定

在估计全国资本存量时,已有研究对当年投资序列的选择标准分四种:一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下的总积累额,如Chow[1]与张军和章元[3]等采用了该指标,由于1993后国家不再公布积累数据,因此在永续盘存法下不是一个合理选择。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如黄永峰等[7]与王益煊和吴优[20]利用该指标估计了中国物资资本存量,但该指标不能很好地测算资本存量的变动,另外还低估了总投资。三是资本形成额,如张军等[5]采用了该指标,但是它包含了存货,而存货并不具有生产性资本存量的特征。四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比如王小鲁和樊纲[21]与Holz[22]等,该指标的最大优点是与生产函数中关于资本存量的定义一致,因此本文选择文化产业新增固定资产作为投资序列。笔者翻阅了《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能够找到 1990—2011年文化产业分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但是1997年之前重庆归属四川,因此在1997年之后我们依然将其与四川进行合并计算。

2.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对于全国总体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数构建的文献比较多,但没有提供分省分行业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因此如果用全国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平减,可能会存在偏误。因此,在借鉴了徐现祥等[23]关于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的构建方法,我们构建了中国文化产业分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具体方法如下:

4.确定初始资本存量K0

现有研究一般将基期设定为1952年、1978年和1980年,考虑到文化产业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基期设定为1990年。一种做法是根据资本产出比和产出数据估算出基期资本存量[24];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采用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后面一段时间内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和折旧率之和以此作为初始资本存量, Harberger[18]最早提出该方法,后来Hall和Jones[25]、徐现祥等[23]与郑世林和葛珺沂[17]等均采用该方法来估计基期资本存量。

K0=It(+δt)(7)

其中,表示观测期内投资的平减增长率,我们取1990—2011年投资增长率的几何平均数,当然国内学者也有取产业增长率作为,原因是不需要计算平减指数,比如徐现祥等[23]与郑世林和葛珺沂[17]。最后,通过公式(1)可以估计出中国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

三、样本和数据处理

本文涉及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自《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该年鉴每年公布全国各省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情况(当年价),各省GDP和GDP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价格指数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该数据可以计算出GDP平减指数和固定资产平减指数;由于文化产业没有公布GDP和增长指数数据,我们用第三产业数据代替。

对于折旧率估计所需数据比较麻烦一些,首先需要找到各省每年折旧数据,由于年鉴中没有各省汇总固定资产原值数据,需要将文化产业细分行业固定资产原值进行汇总,本文根据年鉴统计范围选择了文物业、艺术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文化娱乐业、艺术教育业、文化科技业和其他文化业,固定资产原值的缺失值采用前后三年移动平均数代替。

整个样本统计中缺失值比较严重的有两个地区:一是重庆市,在1997年前它划归四川省,因此投资额、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额缺失,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将其与四川省合并计算;二是西藏,一方面很多年份没有公布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其数值较小,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直接剔除掉。

四、中国文化产业分省资本存量估计结果与分析

1.分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

根据公式(2)—(5)可以计算出中国各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减指数,具体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只列出部分年份数据,如需全部数据可以向作者索要)。从表1中我们发现1990—1994年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逐年变小,原因是本文将1990年设为基期,而1990—1994年期间各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情况也出现逐年减小,同时这5年时间正是中国发生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时期,到了1995年才有所缓解,因此能够观测到随后的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相对于1990年来说并没有增长多少。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也有个别省份在某些年份出现逐年下降形态。其中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安徽和海南等省市出现多年下降趋势,其他省份基本处于上升态势。笔者翻阅了《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发现出现资本存量下降省份,其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上小于当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也就是说这几个省份出现了净投资为负的情况,这种情况与徐现祥等人[23]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他们所估计的中国三大产业资本存量在某些年份也出现下降趋势。

为了进一步说明文化产业净投资为负的情况,我们在表3中详细报告了各省净投资为负的年数,其中,上海、天津两市净投资为负的年份排名靠前,分别是10年和8年,其次是海南和广西,分别是7年和6年,没有出现净投资为负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山西、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和云南。结合表2,可以看出各省净投资为负集中分布在1998—2004年以及2008—2011年两个时间段,前一个时间段正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的时候,改革重点是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厘清政府与文化市场的关系,因此此期间文化基本建设投资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后一个时间段是由于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投资造成了冲击,另外为了筹备奥运会,2008年前投资规模较大,而之后投资力度减弱了,因此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3.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区域特征

图1比较了中国四大区域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变化趋势,我们首先估算出各省每年的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然后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最后用每个区域下全部省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算术平均数作为该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本存量,而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则采用各省各年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到。图1揭示出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资本存量远大于其他三个区域,西部和东北部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呈现交替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区域在2008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从基本趋势来看,各区域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在2002年前增长速度缓慢,之后增长较快,原因是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市场潜力,国家财政加大了文化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但是到了2007年末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后又恢复增长,可能原因是2007—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投资产生了冲击,这也与上文的分析结论相一致。

4.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对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估计的影响

多数学者们关于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计算,都是基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构建平减指数,然后再对投资序列进行平减以估计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本文与之相区别之处是笔者构建了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并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为了检验这种方法的稳健性,本文将两种方法估计得到的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了对比,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二者基本趋势完全一样,但是按照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估计的资本存量要略低于另一种方法,为了探究造成该差异额的原因,本文将两种平减指数进行了对比,发现1998年之前两种方式构建的平减指数差异不大,但之后文化产业固定投资平减指数要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因此用它们分别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平减后,会导致采用前者得到较小的实际投资额,而采用后者会得到较大的实际投资额,这种差异最终在永续盘存法的计算方式下,体现在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上的差异。另外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在后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的合理解释是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投资增长速度实际上要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而后者只是反映了全省所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那么如果采用后者进行平减可能会高估文化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为了进一步确认本文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我们将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之和与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了比较,具体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唯一的区别是后者要高于前者,笔者查看了《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发现文化部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统计时,他们将全国文化产业分为两大块:中央和地方,然后分别统计,因此这种差异的合理解释是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包含了中央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我们将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之和加上中央部分,结果二者完全相同,这再次说明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是合理的,并且按照该方法所估算的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也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评述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点,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而对文化产业生产力的研究离不开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准确估计。准确可靠的资本存量无疑关系到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它是所有投入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变量之一,系统研究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显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比较现有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吸收了部分的合理内容,基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现有的数据条件下,尽量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涉及到的指标进行详细推断和估计,但是由于官方没有公布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折旧率,因此,本文利用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原值估计了允许跨期变动的折旧率,然后构建了分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最后采用永续盘存法(PIM)估计了中国分省1990—2011年文化产业资本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我们估计的全国文化产业基期资本存量为 2.74亿元,其中不包括土地、存货投资等。另外,本文还估计了允许跨期变动的折旧率,全国总体均值为6.89%,标准差为0.50%,每年变动较大,并且比马跃如等[15]设定的9.60%要小很多,比郑世林和葛珺沂[17]设定的5%略高,因此,最终估算出来的资本存量会比马跃如等[15]人的大一些,而比郑世林和葛珺沂[17]的要小一些。

本文研究也表明采用全省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所构建的平减指数来估计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会存在向上的偏误,而按照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则能够减少这种偏误。

最后本文对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和省际加总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中间的差异源自全国数据包含了中央文化产业数据。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能够为文化产业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Chow,G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 809-842.

[2] Young, A.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4): 1091-1135.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4]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3):115-121.

[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6] 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6):34-38.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377-396.

[8] 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9] 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0] 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

[11] 马萱,郑世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3):83-86.

[12] 韩学周,马萱.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3):146-153.

[13]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3):72-77.

[14] 董亚娟.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29-39.

[15] 马跃如,白勇,程伟波.基于SFA的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8):97-101.

[16]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3):735-776.

[17] 郑世林,葛珺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2,(10):48-58.

[18] Harberger, A.C. Perspectives o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London: Croom Helm, 1978.

[19] Goldsmith, R.W.,Part,I.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NBER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14):5-74.

[20] 王益煊,吴优.中国国有经济固定资本存量初步测算[J].统计研究,2003,(5):40-45.

[21]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22] Holz ,C.A.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6, 17(2): 142-185.

[23]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24]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21-36.

[25] Hall ,R .E., Jones, C .I.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114(1): 83-116.

(责任编辑:于振荣)

为了进一步确认本文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我们将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之和与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了比较,具体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唯一的区别是后者要高于前者,笔者查看了《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发现文化部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统计时,他们将全国文化产业分为两大块:中央和地方,然后分别统计,因此这种差异的合理解释是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包含了中央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我们将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之和加上中央部分,结果二者完全相同,这再次说明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是合理的,并且按照该方法所估算的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也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评述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点,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而对文化产业生产力的研究离不开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准确估计。准确可靠的资本存量无疑关系到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它是所有投入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变量之一,系统研究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显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比较现有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吸收了部分的合理内容,基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现有的数据条件下,尽量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涉及到的指标进行详细推断和估计,但是由于官方没有公布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折旧率,因此,本文利用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原值估计了允许跨期变动的折旧率,然后构建了分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最后采用永续盘存法(PIM)估计了中国分省1990—2011年文化产业资本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我们估计的全国文化产业基期资本存量为 2.74亿元,其中不包括土地、存货投资等。另外,本文还估计了允许跨期变动的折旧率,全国总体均值为6.89%,标准差为0.50%,每年变动较大,并且比马跃如等[15]设定的9.60%要小很多,比郑世林和葛珺沂[17]设定的5%略高,因此,最终估算出来的资本存量会比马跃如等[15]人的大一些,而比郑世林和葛珺沂[17]的要小一些。

本文研究也表明采用全省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所构建的平减指数来估计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会存在向上的偏误,而按照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则能够减少这种偏误。

最后本文对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和省际加总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中间的差异源自全国数据包含了中央文化产业数据。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能够为文化产业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Chow,G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 809-842.

[2] Young, A.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4): 1091-1135.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4]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3):115-121.

[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6] 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6):34-38.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377-396.

[8] 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9] 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0] 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

[11] 马萱,郑世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3):83-86.

[12] 韩学周,马萱.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3):146-153.

[13]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3):72-77.

[14] 董亚娟.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29-39.

[15] 马跃如,白勇,程伟波.基于SFA的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8):97-101.

[16]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3):735-776.

[17] 郑世林,葛珺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2,(10):48-58.

[18] Harberger, A.C. Perspectives o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London: Croom Helm, 1978.

[19] Goldsmith, R.W.,Part,I.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NBER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14):5-74.

[20] 王益煊,吴优.中国国有经济固定资本存量初步测算[J].统计研究,2003,(5):40-45.

[21]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22] Holz ,C.A.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6, 17(2): 142-185.

[23]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24]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21-36.

[25] Hall ,R .E., Jones, C .I.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114(1): 83-116.

(责任编辑:于振荣)

为了进一步确认本文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我们将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之和与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了比较,具体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唯一的区别是后者要高于前者,笔者查看了《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发现文化部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统计时,他们将全国文化产业分为两大块:中央和地方,然后分别统计,因此这种差异的合理解释是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包含了中央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我们将各省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之和加上中央部分,结果二者完全相同,这再次说明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是合理的,并且按照该方法所估算的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也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评述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点,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而对文化产业生产力的研究离不开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准确估计。准确可靠的资本存量无疑关系到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它是所有投入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变量之一,系统研究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显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比较现有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吸收了部分的合理内容,基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现有的数据条件下,尽量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涉及到的指标进行详细推断和估计,但是由于官方没有公布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折旧率,因此,本文利用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原值估计了允许跨期变动的折旧率,然后构建了分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最后采用永续盘存法(PIM)估计了中国分省1990—2011年文化产业资本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我们估计的全国文化产业基期资本存量为 2.74亿元,其中不包括土地、存货投资等。另外,本文还估计了允许跨期变动的折旧率,全国总体均值为6.89%,标准差为0.50%,每年变动较大,并且比马跃如等[15]设定的9.60%要小很多,比郑世林和葛珺沂[17]设定的5%略高,因此,最终估算出来的资本存量会比马跃如等[15]人的大一些,而比郑世林和葛珺沂[17]的要小一些。

本文研究也表明采用全省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所构建的平减指数来估计文化产业资本存量会存在向上的偏误,而按照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平减指数则能够减少这种偏误。

最后本文对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和省际加总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中间的差异源自全国数据包含了中央文化产业数据。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能够为文化产业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Chow,G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 809-842.

[2] Young, A.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4): 1091-1135.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4]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3):115-121.

[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6] 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6):34-38.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377-396.

[8] 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9] 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0] 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

[11] 马萱,郑世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3):83-86.

[12] 韩学周,马萱.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3):146-153.

[13]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3):72-77.

[14] 董亚娟.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29-39.

[15] 马跃如,白勇,程伟波.基于SFA的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8):97-101.

[16]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3):735-776.

[17] 郑世林,葛珺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2,(10):48-58.

[18] Harberger, A.C. Perspectives o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London: Croom Helm, 1978.

[19] Goldsmith, R.W.,Part,I.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NBER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14):5-74.

[20] 王益煊,吴优.中国国有经济固定资本存量初步测算[J].统计研究,2003,(5):40-45.

[21]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22] Holz ,C.A.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6, 17(2): 142-185.

[23]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24]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21-36.

[25] Hall ,R .E., Jones, C .I.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114(1): 83-116.

(责任编辑:于振荣)

猜你喜欢
折旧率文化产业
增值视角下的中国人力资本测度研究
基于数学模型的=手车快速估价方法的研究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基于内生折旧率的中国行业层面资本存量估计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我国固定资本存量的重新估算:“一五”到“十一五”
当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时怎样简便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新准则下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