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山羊肉”记载勘误

2014-08-09 01:36荟,:孟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杂病论金匮要略医家

史 荟,:孟 翔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金匮要略》一书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杂病的部分。该书虽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但因年代久远,文字倒转衍化,有些地方记载不甚明了,恐有矛盾之处。例如,“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和“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1]二者对于羊肉的称谓有所不同,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读者读书时,会觉得羊肉的不同称谓具有不同的性味,就会被误导。联系上下文,“山羊肉”据原文记载的意思,其性味应该为寒性,与现实的性味相违背,但与其同出一物的山羊血却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此,个人认为,《金匮要略》中“山羊肉”的记载存在错误,山羊肉可能是山羊血的误写。

1 字形考证

2 书中记载前后不一

羊肉为牛科动物青羊或绵羊的肉。青羊又称山羊,历代医家均将其肉统称为羊肉,且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金匮要略》中,有“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1]的记载,同时,又有“寒疝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的记载。然而,本书的作者为医圣张仲景,其著书时并未假他人之手,同为羊肉却有不同的称谓,可见书中的记载前后不一。再者,人们在书写时,通常会将同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以便整体分析,使得论述更加清楚、直观、明确。从整句话来看,山羊肉应该与兔肉等食物同为寒凉之物,这与山羊肉属于温性食材的事实相违背,又是一个矛盾之处。统观全书,只有此处有此类疑问,那么,究竟是仲景误写还是后人误认、误记,值得探讨。所以,书中对于山羊肉的记录恐怕存有谬误。

3 汉代社会现实制约

4 山羊肉、山羊血对妊妇的不同作用

4.1 山羊肉对妊妇的作用 由于历代医家均没有将羊肉详细划分,山羊肉又是羊肉的一种,所以,山羊肉和羊肉的性味没有本质区别,下面统一按羊肉的性味来分析。“羊肉甘温”[5],“补虚劳,益气血”[6],“滋益虚羸肌肉之气”[5]。古代有气以载胎,血以养胎[7]的说法,因此,女子在妊娠时,气血聚集于胞宫以濡养胎儿,那么体质就会相对虚弱,需要补气养血。这与清代著名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所说的“安胎养血先为主”的理论遥相呼应。同时,众多安胎方剂中多以养血立法。可见,养血对妊妇是十分重要的。羊肉作为血肉有情之品,是补益气血的药食同源之物,正好可以调养妊妇的身体,故羊肉是妊妇食补佳品。另外,据现代研究表明,山羊肉中氨基酸含量高,可以平衡膳食中的不足、提高机体免疫力[8]。妊妇的免疫力提高,则不易感染其他可能伤及胎儿的疾病,胎儿处于更好的生长发育环境,身体就会更加健壮。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有聪明的头脑。众所周知,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其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的智力[9]。由此可以看出,山羊肉的合理摄入能够为胎儿创造更加优越的生长发育环境,利于其成长。所以,适量食用山羊肉对妊妇没有不良作用,《金匮要略》中“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1]。的说法过于严苛,恐有谬误。

4.2 山羊血对妊妇的作用 山羊血是山羊的副产品,对于汉代普通人来讲,也是珍贵的食物。山羊血“性咸,气寒”[10],“专活死血”[10],清代医家严洁认为它“散血和伤,颇称神药”[11]。《本草原始》记载,“产后血闭欲绝者,热饮一升者即活”[12]。加之,山羊血可下胎衣,足见其活血之力极强。胎儿的生长,全赖母血的滋养[13],妇女妊娠时,气血聚于胞宫以濡养胎儿,若此时应用活血药物,那么血就会被活血药推动而流走,不能聚集于胞宫。安胎以养血为第一要务,胎儿得不到血的滋养,其生长发育就会逐渐停止,终至夭亡。故从古至今,众多医家纷纷强调,妇人妊娠时禁止或慎重使用活血类药物,以免使其流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所以,山羊血活血之力极强,理所当然也就属于妊妇禁忌之物。

5 书籍的传世可能存在问题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数千年的信息载体[11],是人类的财富。但是在其流传过程中,因传播、收藏及自身的品质等因素[17],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版本和不同程度的残损。例如,现存的《灵枢经》自身可能有不同传本[18]。更甚者,《肘后备急方》仅存70篇,已残缺不全[19]。而《金匮要略》也从《伤寒杂病论》中脱离出来,未能幸免于难。追溯历史,仲景时期战事连年、兵荒马乱,《伤寒杂病论》一书亦随之散落,部分内容可能已有变动。加之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书籍传世全凭手抄。故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了“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的传说[20]。那么,在传抄中出现讹误在所难免。直到王叔和重新将其编次整理,此书才较为完整,但从侧面也印证了原书内容的倒错和丢失已相当严重。不幸的是,王叔和之后的年代依然动荡不安,由于同样的原因,或删节、或误添、或失落、或错简[20]。王叔和所收集编次的《伤寒论》或已不是仲景书的原貌。那么,八百年后由北宋翰林学士王洙于蠹册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后再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校订诠次而成的《金匮要略方》是否有文字上的错讹,是值得深思的。考虑到山羊肉与山羊血只有一字之差,肉字与血字又极易形近而讹,在书籍传世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上述现象。所以,《金匮要略》中“山羊肉”可能是“山羊血”的误记或误写。

6 结论

《金匮要略》成书时间距今已经有1千多年了,它是在《伤寒杂病论》流传过程中因战乱、亡佚、误抄、错简等多种因素分离出来的,因而在传世的过程中就不能排除存在误写的可能性。其中,山羊肉及其禁忌人群的记载就存在矛盾。山羊肉养血而不活血,妊妇可食;山羊血活血力极强,妊妇不可食,且二者仅一字之差。血字与肉字又极易形近而讹,二者可能存在误认或误写。再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书籍的传世过程,《金匮要略》中所载的“山羊肉”可能存在误记或误写的现象。因此,不论从文字考证上或是从医理推论上,乃至从历史背景和书籍传世上,都可以认为“山羊肉”的记载也许存在谬误,其可能是山羊血的误写。

[1]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8-127.

[2]杨景星.中国书法史重镇:汉代隶书浅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76(5):169,118.

[3]彭卫.汉代女性的身体形态与疾病[J].浙江学刊,2009,47(6):30-41.

[4]王强.从汉画看汉代饮食文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3-7.

[5]严洁.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8.

[6]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80.

[7]林丽娜,高文珠,罗立敏.从肾论治先兆流产[J].吉林中医药,2013,33(10):1000-1001.

[8]邵金良,黎其万,刘宏程,等.山羊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及营养分析[J].肉类研究,2008,22(8):60-62.

[9]侯钦銮.漫谈孕妇饮食保健[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48.

[10]清太医院.药性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01.

[11]谢敬.馆藏中医古籍《人身谱》考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4):286-287.

[12]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1.

[13]吴志兵,景慧芳,张晓盨.《傅青主女科》安胎方辨治规律探微[J].吉林中医药,2012,32(9):926-927.

[14]谭绍银,秦丽媛,陆丽碧,等.浅议当归生姜羊肉汤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70.

[16]王罖.握灵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

[17]史宝友.清代后期中医药古籍修复的体会与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4):205-206.

[18]成建军,赵舒武.宋金元时期《灵枢经》流传情况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2):61-63.

[19]马文礼.《肘后备急方》及治伤源流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57-58.

[20]陈恳.几经周折几度彰:《金匮要略》之流传与注释[J].中医药学报,1984,12(1):19-21.

猜你喜欢
杂病论金匮要略医家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