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及美学价值

2014-08-15 00:47屈立丰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孔雀舞傣族孔雀

曾 焯 屈立丰

(西华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傣族舞蹈变得日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傣族舞蹈具有丰富而优美的舞姿,傣族的历史、观念、宗教、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均是傣族舞蹈美感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傣族人民的民族思想感情也在傣族舞蹈美感和艺术价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

一、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孟连自治县是现在傣族主要的聚居地,而景东、普洱等县是现在傣族主要的散居地。这些地区属于河谷平坝地区,由河流冲击而成,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气候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的平均气温约为21℃,气候湿润,具有较多的降雨量,加上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的滋润,这些傣族聚居地水源丰富。在傣族居住的这一自然生态环境中,动植物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这一地区自古被称为“孔雀的故乡”,是因为这里栖息着孔雀。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及原始森林被称为“热带动植物王国”,是因为这里云集了五千多种热带动植物。在森林中,乔木、棕榈树等随处可见。此外,在这些热带雨林中还栖息着很多珍奇异兽,其中很多都称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动物,如绿孔雀、亚洲象、长嘴犀鸟等,而绿孔雀是多种鸟类中最漂亮的,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云南、西藏东南部是绿孔雀的主要分布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热带、亚热带的丛林,属于河谷地带,海拔在2000米以下,临近水源且具有良好的光照条件,适合绿孔雀栖息。自然生态环境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舞蹈艺术形象,人们在选择舞蹈创作的题材及表现内容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事物。傣族人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势作用下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孔雀,对其习性、动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孔雀形象成为傣族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和表现内容。[1]

(二)人文生态环境

1. 百越遗风——鸟图腾崇拜

在原始氏族公社中,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原始人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一自然物和氏族具有密切的关系,让原始人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那么这一自然物就会被原始人类作为氏族的祖先。随着氏族部落的不断发展,民族形成、图腾崇拜的观念被一如既往地保留了下来。百越人是傣族的祖先,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十分喜爱鸟,将鸟作为图腾崇拜,并和鸟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傣族人继承了祖先的这一遗风,认为孔雀代表着吉祥如意,因此对孔雀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模仿,将孔雀舞等鲜明地创作了出来,十分喜爱跳孔雀舞。傣族舞蹈种类繁多,杨丽萍的《雀之灵》将孔雀神的形象成功塑造了出来。傣族人心中始终保留着百越民族的鸟图腾崇拜信仰,这种信仰并没有随着漫长的岁月的流逝而流逝,正如远古夏氏族的龙图腾信仰千百年来始终是汉民族的龙图腾崇拜一样。孔雀成为傣族舞蹈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就如龙成为汉族舞蹈的代表形象一样。[2]

2. 小乘佛教的影响

原始宗教是佛教尚未传入使其傣族信奉的主要宗教,原始宗教的禁忌极多,在祭神时往宰杀大量的牲畜,追求宏达的祭祀规模,因此大批的人力和畜力就被严重损耗,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朝政还会被一些巫师所干预,造成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公元11~14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运用对自我解脱的方式的宣传企图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极大地慰藉了广大贫民的内心,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新生社会的发展。小乘佛教传入之后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接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持和推崇;14世纪末15世纪初,小乘佛教更是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傣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也受到了小乘佛教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傣族人民的文化在小乘佛教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丰富,深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在佛教中,孔雀具有极为特别的含义,基于此,傣族人民更加喜爱孔雀了。佛经故事《孔雀王》中记载:“孔雀是一种神鸟,它总是在念过咒语之后才开始喝井水和河水,人们在喝了这些孔雀喝过的井水或河水之后,曾经有病的病就会痊愈,曾经无病的寿命就会延长。人们还发现,孔雀沐浴时会对羽毛进行抖动,这时从羽毛上落下来的水珠彷彿具有神奇的魔力,即受到这些水珠滋润的土地来年会变得五谷丰登,受到这些水珠淋落的动物则会变得更加健美,同时寿命还会延长。”佛教宣称,众生的一切五毒烦恼都能够被本尊啖尽,就如孔雀能啖食一切毒虫一般,佛祖的持物就是孔雀尾,象征着可以将无量灾祸拂去,迎来更多的吉祥如意。《白宝口抄》中记载:“蘘麌梨童女手持三、五茎孔雀尾象征着消除灾难。”[3]在佛教中,如果佛祖手拿孔雀尾,或坐骑是孔雀,那么他就能够将五毒烦恼拂去,迎来更多的吉祥如意。傣族地区在接纳了小乘佛教之后,便在文化中植入了佛教。傣族全民推崇着并热衷于传播着小乘佛教,对佛教教理极为上心,小乘佛教成为傣族全民的信仰,孔雀在傣族人心中的地位在佛教对孔雀的譬喻的影响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变得更加炽烈。

二、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美学价值

(一)“孔雀形象”的自然美

在孔雀栖息在傣族生存环境中这一事实的影响下,孔雀形象已经成为了傣族舞蹈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对自然中的孔雀的各种形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探索,因此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孔雀形象的舞蹈艺术充满了自然美。

通常情况下,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事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感性,这种感性美能够直接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自然中的孔雀具有优美的体态,羽毛极为漂亮,尾屏色彩斑斓,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绿孔雀和蓝孔雀是较为常见的孔雀类型,蓝孔雀的体羽颜色为蓝绿色,带有金属光泽;绿孔雀的体羽颜色为翠绿,带有紫铜色的光色,这两种孔雀均具有鲜艳醒目的色彩。孔雀尾上的羽毛极为丰盛,伸展出来的羽毛长达1米,尾屏上布有众多眼状斑纹,这些眼状斑纹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紫色、蓝色、黄色、红色等,当孔雀开屏展翅时,所散发出来的色彩美耀眼夺目,观者从视觉上就能够被这多彩绚丽的色彩所震撼。此外,孔雀形体也是孔雀形象自然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孔雀的形体呈圆滑的S形曲线,和女性身材的曲线极为相似,给人柔和的美感,在滑翔的过程中,流线型的身体让动作更加轻便,孔雀的美感在这些形式因素的影响下大大增加。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类似于人是其能够引起人们美的感受的主要原因。孔雀的体态和女性的身材曲线一样呈S形、性情温和、大尾屏十分漂亮,而傣族姑娘具有窈窕的身材、婀娜的体态、温柔的性格,二者各方面都极为相似,人们很容易将孔雀的自然美和傣族姑娘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在傣族文学中,孔雀通常是最美的女性、最善良的姑娘的化身,受尽了文人们的称赞。如《松怕敏和嘎西娜》是傣族民间的一首叙事长诗,该诗在对美丽的王后嘎西娜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这样写道:“走起路来的嘎西娜犹如在阳光下开屏的孔雀一般。”又如,《兰嘎西贺》是傣族的一首神话叙事长诗,在对南希拉进行刻画的过程中这样写道:“南希拉青春焕发,腰身如黄蜂般苗条,身材如孔雀般柔软,几乎所有小伙子见了都被她迷得神魂颠倒。”[4]

(二)“孔雀形象”的艺术美

1. 创造了传神的徒手孔雀形象

传神就是在对内在的精神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外部的感性特征,达到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目的。第一个将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搬上艺术舞台,使其不只仅限于民间的人是民间艺人毛相。毛相为徒手孔雀舞的开创者,他的眼神极具魅力,他的面部表情极为丰富。毛相生于云南省瑞丽县,从小就十分喜爱跳孔雀舞,幼年时靠放牛为生,在放牛的间隙,他常常偷偷对孔雀的生活习性进行认真的观察,然后对孔雀的动作和形态进行模仿和学习,他的第一位舞蹈老师无疑就是大自然中的孔雀。长大后,毛相拜师学起了架子孔雀舞,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要想使跳孔雀舞的人的形体看起来更像自然中的孔雀,就应该将架子和面具去掉。他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长期对孔雀的观察,他对孔雀的习性极为了解并和它们培养起了浓厚的感情,他在对孔雀的内在特征进行表现的过程中技巧是极为精湛的,眼睛也是极为传神的。在《双人孔雀舞》中,他的脚步极为轻柔、身段极为灵巧,将孔雀在水边嬉戏、玩耍的形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手臂极为柔韧,将孔雀抖翅、展翅等姿态形象地表演了出来,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眼神极为机敏、活泼、自信,将传神的孔雀形象刻画了出来。徒手孔雀形象一方面将孔雀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将毛相的思想感性传达了出来,他理解生活、孔雀的深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对孔雀的审美评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2. 灵活地运用形式美

各种形式因素在人们创造美的活动中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金明(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编导)和罗忠镕(作曲家),对美丽的瑞江江畔进行了拜访,对民间优秀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回团后,将女子群舞——《孔雀舞》编导了出来。艺术家给予了形式因素以充分的重视,使艺术美的表现力在适当的形式下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形似孔雀的宽摆长裙成为孔雀舞的主要服饰,传统的架子被淘汰,演员的装扮为头、上身、下身分别着孔雀冠饰品、孔雀绿衣裙、孔雀翎纹散式长裙,该长裙具有宽大的裙摆。[5]形式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绿色象征生机和朝气,让人看后顿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翠绿的草地、幽静的树林,脑海中营造的画面极为祥和。孔雀翎纹式的裙摆和自然中的孔雀形象之美遥相呼应。舞蹈动作含而不露,节奏包括推拉手腕、重起轻落,动律形成于两臂和上身的反方向伸缩中,将完美的孔雀形象塑造了出来,给人以温柔、含蓄、美好之感。三道弯造型在头部、胯部、腿部的动作中形成,女性的柔和之美在S型曲线下被突出了出来。舞蹈具有丰富的队形,开端为十二位姑娘组成的“大孔雀”造型,第一段为孔雀下山,队形为半圆形,翅膀被舒缓地舒展开,在水边汲水、晒翅,给人以和谐、安详的美的感受;第二段具有欢快的节奏,孔雀们嬉戏、玩耍的情景在旁点小跳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同时孔雀在森林中美好欢快的心情也在两竖排形或圆形队形中被充分表现了出来;第三段领舞演员独舞;第四段向高潮发展,队形为正方形,孔雀们从队中一排排出队展翅飞翔。编导金明对形式美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有机融合了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将女性孔雀形象的艺术美充分表现了出来。

3. 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

《金色的孔雀》所创作的孔雀形象的出发点是内容,傣族人民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备受磨难,跳舞被严令禁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刘金吾老师多次深入民间对傣族舞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傣族孔雀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将民间舞蹈重新搬上舞台,刘金吾老师和舞蹈家刀美兰一起编导了《金色的孔雀》,舞台上终于重新出现了孔雀形象。依据立意需要,舞蹈对从苏醒、嬉戏到飞翔的孔雀形象进行了设计,苏醒部分给人的感觉是挣扎而起,孔雀从地上伏起时双腿跪地,同时呼吸将胸背部带动起来形成起伏姿势,然后向两臂延伸;嬉戏部分的舞蹈给人以欢乐、幸福的美的感受,水边的孔雀自由自在地在水边照影、梳理羽毛;飞翔部分对主题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展现,用屈膝的碎步将滑翔和展翅的动作灵巧地表现了出来,携起裙边旋转起舞成为整个舞蹈的高潮。《金色的孔雀》在舞蹈内容的指导下对表现形式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将民间舞蹈重返舞台的象征意义鲜明地突出了出来,同时也将具有深刻含义的孔雀形象塑造了出来。

4. 饱含意境的孔雀神形象

第一,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塑造了生动的形象。在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能够将艺术美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将情和景、意和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客观景物的配合下熔铸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卓越技巧。《雀之灵》是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傣族舞蹈,该舞蹈将圣洁、纯美的孔雀神形象成功塑造了出来。自然美的精髓在意境中被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一身下摆宽大的纯白色舞裙成为主题舞蹈服饰,原有的醒目的绿色、耀眼的金黄色的舞裙逐渐退出了舞台。演员身着一身下摆宽大的纯白色舞裙,彷彿一只典雅的白孔雀,给观者以圣洁、纯净的美的感受;[6]此外,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将灵动而神圣的孔雀形象塑造了出来。傣族舞蹈的传统动作和条条框框在她的舞蹈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用大胆创新的精神、优美的舞姿,将孔雀的灵动美充分展现了出来。在风格上,傣族舞蹈柔和、舒缓的动律被有效改造,现代舞的元素被注入其中,而傣族舞蹈三道弯的特点和S型的曲线造型却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和体现。这些改动在现代舞台灯光和音乐的映衬下,使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舞蹈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雀之灵》的舞蹈已经之所以能够那么深刻地感染人,是因为它寄托了杨丽萍的个人情感,孔雀的图腾信仰是杨丽萍创新的孔雀形象的来源,在舞蹈中她完美融合了内心的信仰和孔雀的形象,将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的古朴信仰充分表现了出来,孔雀在傣族人内心深处的圣洁和崇高就这样形象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综上所述,生活和艺术形象都是表现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和深厚感情的事物。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均深刻地影响着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的产生和成因。傣族人民在孔雀形象的自然美的影响下将孔雀舞加工、创造了出来,然后在民间广泛流传,艺人们对形式美的规律进行了自觉的运用,从笨重的道具中将民间的架子孔雀舞逐渐解放了出来,所采用的宽摆长裙具有极为鲜明的色彩,让人有一种圣洁、纯净的美的感受。孔雀形象外形的呈现在从内容出发的创作手法下被彻底摆脱,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传神的表现和感染人的意境成为艺术家编导舞蹈的主要追求,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的意味和艺术境界在这一追求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散发出更引人注意的艺术魅力。

[1]于 平. 舞蹈文化与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8.

[2]刘金吾.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42.

[3]岳亚明. 黄自新. 傣族舞蹈教程[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86.

[4]郭家骥. 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M]. 民族研究,2009,(2):58- 59.

[5]张大鸣. 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16.

[6]兆 先. 新容新颖保持保鲜——论民族民间舞现代化发展的美学原则[J]. 舞蹈艺术,2012,(3):157.

猜你喜欢
孔雀舞傣族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约相广拉与孔雀舞
孔雀1
孔雀
傣族:亲水的民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视觉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