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路径探析

2014-08-15 00:47聂堂英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族音乐声乐

聂堂英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系,贵州·都匀 558000)

民族地区高师建在地方,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传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为地方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迫切需要高师深化音乐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师资优势,利用好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构建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社会适应性的声乐校本课程,彰显办学个性和特色,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应对基础教育改革,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音乐教育不仅是中小学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最佳途径,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占全部教学内容的71.3%,其中创作歌曲、民歌和戏曲所占比例为67%,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内容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音乐喜爱偏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喜欢音乐的占90%,其中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的占10%,会唱民歌的占5%,喜欢通俗歌曲的占80%,喜欢中国歌唱家的占15%,喜欢通俗歌星的占85%。可见,民族地区高师深化音乐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如何结合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和学生需求的实际,构建声乐校本课程,把本土音乐引入声乐课程,对学生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这对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应对基础教育改革、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培养传承人和工作者

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应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随着民族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崛起,招商引资工作日益强劲,各种节庆日文化活动和宣传推介活动的举办日益频繁,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音乐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民族地区高师需要认真研究民族音乐人才的供求及培养机制,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学改革。构建声乐校本课程,把本土音乐引入课堂,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考察、发掘、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弘扬、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传承人和工作者。

(三)改变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彰显办学特色和个性,增强学校竞争力和软实力

民族地区高师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和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现实,需要加快内涵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域个性鲜明的音乐艺术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独有的文化财富。构建声乐校本课程被看作是实施音乐教育差异化战略的有效途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校本课程,有利于打破音乐教育的趋同性,使民间珍贵的艺术元素得以运用到专业教学中,从而形成办学特色和个性。声乐校本课程资源来源于本土、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拉近了音乐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地方发展需要。开发声乐校本课程,让师生共同学习、研究本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相长,促使教师扩大知识范围,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化发展,增强学校竞争力和软实力。

二、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目标及原则

(一)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目标

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目标,一是完善课程结构,改变国家课程内容固定、缺乏弹性的缺陷,增强课程设置的自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二是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繁荣,让音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三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能为建设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事业所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基层文化工作者。

(二)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原则

成果引入原则。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要传承和保护地方音乐文化,必须把地方创作的优秀民间音乐作品引入声乐课堂,构建具有本土音乐文化特色的声乐校本课程,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实现本土音乐的课程转化。

文化相合原则。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必须把民间音乐文化建设和音乐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与民间音乐资源的挖掘、整理、传承相结合,再现优秀民间艺术,促进民间艺术发展,着力开发民歌、地方戏曲、说唱、舞蹈音乐、器乐等方面课程资源。

主体融通原则。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需要实现音乐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的良性互动。一要强化对声乐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热爱民间音乐的观念,让他们掌握民间音乐的知识、演唱技能及创作技法,让他们参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要将优秀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民间歌手请进校园和课堂,充实师资力量。

互动适应原则。声乐校本课程建设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应具备艺术性,不能脱离音乐艺术范畴,单纯围绕音乐艺术本体进行资源选择。声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兼顾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特定师生的适应性。在声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上,要讲求音乐的教学美,让学生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三、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的路径选择

(一)用多元音乐文化理念指导声乐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彰显声乐教育的民族化特色

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要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克服课程设置偏重于西方音乐文化,解决专业教学与人才的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必须确立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母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自觉改变“西方音乐一元化”的观念。在声乐校本课程建设上,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国乐与西乐、汉乐与民乐、技法与文化的关系,设置“中西互鉴”、“中西并重”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民乐教学比例,构建国乐与西乐、汉乐与民乐的“双体系”的课程格局,实施“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音乐体系的音乐特征,形成两种音乐思维整合优化的课程结构。运用“双重乐感”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技术教学,在致力于音乐本体传授的同时,还要注重于音乐文化内涵的阐释,不断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声乐校本课程的构建应加强本土音乐资源的渗透与开发、民间音乐的类别与形式研究及民族音乐的生成社会、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的挖掘。应按照“立足本土,服务地方,促进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凸显办学特色”的目标,加强声乐校本课程建设,将本土音乐引入课堂,充分展示高师音乐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二)建立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库,为声乐校本课程的构建及实施提供音乐样本

民族地区高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数字化研究与保护的专业实验室,以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样本的真实性及可还原性。通过挖掘、搜集和整理,撰写民族民间音乐志,用文字客观描述民族民间音乐的实际存在状态,编撰出版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专著,书面记录其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系统研究其乐谱形式,以录音、录像等方式形成其原始音像资料,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资源库,为声乐校本课程的构建及实施提供音乐样本。

(三)完善声乐校本课程的传承机制,形成培养传承人的工作母机

民族地区高师构建声乐校本课程,应把存活于民族社区的音乐文化从民间剥离出来,通过挖掘、搜集、整理和加工,使之成为一种音乐形态引入到声乐教学课堂,让学生认同和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形成文化自觉。民族地区主管文化艺术及教育工作的政府部门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进高师声乐课堂的工作规划,配备专职教师,纳入声乐教育必修课。民族地区高师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加强与政府合作,建立起民族音乐研究机构,开展民族音乐研究及声乐校本课程改革实验;二是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民族声乐进课堂的教学实验,实现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接轨;三是加强与专业艺术团体合作,将声乐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走上舞台,将民族民间艺术展示给观众。通过完善声乐校本课程的课堂传承机制,向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及文化工作者,再让他们去培养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人,使高师真正成为培养传承人的工作母机。

(四)建立声乐校本课程的采风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民族地区高师应结合所在地世居民族的分布情况及音乐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建立比较稳定的采风基地,组织师生深入到基地采风,了解民风民俗,请当地民间艺人或歌手演唱,搜集声乐校本课程原始资料,精心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或以民歌为主题的创作歌曲或其他歌别,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些歌曲的演唱技巧、创作风格及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聘请校内外专家和民间艺人作为声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顾问,并对其引入声乐课堂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反复讨论和细致研究,然后汇编成册,以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高师的声乐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校外的民族音乐活动也是传播和实践民族音乐的重要渠道。鼓励学生多参加本地区的民族节庆日、广场民俗及民歌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感受、学习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组织开展校园民歌演唱比赛、民族歌舞会及毕业汇报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表演本土音乐的平台,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五)优化声乐校本课程设计,合理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结构

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民族地区培养音乐人才。优化声乐校本课程设计,合理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结构,加大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既是培养合格音乐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储备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要基础,更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口。在课程设置上应凸显本土性,注重科学性、实践性、目标性,加大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的落实,构建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的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增添优秀民歌曲目,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在器乐教学中要设置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要在把经典民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教学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体现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根据条件开设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民族器乐曲欣赏、民族乐器介绍、民乐合奏理论、地方戏曲音乐等课程,以此形成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六)积极探索和创新声乐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

民族地区高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声乐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课堂,教学生学唱本土的、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曲,以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一要开设具有本土民歌特色的唱腔课,让学生用地方方言演唱民歌,把握本土民歌的演唱特点,掌握本土民歌的发声技巧,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歌的优秀曲目、演唱技艺及表演风格。二要将本土民歌唱法与传统歌唱方法相融合。将本土民歌唱腔融入高师声乐课堂,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认识能力,填充学生缺失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弥补传统声乐教学的单一性,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应根据不同类型歌曲的风格要求,教学生采用不同的歌唱方法。既不能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来教唱传统曲目,也不能用传统的演唱风格来教唱本土的原生态歌曲。对于用本土民歌元素创作的艺术歌曲,可以结合传统的发声唱法,加入民歌的风格韵味来演绎,使歌曲的艺术性、民族性、审美性、传唱性得到加强,推动民歌的创新发展。对于原本属于西洋唱腔的曲目,可使用传统的发声训练和艺术表现,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声的共性,提高演唱水平。三要实施双语课教学。对学生加强普通话训练,让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让学生演唱现代歌曲和艺术歌曲时达到“字正腔圆”,准确表达歌曲内容。对民族学生还要开展“母语”教学,掌握母语的发音和意境,让他们原汁原味地演唱原生态歌曲,防止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导致情感流失。

[1]陈 辉. 地方高校开发利用本土音乐课程的作用与策略[J]. 音乐大观,2013,(2).

[2]杨 华. 地方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与本土民间音乐传承[J]. 电影评介,2010,(23).

[3]陈业秀.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 艺海,2009,(2).

[4]李 松,樊祖荫,张 欢,萧 梅,谢嘉幸. 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3,(1).

[5]赵少英. 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民族音乐[J]. 河西学院学报,2007(4).

[6]张天彤. 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4,(1).

[7]吕志明. 关于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研究[J]. 文史资料,2011(1).

[8]金灵秋. 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J]. 艺术百家,2012,(6).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族音乐声乐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