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慕课理论课学习者

罗 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慕课,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强大优势不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1]”正因如此,慕课迅速发展壮大,其发展迅猛之势,正触动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2]。面对这场新变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该何去何从呢?这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迫切思考的问题。

一、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起点

面对慕课,不少学者纷纷立言要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事实上,只有把握慕课所蕴含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以及我国思政理论课运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开启新的征途。

(一)把握慕课所蕴涵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慕课的诞生与发展使开放教育从单纯的资源共享转变到课程与教学模式革新。目前基于慕课有两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模式与教师基于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完成课程学习活动。翻转课堂模式主要是指教师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之前,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之中,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核心都注重学生的“学”,反映了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师生关系方面注重“主导-主体”双主教学结构的建立。在信息交流方面,注重建立操作交互、信息交互等多层次的教学交互模型。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从注重“课外教学应用”转向“课内教学应用”,真正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二)诊断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不足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构了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3]“全网络课程教学模式”[4]等。但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我国教学一直都“重教轻学”,跟西方“重学轻教”截然不同,把教师摆到了一个最根本和关键的位置,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同时,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条块分割严重,融合性、联动性比较差。因此,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吸收慕课教学模式的精髓,一方面坚持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参与”,促成成功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探索网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建设开放性的、双主体的、交互教学模式,这是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新起点。

二、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旨归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进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或教学结构。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为了有效教学,实现课程目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为了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旨归。但当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到慕课时代,其教学理念、教学环体、教学介体等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随之转变观念。

(一)建立交流、协作的教学理念

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慕课的学习文化理念就是交流、协作,这也理应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实现个体学习、协作学习和团队学习。

(二)建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

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开放精品资源,“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5]”注意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三)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观念

目前,美国等一些高校认可学生在慕课平台上修得的学分。但这种完全依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不适合思政理论课教学。这是因为思政理论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性学习,“在认同律和实用性方面,这种接受与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相比,有更大的难度。[6]”故思政理论课教学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两个课堂的融合,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四)树立大数据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分析大量数据,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很让人质疑。而“慕课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 学习者还要利用社会网络、论坛、博客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交互,从而留下了又长又多的数据‘痕迹’[7]”。面对学生留下的海量学习行为数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分析,为评估学情提供服务。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路径

如上所述,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在于建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注重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内教学应用”,从而增加课堂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实现学生认知体系的建构。这都离不开以学生问题链与教学问题链相对接的“微课”资源体系的制作、操作性强的混合教学交互策略的采用等。

(一)制作精致化的“微课”资源

精致化的微课资源是慕课的突出特色之一,也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实现在线开放教学,前提就是制作微课资源。注意把握以下四点:第一,微课资源的来源可多渠道化。可来自本校同行录制的视频,也可引进校外甚至国外名家、名师的精彩短视频资源。第二,微课资源的内容应适应和超越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需求是微课资源的价值所在。但同时,又要有所超越,否则就会使资源庸俗化而无法实现其育人功能。第三,微课资源的形式要短小精悍。微课视频时间宜控制在5~15分钟。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聚焦重点、难点、疑点、困点,还要合理控制时间。第四,微课资源的重点在于塑造情景。高校思政理论课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实现大学生认知、情感、思想的转变。这没有具体的情景设置、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是很难实现的。故微课资源其侧重点不是设置知识测验,而是设置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思想的转变。

(二)创建学习共同体

要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大规模开放在线学习,就要创新学习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个体学习、协作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统一。而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为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由学习者、教师、专家等组成的学习团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网络不同的学习者和助学者(主要是指教师)共同构成的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为了创建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转变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启发学生实现“同步起跑、同步思考、同步研讨、同步提高”[8]。另一方面,管理学生团队合作学习。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之初,教师对学生分组,分成若干学习团队,平时日常小组团队学习实行小组长负责制。

(三)运行交互式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9]”教学交互的本质是学习者为了能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与作用。其形式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人际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主要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库之间的双向交互。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交互主要包括讨论、辩论、资源共享等。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广泛应用网络平台和课堂空间进行交互:

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互。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创建“热点新闻点评”、“心灵对话”等栏目,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动态和疑问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实体课堂进行交流展示。思政理论课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相关的选题项目,由不同的学习小组在经过集体的探讨和老师的指导后,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交流学习心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还使学习被动的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更进一步实现了“开放、互动参与”。通过这层层交互,最终实现有具体的操作交互到抽象的概念交互,转变思想观念。

(四)及时收集信息、评价反馈

在大数据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广泛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仔细观察课堂气氛、学生的精神状态搜集反馈信息。其二是网络信息反馈。慕课背景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都依托了一定的网络平台。在湖南高职院校中普遍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学。这个平台目前可以自动统计教师资源的上传量、访问人数、点击量等。教师完全可以对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反馈信息。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数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数理依据。学习评价作为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五)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套制度除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检查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网上教学检查制度、教师工作量考评制度等。具体而言,网上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利用网络日常教学情况、网上批阅学生作业情况、网上与学生互动情况等。教师工作量考评制度包括教师在网上指导学生学习、批阅作业、网上答疑、网上传教学资源等计算工作量的问题。只有这些进入教师平时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持续使用网络进行教学。

总而言之,在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要注重教师为本和学生为本并重,调动两个积极性,建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的深层次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多层次的交互,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达到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

[1] 吴晶,郑黎.面对“慕课”,我们必须改革![EB/OL].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edu/2013-11/06/c_125656323.htm.

[2] 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3] 谢桂新、闫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 王萍霞,肖华.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6]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

[7] Nielson,B.MOOC Analytics: What corporate training can learn from big data[EB/OL].http://ezinearticles.com/?MOOC -Analytics: -What-Corporate -Training -Can -Learn -From -Big-Data&id=7778643.

[8] 陶国富.实现转换 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有效性[J].教学研究与改革,2006,(3).

[9]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慕课理论课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